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网技术
国家电网公司
电网技术

国家电网公司

张文亮

月刊

1000-3673

pst@epri.sgcc.com.cn

010-82812532

100192

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电网技术/Journal Power System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电网技术》创刊于1957年,由国家电网公司主管、主办,编辑部挂靠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为自然科学学术技术期刊,每月5日出版。《电网技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电力、电工和能源等方面的技术发展情况及科研成果,重点报道中国电力和能源建设及发展规划、超?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国家和电力行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重大电力建设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大区联网和全国电网互联及其运行技术、电力市场建设及运行等。《电网技术》的报道范围几乎囊括了电力系统除发电厂中热工部分和土木工程以外的所有专业。此外,《电网技术》还适时增设热点专栏,如专家论坛、特约专稿、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电网技术》发行的对象主要是电力、电工、铁道、煤炭、石化等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电网技术》是中文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EI收录核心期刊,1996年开始被国家教委列为发表学位论文(包括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有效刊物。收录《电网技术》的国内外检索系统包括: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库、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网型下垂控制中虚拟阻抗的作用、改进及研究前景分析

    范宸珲秦晓辉齐磊丁保迪...
    2237-2250,中插1-中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的加速,新能源等电力电子化电源在系统中渗透率不断提高,电网强度随之减弱,系统安全性受到挑战.部分变流器亟需采用构网型控制,而下垂控制就是一种经典的构网型控制策略;作为对下垂控制策略的有效改进手段,虚拟阻抗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内外研究人员共同推动下,虚拟阻抗技术目前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围绕虚拟阻抗在构网型下垂控制中的主要定位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对虚拟阻抗的典型改进方法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对虚拟阻抗技术的研究前景、未来可能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和研判.

    虚拟阻抗构网型下垂控制作用机理研究前景

    面向构网逆变器的虚拟振荡器控制技术:统一设计框架与关键问题探讨

    史亚帆许寅吴翔宇时珊珊...
    2251-2261,中插3-中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振荡器控制是近年来新兴的逆变器构网型控制方式,相较于下垂控制、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等现有构网型控制而言,其在动态响应速度与大扰动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优势.首先基于已有研究介绍了虚拟振荡器控制的基本原理及现有类型,接着针对虚拟振荡器设计目前缺乏普适性的问题提出了虚拟振荡器控制的统一设计框架及详细设计步骤,并以自行设计的两类虚拟振荡器为例,通过时域仿真验证了所提设计框架的可行性;最后从功率调度能力、抗扰动稳定运行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3方面针对目前限制虚拟振荡器控制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探讨,并给出了解决思路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虚拟振荡器构网逆变器逆变器控制稳定性统一设计框架

    基于扰动观测的构网型柔直系统阻尼控制器设计

    王炜宇张一平李帅虎陈宇翔...
    2262-2271,中插5-中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网型柔直逆变器具有惯性支撑能力,可对低惯性电网进行频率支撑,但也具有类似同步发电机的振荡特性,系统受扰后构网型逆变站易参与电网振荡,导致振荡范围扩大.首先构建了构网型逆变站和受端电网的简化状态空间模型,基于奇异值分解技术研究了控制器参数、柔直并网位置以及电网惯量分布对交直流系统振荡特性的影响,确定了两区域系统中柔直的最佳并网位置.接着利用构网型逆变站对电网扰动的主动响应能力,设计了基于扩展状态观测技术的振荡阻尼控制器(disturbance observer-based damping controller,DODC),利用构网型逆变站自身的量测对交直流混联系统的关键状态进行实时估计,并利用二次型最优反馈控制实现关键振荡模态阻尼抑制.最后通过DIgSILENT/PowerFactory-MATLAB联合仿真模型对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振荡阻尼构网型控制扰动观测器二次型最优控制

    面向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地区电网柔性互联规划与运行技术综述

    司金冬吴熙郭其胜蔡晖...
    2272-2286,中插7-中插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规模新能源逐步渗透于不同电压等级的各级电网,地区电网呈现源荷分布不均、输变电设备容量紧张与过剩并存,新能源消纳严重受限.地区电网内部或之间中电压等级的互联新形态可有效降低输电升/降压冗余,分担主网架输送压力,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对面向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地区电网柔性互联规划与运行技术进行评述和展望.首先概述了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地区电网新形态与新挑战;其次介绍了现有典型柔性互联技术;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规划和运行角度对地区电网的柔性互联技术进行评述,阐明新形态下地区电网亟需关注的关键问题、解决思路;最后,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总结和展望,为高比例新能源地区电网柔性互联规划与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新能源消纳地区电网分层协调多区联动规划运行

    基于非零和博弈的互联异构多微网系统电-热-碳优化调度策略

    初壮李秋雨王议坚
    2287-2296,中插11-中插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电网规模随着新能源渗透比例的提高与日剧增,然而由于缺乏灵活的能量转移机制,针对单个微电网的低碳经济调度优化效果有限.有效利用多微网系统内部的结构差异,实现能源在空间与时间双重维度上的流动对促进新能源电力系统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该文在考虑多微网功能区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纳什谈判思想,制定了计及电、热、碳能源交易的多微网系统优化调度策略.首先,针对微网功能区差异性构建基于居民区、商业区与工业区的多微网系统运行框架;其次,根据不同功能区的负荷特性构建了计及电、热负荷可替代性的需求响应模型;最后,以纳什谈判思想为基础,结合交替方向乘子法与商业求解器达成多微网间电、热、碳互利共赢的交易策略.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案能够在实现多微网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系统运行的低碳性与经济性.

    多微网系统点对点能源交易碳配额交易需求响应交替方向乘子法

    考虑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电碳表计量及实现方法研究

    王春妍卢达李贺龙陈昊...
    2297-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间接碳排放是电力用户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碳排放流是计算电力间接碳排放的重要方法.目前,基于碳排放流的计量理论尚未考虑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影响,缺乏相应工程应用的实现方法,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用户难以准确获得其用电量所对应的间接碳排放量.为解决这一难题,该文研究碳排放流理论的分布式电能实现方法,考虑电力市场化交易对交易双方及相关用户碳排放因子的影响,提出含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电力系统源、网、荷全过程电碳排放量计量方法;并研究存在绿电交易、储能等情况下的电碳排放因子特点及计算方法.基于上述理论,研制了电碳表及其相关系统,并利用电碳表系统对某地电网部分实际拓扑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电碳表的实用性.

    碳计量电碳表电碳排放因子电力市场化交易绿电交易储能

    考虑碳捕集机组与氢储能系统协调运行的源荷储低碳经济调度

    崔杨管彦琦李佳宇赵钰婷...
    2307-2316,中插17-中插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新能源消纳困难与系统调控能力不足的现象,该文提出一种考虑碳捕集机组与氢储能系统协调运行的源荷储低碳经济调度策略.首先,对源荷储三侧运行机理展开分析,充分利用碳捕集机组、氢储能系统、需求响应提高电力系统调度灵活性.其次,构建源网荷协调运行结构框架,并针对旋转备用需求下碳捕集机组与氢储能系统运行中的不足之处,对二者协调运行特性进行研究.最后,以系统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建立碳捕集机组与氢储能系统协调运行的源荷储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系统不确定性进行描述,确定系统旋转备用需求.经算例验证表明,该文所提模型在兼顾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与低碳性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系统新能源消纳水平.

    碳捕集氢储能系统不确定性旋转备用低碳经济调度

    基于制氢设备精细建模的综合能源系统绿氢蓝氢协调低碳优化策略

    李志伟赵雨泽吴培常园园...
    2317-2326,中插21-中插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背景下,为了降低氢能利用成本及综合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该文提出一种综合能源系统绿氢和蓝氢协调低碳优化策略.首先考虑电解水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经济和碳排放特性,分别引入绿氢和蓝氢产-储-用模块,并对绿氢制取设备的功率-效率动态特性、蓝氢制取中的能量转换过程进行精细化建模,实现不同类型氢能高效协调利用.其次,通过优化氢负荷供应中的绿氢和蓝氢比例,提升供氢灵活性.基于此,综合考虑碳交易、波动性风电制氢下的电解槽寿命损耗以及各设备的约束条件,以风电运行与弃风惩罚成本、购能成本、电解槽的寿命折损成本、蓝氢提纯成本及碳排放成本之和的总经济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绿氢蓝氢协调优化策略的合理性.

    氢能利用电解槽天然气制氢低碳调度综合能源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中异质调频机组分布式协同AGC方法研究

    李忠文柏宁宁程志平王义...
    2327-2335,中插23-中插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的实施加速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然而,新型电力系统的转动惯量和调节能力逐渐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负荷变化.因此,开发更高效、更快速的调频资源参与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已成为刻不容缓之事.但是,不同调频机组之间的异质性显著,包括机组模型、容量和响应速度的差异,这对AGC提出了挑战.为了提升异质调频资源参与AGC的性能,该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协同AGC方法.首先,基于分布式固定时间一致性理论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固定时间区域控制偏差(area control error,ACE)发掘算法.随后,各AGC机组根据获取的ACE信息设计独立的PI控制器参与频率调节.在ACE调节的最后阶段,根据各机组出力的标幺值,设计了分布式固定时间功率均分控制器,控制低速AGC机组承担更多的功率调整量,从而释放高速AGC机组的容量并为下一轮AGC服务做好准备.通过对包含5种不同调频单元的两区域电力系统进行仿真研究,验证了所提分布式协同AGC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调频性能,且能够在设计的时间内实现期望的有功功率分配.

    负载频率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分布式一致性固定时间自动发电控制电力电子化

    多主体参与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集中-分布式需求响应机制

    董萌苇朱勐婷徐成司董树锋...
    2336-2345,中插26-中插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是能源互联网建设背景下能源供给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城镇区域内微能源网、虚拟电厂等具备电网互动能力的新用能主体相继出现,该文针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需求响应这一重要调控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区域系统运营商与区域内多用能主体利益协调的实现机制.首先,针对传统集中式调度在保护用户信息和控制自主权方面的不足,构建了由运营商集中调度、新用能主体分布协同的集中-分布式架构.其次,针对运营商和各新用能主体的调峰责任分配和利益协调问题,引入区域调峰需求响应市场,并设计了相应的奖惩机制,在激励用户的同时,规范市场行为.此外,考虑供能安全性和新能源不确定性,建立区域供能系统和新用能主体双层用能优化模型,实现多能互补和能源梯级利用.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运营商和各新用能主体获得更高收益,且数据交互量少、业务流程简便,适用于现行市场机制下的实际应用场景.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需求响应集中-分布式架构优化运行多能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