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断奶日龄对湖羊羔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母羊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

    沈露马小俊王绿叶周玉香...
    414-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日龄对湖羊羔羊的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母羊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补饲代乳料条件下,湖羊羔羊早期断奶的可行性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断奶时间.选取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3 d、体况良好、健康无疾病的羔羊90只,将羔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7日龄开始饲喂代乳料的情况下,分别于25日龄(试验Ⅰ组)、35日龄(试验Ⅱ组)、45日龄(对照组)断奶,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1)在16~45日龄,试验Ⅰ组羔羊由于断奶应激,导致羔羊采食量减少,平均日增重低于试验Ⅱ组,且在31~45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比试验Ⅱ组高出5.09%(P<0.05),比对照组高出7.50%(P<0.05).2)试验Ⅰ组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试验Ⅱ组与对照组(P<0.05),试验组湖羊羔羊的氮摄入量、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断奶当天,试验Ⅰ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对照组(P<0.01),且试验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试验Ⅰ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1);90日龄,试验Ⅱ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断奶当天,试验Ⅱ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60日龄,试验Ⅱ组血清雌二醇(E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30日龄,试验Ⅰ组血清促乳素(PRL)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对照组(P<0.01).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的羔羊成活率分别为76.67%、86.67%、90.00%.经综合评定,湖羊羔羊35日龄断奶是可行的.

    湖羊断奶日龄生长性能消化代谢激素指标

    饲粮添加乙酸钠对奶山羊泌乳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王亚玲孔鹏辉袁冬冬田鑫淼...
    428-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乙酸钠对奶山羊泌乳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15只体重[(53.54±3.07)kg]相近、胎次(2胎次)相同且处于泌乳中期[(60±5)d]的健康西农萨能奶山羊母羊,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5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30(试验Ⅰ组)和60 g/(d·头)(试验Ⅱ组)的乙酸钠.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21 d.试验过程中跟踪记录奶山羊产奶量,试验结束时采集奶样分析乳成分变化,并对乳脂率差异显著的2组(对照组和试验Ⅱ组)奶山羊采集瘤胃内容物,利用气相色谱及16S rDNA测序技术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乙酸钠可极显著提高奶山羊日产奶量(P<0.0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提高了0.29和0.22 kg(P<0.01);试验Ⅱ组乳脂率极显著提高了1.30个百分点(P<0.01),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提高了3.10%(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奶山羊瘤胃丁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瘤胃pH和其他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乙酸/丙酸值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Sobs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提高(P<0.05);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也表明,2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2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是2组奶山羊瘤胃微生物的优势菌属.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奶山羊瘤胃中瘤胃球菌属1(Rumino⁃coccus_1)、瘤胃球菌科UCG⁃005(Ruminococcaceae_UCG⁃005)、普雷沃氏菌科UCG⁃004(Prevo⁃tellaceae_UCG⁃004)和Lachnoclostridium_12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而瘤胃中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与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非脂固形物含量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所述,饲粮添加60 g/(d·头)乙酸钠可显著提高奶山羊日产奶量和乳脂率,显著降低瘤胃丁酸含量,并通过改善瘤胃微生物组成和结构,提升奶山羊泌乳性能.

    乙酸钠奶山羊泌乳性能瘤胃微生物区系

    盐胁迫对苜蓿营养品质及附着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常春卢强孙林都帅...
    439-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盐胁迫对苜蓿营养品质及附着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无盐胁迫(盐含量<1‰,作为对照)、轻度盐胁迫(盐含量1‰~2‰)、中度盐胁迫(盐含量2‰~3‰)和重度盐胁迫(盐含量3‰~4‰).每个盐胁迫试验处理设置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30 m2(5 m×6 m).结果表明:中度盐胁迫下苜蓿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中度盐胁迫下苜蓿谷氨酸、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显著增加(P<0.05).所有处理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盐胁迫未完全改变苜蓿表面附着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所有处理下苜蓿门水平附着核心菌群为变形菌门(84.48%~92.91%)、放线菌门(4.30%~6.47%)、拟杆菌门(0.39%~10.59%)和厚壁菌门(0.61%~3.02%),属水平附着核心菌群为泛菌属(47.17%~56.11%)、假单胞菌属(10.58%~19.88%)、鞘脂单胞菌属(5.69%~9.32%)、甲基杆菌属(1.75%~7.87%)、根瘤菌属(0.48%~4.92%)和肠杆菌属(0.43%~4.05%).随着盐胁迫的增强,甲基杆菌属和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中度盐胁迫和重度盐胁迫处理显著低于无盐胁迫处理(P<0.05).基于KEGG的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表明,微生物功能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核酸代谢上,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是主要的代谢方式.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与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P<0.01,P<0.05),与粗蛋白质、谷氨酸、脯氨酸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甲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0.05),与谷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盐胁迫与鞘脂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甲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可知,中度盐胁迫(盐含量2‰~3‰)能够提高苜蓿营养品质,改善附着的微生物群落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

    盐胁迫苜蓿营养品质微生物群落

    不同pH下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及理化特性的变化

    张丽李川邱清华张健...
    450-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pH条件下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及理化特性的变化.试验选取5头干奶期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体外法,参考瘤胃酸中毒的判定标准设置5个处理,培养液pH分别为6.5、5.8、5.5、5.2和5.0,每个处理5个重复;培养3 h后,测定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及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动变化,pH 5.8处理的菌群密度显著低于pH 6.5处理(P<0.05);当pH为5.2时,菌群密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2)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胞内氢ATP酶(H+⁃ATPase)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pH处理对瘤胃微生物胞内ATP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4)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胞内蛋白质含量逐渐提高(P<0.05).5)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胞内pH(pHi)和细胞跨膜pH差(ΔpH)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pH 5.5和5.2处理的pHi和ΔpH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P<0.05).6)随着pH的下降,瘤胃微生物细胞膜通透性逐渐增大,除pH 5.8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均显著高于pH 6.5处理(P<0.05).综上所述,瘤胃微生物会提高胞内H+⁃ATPase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消耗ATP,改变pHi和ΔpH来响应外界pH的下降;pH降低至5.5时,瘤胃微生物细胞膜通透性和pHi显著上升,表明其开始受到较严重的酸胁迫;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随pH下降呈现波动变化,pH降低到5.2时,瘤胃菌群密度最高.

    低pH酸胁迫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理化特性

    不同比例芦苇与甘草茎叶混合青贮效果研究

    陈亚飞郁万瑞王芳芳李明洋...
    460-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芦苇与甘草茎叶混合青贮的效果及其适宜的混合比例.将芦苇与甘草茎叶分别按100:0(L1组)、60:40(L2组)、50:50(L3组)、40:60(L4组)和0:100(L5组)的重量比例分为5个组进行混合,每组5个重复.青贮90 d后,测定青贮前后的营养成分,鉴定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及有氧暴露第0、1、3、5、7和15天的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随着甘草茎叶所占比例的提高,各组混合青贮粗蛋白质(CP)含量逐渐提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逐渐降低(P<0.05),且L5组N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4组和L5组ADF含量显著低于L1组、L2组和L3组(P<0.05).2)L2组、L3组和L4组混合青贮感官评分较高,等级评为优,且L4组感官评分最高.3)L4组混合青贮pH和丁酸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2组、L3组和L4组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L1组和L5组(P<0.05),且L4组乙酸含量最高;L4组氨态氮/总氮值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2组、L3组和L4组混合青贮的总评分分别为83、82和81分,等级为优.4)有氧暴露第15天时,L4组混合青贮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及pH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L4组乳酸菌数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由此可见,芦苇与甘草茎叶混合青贮能够改善青贮品质,且两者以40:60的比例混合青贮效果较好.

    芦苇甘草茎叶营养价值发酵品质

    不同来源菜籽粕对鲤鱼生长、消化生理、抗氧化能力和健康的影响

    袁梦莹王恒志米海峰张璐...
    469-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鲤鱼对5种菜籽粕[加拿大菜籽粕(CCM)、印度菜籽粕(ICM)、冷生榨菜籽饼(CPCC)、国产95型菜籽粕(C95CM)和国产200型菜籽粕(C200CM)]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期为菜籽粕在鲤鱼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基础饲料(含46%豆粕),于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20%(CCM⁃Ⅰ组、ICM⁃Ⅰ组、CPCC⁃Ⅰ组、C95CM⁃Ⅰ组和C200CM⁃Ⅰ组)或35%(CCM⁃Ⅱ组、ICM⁃Ⅱ组、CPCC⁃Ⅱ组、C95CM⁃Ⅱ组和C200CM⁃Ⅱ组)5种不同来源菜籽粕等蛋白质替代豆粕共配制11种等氮等能饲料.取990尾健壮均匀的幼鲤,随机分为11个组,每组3个网箱,每个网箱30尾,饲喂8周.结果表明:1)CPCC⁃Ⅰ组、CPCC⁃Ⅱ组、ICM⁃Ⅰ组和ICM⁃Ⅱ组饲料中硫代葡萄糖苷(GLS)、异硫氰酸酯(ITC)和噁唑烷硫酮(OZT)含量分别为1.31%、0.26 g/kg和0.62 mg/g,2.30%、0.45 g/kg和1.08 mg/g,0.12%、0.37 g/kg和0.01 mg/g,0.21%、0.65 g/kg和0.02 mg/g;其中CPCC组GLS、OZT含量和ICM组ITC含量分别高于其余4组,且ICM组GLS和OZT含量极低.2)在20%替代水平下,CPCC⁃Ⅰ组和ICM⁃Ⅰ组日增重系数(DG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CPCC⁃Ⅰ组显著低于C95CM⁃Ⅰ组、C200CM⁃Ⅰ组和CCM⁃Ⅰ组(P<0.05),并低于ICM⁃Ⅰ组(P>0.05);ICM⁃Ⅰ组DGC显著低于C200CM⁃Ⅰ组(P<0.05),低于C95CM⁃Ⅰ组和CCM⁃Ⅰ组(P>0.05);CPCC⁃Ⅰ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对照组、C200CM⁃Ⅰ组、ICM⁃Ⅰ组和CCM⁃Ⅰ组(P<0.05),并高于C95CM⁃Ⅰ组(P>0.05).但在35%替代水平下,ICM⁃Ⅱ组和CPCC⁃Ⅱ组DGC显著低于对照组、C95CM⁃Ⅱ组、C200CM⁃Ⅱ组和CCM⁃Ⅱ组(P<0.05),且ICM⁃Ⅱ组低于CPCC⁃Ⅱ组(P>0.05);C95CM⁃Ⅱ组、CPCC⁃Ⅱ组和ICM⁃Ⅱ组F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ICM⁃Ⅱ组显著高于C200CM⁃Ⅱ组和CCM⁃Ⅱ组(P<0.05),并高于C95CM⁃Ⅱ组和CPCC⁃Ⅱ组(P>0.05).3)在20%和35%替代水平下,各菜籽粕组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且CPCC组和ICM组胰蛋白酶活性(尤其是ICM组)和CPCC组脂肪酶活性下降尤为显著(P<0.05).同时,肠道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电镜扫描切片显示,各菜籽粕组杯状细胞均增多,尤其是ICM⁃Ⅱ组微绒毛暴露出大量脂滴.4)在20%替代水平下,C95CM⁃Ⅰ组和ICM⁃Ⅰ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CPCC⁃Ⅰ组肝脏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C95CM⁃Ⅰ组、C200CM⁃Ⅰ组和CCM⁃Ⅰ组(P<0.05).在35%替代水平下,除C200CM⁃Ⅱ以外,各菜籽粕组血清CAT活性以及CPCC⁃Ⅱ组、ICM⁃Ⅱ组肝脏CAT活性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PCC⁃Ⅱ组、ICM⁃Ⅱ组和CCM⁃Ⅱ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肝脏组织HE染色切片显示,C200CM⁃Ⅱ组、CPCC⁃Ⅱ组和ICM⁃Ⅱ组出现脂肪肝症状;同时,电镜扫描切片结果显示,ICM⁃Ⅱ组肝脏被膜被破坏,漏出大量脂滴和线粒体;且各菜籽粕组均出现甲状腺滤泡结构不规则、滤泡上皮细胞高度增加等现象.5)在20%替代水平下,ICM⁃Ⅰ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4(C4)含量和CPCC⁃Ⅰ组血清C4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2组攻毒成活率最低(均为46.7%).在35%替代水平下,C95CM⁃Ⅱ组和ICM⁃Ⅱ组血清IgM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200CM⁃Ⅱ组和CCM⁃Ⅱ组(P<0.05);且ICM⁃Ⅱ组血清C4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95CM⁃Ⅱ和C200CM⁃Ⅱ组(P<0.05),CPCC⁃Ⅱ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ICM⁃Ⅱ组攻毒成活率最低(36.7%).6)菜籽粕添加水平提高后,对鲤鱼生长、消化和健康负面影响加重,其中ICM组DGC显著下降(P<0.05),FCR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1)菜籽粕饲料中的ITC、GLS和OZT是危害鲤鱼生长、消化和健康的关键因素,尤其是ITC.饲料中含0.37 mg/g的ITC即可导致鲤鱼生长速度减慢,但对FCR无显著负面影响;然而,当饲料中含0.65 mg/g的ITC时,会对鲤鱼的生长、消化能力、抗氧化能力和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2)鲤鱼饲料中添加5种不同来源的菜籽粕(20%或35%)对鲤鱼生长、消化和健康的负面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ICM>CPCC>C95CM>CCM>C200CM.3)以FCR为衡量指标,8.84~60 g的幼鲤饲料中以菜籽粕替代豆粕时,CPCC添加量不宜超过20%,ICM或C95CM添加量不宜超过35%,CCM或C200CM添加量可达35%.4)在保证鲤鱼免疫力和肝脏健康的情况下,CPCC、ICM或C95CM的添加量不宜超过20%,CCM或C200CM的添加量可达35%.

    鲤鱼菜籽粕生长消化生理异硫氰酸酯抗氧化能力免疫力

    饲料中添加蚕豆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符兵彭凯陈冰彭振...
    494-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蚕豆(Vicia faba L.)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500.23±0.34)g的吉富罗非鱼6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在100 d的饲养期内4组试验鱼分别投喂添加0(C0组,作为对照)、15%(C15组)、30%(C30组)和60%(C60组)蚕豆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结果显示:1)各组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C60组的蛋白质效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C0和C15组(P<0.05).2)各组间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与C0组相比,C15、C30和C60组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厚度和肌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4)C15、C30、C60组罗非鱼肠道菌群的Simpson指数均低于C0组,且C30组与C0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5)4组罗非鱼肠道核心菌群主要为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与C0组相比,C15、C30和C60组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C15和C60组梭杆菌门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降低.综上可知,在等氮等脂条件下,饲料中添加15%~60%的蚕豆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降低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和肠道菌群多样性.

    蚕豆罗非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肠道形态肠道菌群

    饲料添加三丁酸甘油酯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侯冬强李培佳赵红霞陈晓瑛...
    505-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三丁酸甘油酯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480尾初始体重为(5.53±0.02)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添加0(G0)、500(G1)、1000(G2)、2000 mg/kg(G3)三丁酸甘油酯的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试验期为56 d.结果显示:1)G2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1组肥满度显著低于G0和G3组(P<0.05),与G2组无显著差异(P>0.05).2)G3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G1和G2组(P<0.05),各组间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与G0组相比,G1、G2和G3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1和G2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2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G3组(P<0.05),各组间的血清补体3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与G0组相比,G1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G1、G2和G3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3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G0、G1和G2组(P<0.05),各组间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00~20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能够显著提高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其中添加10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显著提高了黄颡鱼增重率和饲料效率.结合生长性能及血清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指标综合评价,黄颡鱼饲料中三丁酸甘油酯的最适添加水平为1000 mg/kg.

    黄颡鱼三丁酸甘油酯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抗氧化

    饲料添加藻钩虾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脂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耿泽星陈朝通吴鹏李吉清...
    514-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藻钩虾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虾青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脂肪酸等脂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80±0.72)g的凡纳滨对虾约6777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约753尾虾.各每组分别饲喂含0(D0组)、8.25%(D8.25组)和33.00%(D33.00组)藻钩虾粉的饲料.试验期40 d.结果表明:1)D33.00组凡纳滨对虾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增长率、产量、成活率均显著高于D0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D0组(P<0.05),但以上指标与D8.25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2)D8.25组和D33.00组凡纳滨对虾甲壳、肝胰腺、肌肉中的虾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D0组(P<0.05);D33.00组凡纳滨对虾甲壳、肝胰腺、肌肉中的虾青素含量显著高于D8.25组(P<0.05).3)第40天时,D8.25组和D33.00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肌肉中TG含量显著低于D0组(P<0.05);D8.25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TCHO含量显著高于D0组和D33.00组(P<0.05);D33.00组凡纳滨对虾肌肉的TCHO含量显著高于D0组(P<0.05).4)D33.00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四烯酸(AA)含量显著高于D0组(P<0.05);D33.00组凡纳滨对虾肌肉中AA含量显著高于D0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藻钩虾粉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提高对虾虾青素、EPA和AA的含量,影响机体TG和TCHO的积累,可作为功能饲料应用于水产养殖.综合考虑成本,8.25%的藻钩虾粉添加水平较为适宜.

    凡纳滨对虾藻钩虾粉生长虾青素脂肪酸

    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回肠黏膜免疫指标和盲肠发酵指标的影响

    刘公言高淑霞白莉雅刘曼...
    527-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回肠黏膜免疫指标和盲肠发酵指标的影响,为益生菌在肉兔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选用28日龄断奶、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商品伊拉肉兔4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8 CFU/kg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内脏器官发育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有降低肉兔腹泻率的趋势(P=0.0595),有提高肉兔成活率的趋势(P=0.0603).2)各试验组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梭菌组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试验组的回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回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的盲肠内容物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盲肠内容物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梭菌组的盲肠内容物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均能够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改变盲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组成,提高机体肠道黏膜免疫性能,对维持肉兔肠道健康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综合本试验结果,丁酸梭菌对维持肉兔肠道形态结构效果较好.

    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丁酸梭菌肉兔生长性能免疫性能盲肠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