首页期刊导航|淡水渔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淡水渔业
淡水渔业

陈大庆

双月刊

1000-6907

dsyy@chinajournal.net.cn

0716-81780185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园1路8号

淡水渔业/Journal Freshwater Fisher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水产专业技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淡水渔业方面的科研报告及论文,介绍实用生产技术,报道渔业动态信息。读者对象为渔业生产、科研与管理人员、水产院校师生。是水产类创办最早、连续发行时间最长的刊物,以报道科学实验和生产试验为主要特色,在技术类期刊中保有传统的优势。历年的核心期刊和影响因子统计排名均在S9(水产、渔业类)前5名,因而《淡水渔业》成为反映作者工作成绩、认定作者科研成果及作为作者申报技术职称的最佳媒体;读者也乐于从《淡水渔业》中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同行工作进展。这种优势是广大作者踊跃投稿,社会反响热烈的基础,也是各级图书馆和科技人员主动订阅的基础。在国际上,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情报系统(ASFIS)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将《淡水渔业》作为核心期刊收录,90年代初《淡水渔业》与国外的杂志交换达30余种。可以说,《淡水渔业》是国外水产工作者最初了解中国淡水渔业科研和生产的最佳渠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洪湖周边三种典型养殖类型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天丽高广斌白东郑凌凌...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可反映水质和水产品状态,认识其变化特征和驱动力,对养殖管理和尾水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洪湖养殖区域选择了三种典型养殖类型池塘(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大宗淡水鱼,以下分别简称为龙虾塘、河蟹塘和鱼塘),解析了各类型池塘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共检测到浮游植物132种,隶属于7门96属.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总体趋势为鱼塘>河蟹塘>龙虾塘,年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06×108、6.04×107和2.35×107 cell/L,年平均生物量(叶绿素a表示)分别为94.82、65.95和31.15μg/L.(2)三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春夏两季中龙虾塘与河蟹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更为相似,而秋冬两季中河蟹塘与鱼塘更为相似.龙虾塘和河蟹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收获季节(龙虾为夏季,河蟹为秋季)最低.(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温度(Temp)、溶氧(DO)、pH和溶解性总磷(DTP)是影响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不同季节中解释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春季和秋季为总氮(TN)和养殖动物类型,冬季为TP、DTP、NH4+-N.鉴于各养殖类型在排水季节的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变动,建议加强养殖尾水监控,以预判尾水种源迁移对邻近水域的潜在影响.

    浮游植物养殖池塘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洪湖

    稻螺共作中国圆田螺肠道和底泥微生物群的比较研究

    潘贤辉覃俊奇庞海峰梁正...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稻螺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本研究分析同一生境下不同发育阶段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肠道微生物差异,并将其与底泥微生物进行比较研究.实验利用Ion S5TMXL平台对16S rRNA扩增子进行测序,比较研究成年和幼年螺肠道菌群及其功能.结果显示: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螺肠道菌群,同时幼螺肠道菌群多样性也显著高于成螺.在所有样品中共鉴定出51门243属,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8.95%)、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20.37%)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7.94%)占据主导地位.指示物种分析发现幼螺肠道中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互养菌属(Syntrophus)、酸杆菌属(Acidibacter)、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 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5种菌群丰度显著高于成螺,而这些菌群均与蛋白质、 氨基酸等能源物质代谢相关,暗示着幼螺时期所需的能源物质更多,消化代谢能力更强.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螺肠道中的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功能菌群丰度极显著高于底泥,但是成年和幼年中国圆田螺肠道菌群功能未出现差异,表明在肠道与底泥不同生境下菌群所发挥功能具有一定的偏好性,而同一环境中田螺肠道菌群功能较为一致.综上,螺肠道和底泥的微生物丰度不同,但二者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说明田螺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底泥密切相关;同时田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功能较为一致,但处于生长快速阶段的幼螺对能源物质的代谢能力强,为此在养殖过程中应给予幼螺充足营养,适当提高饲料中脂肪、蛋白等能源物质的比例,满足田螺快速生长的能量需求.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肠道菌群功能预测稻螺共生16SrRNA

    不同盐度对奥利亚罗非鱼幼鱼鳃、肾和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杨雁潘贤辉林勇赵明旺...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盐度对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幼鱼的鳃、 肾和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奥利亚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3‰、5‰、7‰、9‰和11‰等6个盐度梯度组,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通过组织学比较分析不同盐度条件下幼鱼的鳃、肾和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0‰组幼鱼鳃丝结构完整,泌氯细胞较少,鳃小片细长.随着盐度的升高,各组鳃丝间隔差异不明显,但鳃丝细胞出现萎缩,泌氯细胞增多,鳃小片变短,其中11‰组最短,与0‰差异显著;鳃小片宽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7‰组宽度最大,并与0‰组差异显著,而且11‰组鳃丝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分离和细胞脱落现象.0‰组幼鱼的肾小球发达,大多数较为饱满.随着盐度增加,肾小管和肾小球逐渐萎缩,肾小囊的囊腔变大.0‰组幼鱼肝细胞界限明显,细胞核清晰,肝细胞结构比较完整.从3‰组开始幼鱼的肝血窦丰富,肝细胞出现少量空泡现象,但细胞核和细胞界限仍较为明显.5‰~11‰组随着盐度增加幼鱼的肝细胞空泡化、核偏移逐渐严重,并且血管和肝血窦数量相对于对照组有所提高.综上,长期盐度养殖奥利亚罗非鱼建议将盐度水平控制在5‰内较为合适.

    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aureus)盐度肝脏组织结构

    鲫腹膜分布、组织学及光照对其影响研究

    毛天宇李明轩冯柯尧郑菲菲...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膜在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由间皮细胞构成,通过结缔组织的支持作用形成的一层膜状组织,具有润滑、 支持和保护等功能.鱼类有腹膜且分布有色素细胞,本研究选取常见经济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为实验对象,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其腹膜分布及色素细胞形态特征,并探究光照条件对鲫腹膜色素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1)鲫腹膜呈黑色,腹腔腹壁内侧、心腹隔膜靠近腹腔一侧有明显分布,腹腔腹壁内侧黑色腹膜在腹腔上方延伸包裹性腺后相连覆于鳔下侧.(2)鲫腹膜黑色素细胞为黑色的树突状细胞.(3)鲫腹腔腹壁内侧腹膜的石蜡组织切片显示黑色素细胞连续分布形成黑色色素带,细胞核椭圆形、呈蓝紫色;扫描电镜下腹膜组织凹凸不平,由嵴组成多角形的网状结构;透射电镜下黑色素细胞有细胞核和黑素小体,黑素小体分为Ⅰ、Ⅱ、Ⅲ、Ⅳ四个时期.(4)不同光照影响鲫腹腔腹壁内侧腹膜黑色素细胞的形态,光照组黑色素细胞胞体变大、分支变粗,呈色变深;黑暗组黑色素细胞胞体变小、分支变细长.本研究为鱼类腹膜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鲫(Carassiusauratus)腹膜黑色素细胞电镜光照

    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研究

    解常鑫刘乾甫杨婉玲魏敬欣...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了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水域2021年枯水期(2月份和12月份)和丰水期(5月份和8月份)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结果显示,叶绿素a总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5月,分析原因主要与径流量的大小、水体pH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有关.叶绿素a总浓度的空间特征显示,广州周边站位的叶绿素a浓度明显偏高,主要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水体的交换能力有关.粒径特征的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珠三角河网水体叶绿素a的主要贡献者,呈现交替优势.季节特征显示,2-5月份微型叶绿素a占主导地位,8月份和12月份小型叶绿素a占主导地位,分析原因主要与径流量的大小、水体pH和光照有关.空间特征显示,小型叶绿素a在8月份和12月份占比的最高值往往出现在河网中部的站位,微型叶绿素a占比的最高值往往出现在远离广州市的站位点,分析原因主要与溶解氧和硝酸盐含量有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DO、水下光度、TP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粒径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物理因子包括径流量的大小和水体pH的变化影响叶绿素a粒径特征的季节变动,而化学因素如营养盐含量影响叶绿素a粒径特征的空间分布.

    三角洲河网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时空特征

    叶尔羌河土著鱼类寄生对盲囊线虫的分子鉴定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王瑾璞石彩霞刘彦君张丽...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叶尔羌河5种土著鱼寄生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的群体遗传结构,基于其核糖体ITS-1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并利用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5个对盲囊线虫群体均为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Contracaecum rudolphii B),共检测出71个单倍型,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714~0.97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40~0.01091.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图显示,5个群体间未形成与宿主相对应谱系.遗传分化指数为-0.0013~0.1086,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变异和群体内变异分别占4.33%和95.67%,5个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综上,叶尔羌河5种土著鱼体内寄生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群体均属高遗传多样性群体,各群体间分化程度较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

    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rudolphii)ITS-1序列COⅡ基因遗传结构

    长江下游靖江段沿岸优势鱼类体内微塑料污染研究

    唐振唐文乔张亚郭弘艺...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江禁渔前长江下游鱼体内微塑料的污染情况,对采自长江靖江沿岸2012、2014、2016和2018年的刀鲚(Coilia nasus)、 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 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消化道和鳃部的微塑料检出率、丰度和物理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在4种480尾鱼消化道和鳃部内共检出1742个微塑料,平均检出率96.25%、 丰度为(3.63±2.12)个/尾,其中光泽黄颡鱼和似鳊体内的微塑料丰度分别为(4.24±2.39)个/尾、(4.04±2.09)个/尾,显著高于刀鲚[(3.23±1.95)个/尾]和贝氏[(3.02±1.75)个/尾].4种鱼消化道的微塑料平均丰度[(1.95±1.59)个/尾]显著大于鳃[(1.68±1.38)个/尾],但刀鲚和贝氏在这两个部位之间的微塑料丰度接近.在检出的4种形状的微塑料中,以碎片状(59.82%)和纤维状(32.55%)占比最高.8种颜色中,以黑色(49.02%)和透明(15.04%)比例较高.粒径方面,以<0.1 mm(27.80%)和0.1~0.5 mm(46.84%)的占比最大.比较发现,鳃部的粒径较大、 纤维状比例较高,而消化道的黑色占比更高.4种鱼体内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从2012年的(3.93±2.06)个/尾降低到2018年的(3.32±1.99)个/尾,呈现显著性下降趋势.与长江几个大型湖泊相比,长江靖江段优势鱼类微塑料丰度相对较低,物理特征也有差异,农用薄膜、包装袋、塑料瓶、渔具和衣物等可能是重要来源.

    长江靖江段沿岸鱼类微塑料污染消化道

    饲料中铬过量对罗氏沼虾生长、糖代谢、氧化应激及免疫应答的影响

    成钰于鹏张成硕马晶晶...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铬过量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糖代谢、 氧化应激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吡啶甲酸铬(Cr-Pic)为铬源,配制铬含量分别为0 mg/kg(Cr0)、20 mg/kg(Cr20)、40 mg/kg(Cr40)和50 mg/kg(Cr50)的4种实验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48±0.12)g的罗氏沼虾幼虾,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5尾虾,进行为期28 d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每组取实验虾10尾左右(40 g/L),禁食24 h后开展拥挤胁迫实验.结果表明:(1)与Cr0组相比,铬过量组罗氏沼虾终末体长、终末体质量和成活率(SR)均显著下降,Cr50组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显著降低;拥挤胁迫96 h后,各组累积死亡率随铬含量增加而上升.(2)肝胰腺中糖酵解相关酶活性随铬含量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14 d时Cr40和Cr50组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活性均显著低于Cr0组,28 d时Cr50组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显著最低;14 d时,铬过量组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显著降低;随铬含量增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逐渐下降,28 d时Cr40和Cr50组显著低于Cr0组;肌肉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在14 d时随铬含量增加逐渐升高,但28 d时受到抑制.(3)28 d时,Cr20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Cr40组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Cr50组养殖过程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和GSH-PX活性均显著降低;与Cr0组相比,Cr20和Cr40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乙酰胆碱酯酶活性(AchE)随铬含量增加逐渐降低,28 d时铬过量组均显著低于Cr0组.(4)Cr50组14 d时酸性磷酸酶(ACP)和28 d时溶菌酶(LZM)及碱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低于Cr0组.综上所述,饲料中铬过量对罗氏沼虾生长、糖代谢、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生长糖代谢氧化应激免疫

    苯唑卡因麻醉对鲢肝肾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酶活及部分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罗相忠梁宏伟李晓晖周同...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中国特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产量位居淡水鱼类第二位;但鲢喜跳跃,应激反应强烈,操作与运输较为不便.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苯唑卡因对鲢麻醉的合适浓度;并在合适浓度下探索鲢肝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及部分免疫基因表达特征的影响.实验方法是将鲢放入不同浓度的苯唑卡因溶液中麻醉,确定合适的麻醉浓度,并测定此浓度下鲢肝脏和肾脏中总SOD和CAT活力的变化,以及IL-10、TNF-α、INF-γ、IgM等免疫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苯唑卡因麻醉鲢的合适浓度为28 mg/L.与对照组相比,鲢肝脏中的IL-10基因表达量在麻醉12 h和复苏6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TNF-α 基因表达量在复苏1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INF-γ 基因表达量分别在鲢麻醉6、9、24 h及复苏3 h和6 h实验组中显著变化;IgM基因表达量分别在鲢麻醉9、12、18、24 h及复苏6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鲢肾脏中的IL-10、TNF-α 和INF-γ 基因表达量在鲢麻醉组和复苏组中均显著下降;IgM基因表达量在鲢复苏3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鲢肝脏和肾脏中的T-SOD活力及CAT活力在麻醉组和复苏组中均有显著变化.在鲢肝脏和肾脏中,T-SOD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鲢肝脏中CAT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鲢肾脏中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表明苯唑卡因对鲢不同组织酶活反应的特异性.本项研究为鲢麻醉运输、麻醉时鲢肝肾组织抗氧化酶酶活及部分免疫基因表达提供了理论依据.

    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苯唑卡因酶活IL-10TNF-αINF-γIgM

    乌原鲤早期发育过程中生长及主要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变化

    陈礼龙吴伟军叶华李哲...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实验探究了乌原鲤(Procypris mera)1 DAH(Day after hatching,日龄)仔鱼到80 DAH幼鱼的生长过程中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生长和肠道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乌原鲤仔稚幼鱼阶段全长和体质量的拟合增长方程分别为y=-0.00481x2+1.00636x+3.33020(R2=0.985,P<0.05)和y=0.1731x2+3.76634x-40.61142(R2=0.990,P<0.05),特定生长率为7.7402%/d.肠道组织8 DAH时出现大量的杯状细胞和黏膜褶皱,15 DAH时肠道组织分层明显,27 DAH时黏膜褶皱高度不一、 肌肉层增厚,45 DAH时出现肠腺,标志发育趋于完善.脂肪酶、 淀粉酶、 胰蛋白酶、 碱性磷酸酶在1 DAH时均已检测出活性,且这4种消化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脂肪酶活性在1~13 DAH时期是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于13 DAH达到最小值(0.654±0.165)U/g,在17 DAH达到峰值(1.437±0.110)U/g后呈先波动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淀粉酶活性在3 DAH达到最小值(0.039±0.002)U/g,随后显著上升,在7 DAH达到最大值(0.146±0.005)U/g后呈波动下降趋势;胰蛋白酶活性在6 DAH达到最小值(232.677±26.620)U/mg,在6~13 DAH时期显著上升,在17 DAH后总体呈上升趋势;碱性磷酸酶活性在1~4 DAH时期缓慢上升,在5~13 DAH时期显著上升,在13~35 DAH时期波动下降,在35 DAH后又呈显著上升趋势.由此可得出结论,乌原鲤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主要消化酶活性随着生长发生显著变化,其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在5~15 DAH应投喂含有足量蛋白质和脂肪的饵料,在15~45 DAH需投喂充足蛋白质和脂肪的配合饲料,在45~80 DAH需投喂营养均衡并含有一定比例碳水化合物的配合饲料.

    乌原鲤(Procyprismera)生长早期发育消化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