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孙丽慧包成荣李倩姜建湖...
    3192-3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将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成鱼移入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暂养,分别于暂养第1天、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进行取样,测定分析大口黑鲈的肌肉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中暂养不同时间对大口黑鲈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以及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均在暂养第30天时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暂养第1天、第10天和第20天时(P<0.05);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对大口黑鲈肌肉必需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AAS模式下不同暂养时间的大口黑鲈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CS模式下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胱氨酸.通过构建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暂养不同时间的大口黑鲈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发现肌肉中2-庚酮、2-戊酮、2-丁酮、环戊酮、1-辛烯-3-醇、1-己醇等愉悦气味物质含量随着工厂化循环水暂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综上可知,将池塘养殖的大口黑鲈成鱼移入到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中暂养可提高大口黑鲈肌肉营养品质及风味,是一种有效提高大口黑鲈成鱼品质的技术措施,建议在池塘养殖大口黑鲈成鱼的品质提升上推广应用.

    工厂化循环水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挥发性风味物质

    不同动物饵料作为开口饵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胡子宣陈政王雨路管敏...
    3209-3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鲟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高价值珍稀保护动物,如何有效提高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是中华鲟养殖的关键.本试验分别选用水蚯蚓、丰年虫幼体、水蚯蚓+丰年虫幼体作为中华鲟仔鱼的开口饵料,养殖16 d后比较存活率、体重、体长以及消化酶活性等的差异,评价不同动物饵料对中华鲟仔鱼的开口效果,以期筛选适宜的开口饵料.结果表明:水蚯蚓+丰年虫幼体处理仔鱼的存活率(87.8%)显著高于丰年虫幼体处理和水蚯蚓处理(P<0.05),且增重率(60%)和特定生长率(6.0%)均显著高于丰年虫幼体处理和水蚯蚓处理(P<0.05).此外,本研究对水蚯蚓和丰年虫幼体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丰年虫幼体总脂肪酸含量较高(19.0%),远高于水蚯蚓(4.26%),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38.22%vs 25.69%),从而有效促进了中华鲟仔鱼的生长发育;水蚯蚓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56.55%),且富含碳水化合物(26.27%),明显高于丰年虫幼体(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46.03%和13.62%).综上所述,水蚯蚓搭配丰年虫幼体作为开口饵料可为中华鲟仔鱼提供更为均衡的营养,使中华鲟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得到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华鲟的繁育积累重要的基础数据,并可为中华鲟的进一步集约化养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中华鲟水蚯蚓丰年虫幼体开口饵料

    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李佑杰陈琪袁志文潘杰...
    3219-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形态结构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4.07±0.01)g的大鳞副泥鳅幼苗1 4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各组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0.25%、0.50%、0.75%、1.00%、1.25%Ala-Gln的饲料.常规饲养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Ala-Gln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其中,与对照组相比,0.25%~1.00%组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0.75%组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75%Ala-Gln显著提高大鳞副泥鳅肝体比和脏体比(P<0.05).0.75%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饲料中添加0.25%~1.00%Ala-Gln能显著提高大鳞副泥鳅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添加0.50%~1.00%Ala-Gln能显著提高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添加0.50%Ala-Gln能显著提高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P<0.05),添加0.75%、1.00%Ala-Gln能显著提高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P<0.05),其中,SOD和GPX活性在1.00%组达到最大,CAT活性在0.75%组最大,GSH活性在0.50%组最大;各组肝脏MDA含量在添加Ala-Gln后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0.75%组最低.在肠道消化酶中,与对照组相比,0.75%和1.00%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且在0.75%组达到最大.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75%~1.25%Ala-Gln能显著提高大鳞副泥鳅肠道绒毛高度(P<0.05),添加0.25%~1.25%Ala-Gln能显著提高绒毛宽度(P<0.05),均在添加量为0.75%时达到最大.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Ala-Gln能促进大鳞副泥鳅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改善肠道形态,促进消化吸收,其中以0.75%添加量效果最佳.

    丙氨酰-谷氨酰胺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结构

    乳化植物甾醇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与代谢物的影响

    何玉琴陈冬金姚浪群许卫华...
    3231-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乳化植物甾醇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与代谢物的影响.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40日龄福建白兔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公母各占/1/2),单笼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A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mg/kg的普通植物甾醇,试验组B、C、D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20和40 mg/kg的乳化植物甾醇,试验期为60 d.饲养试验结束后采样,测定各组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盲肠菌群组成与代谢物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和试验组A相比,试验组B、C、D福建白兔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等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试验组C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与其他各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C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与试验组B、C的空肠绒毛长度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A、B、C、D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与试验组B、C、D空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A、B、C、D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值)与试验组B、C、D回肠的V/C值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A空肠、回肠的V/C值显著低于试验组B、C、D(P<0.05);试验组C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试验组C、D十二指肠的V/C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试验组B、C、D盲肠菌群组成与对照组和试验组A相差较大,试验组B、C、D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主,厚壁菌门/拟杆菌门随着乳化植物甾醇添加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在属水平上,Muribaculaceae、瘤胃球菌科NK4A214组(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梭菌纲 UCG014(Clostridia_UCG-014)、梭菌纲vadinBB60组(Clostridia_vadinBB60_group)为各组优势菌属.4)添加植物甾醇的各试验组盲肠中糖和醇、有机酸、氨基酸等代谢物的相对含量比对照组增加,部分脂类和类脂类的相对含量下降,类激素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些代谢物与产粪甾醇真杆菌属(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和瘤胃球菌科V9D2013组(Ruminococcaceae_V9D2013_group)密切相关.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乳化植物甾醇可降低福建白兔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提高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有利于改善肠道形态和盲肠菌群组成,增加盲肠中代谢物的相对含量,特别是短链脂肪酸;乳化植物甾醇添加剂量为20 mg/kg时对福建白兔生长性能和肠道黏膜形态完整性的改善效果最好,此剂量为福建白兔饲粮中的乳化植物甾醇的最佳添加剂量.

    乳化植物甾醇福建白兔生长性能肠道形态菌群组成代谢物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黄芪提高家兔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鲍胡杨薄欣宇刘金耀任战军...
    3247-3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黄芪对家兔抗氧化应激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收集黄芪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结合疾病相关数据库挖掘氧化应激潜在靶点,采用靶点数据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软件将度值前3的核心靶点与相应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对接活性.结果表明,黄芪提高家兔抗氧化应激的主要活性成分共20个,对应470个潜在靶点,其中山奈酚、9,10-二甲氧基紫檀-3-O-β-D-葡萄糖苷、黄芪紫檀烷是黄芪抑制家兔氧化应激的关键成分.核心靶点共69个,筛选度值前10的核心靶点为白蛋白(AL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胰岛素(INS)、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雌激素受体1(ESR1)、原癌基因(JUN)、原癌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细胞周期素D2(CCND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DK4)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CDK2).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靶点作用包含生物过程62条、细胞组分15条和分子功能39条,参与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病毒致癌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相应黄芪成分的结合能均小于0 kJ/mol,表明黄芪与核心靶点自发结合.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了黄芪提高家兔抗氧化应激能力的主要成分及作用靶点,并探究其分子调控机制,为黄芪作为抗氧化功能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氧化应激黄芪家兔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白藜芦醇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损伤和细胞凋亡

    孙奕烁马学虎冀思同户春丽...
    3262-3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炎性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试验采用LPS诱导构建炎性损伤bMECs模型,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方法,构建对照组(CON组,用饥饿培养基孵育bMECs 24 h)、LPS组(用含10 μg/mL LPS配制的饥饿培养基孵育bMECs 24 h)、RES组(用含15 μmol/L RES配制的饥饿培养基孵育bMECs 24 h)和RES+LPS组(用含10 μg/mL LPS+15 μmol/L RES共同配制的饥饿培养基孵育 bMECs 24 h).结果表明:1)与 0 μg/mL LPS相比,10 μg/mL 的 LPS 处理 bMECs 24 h 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细胞活力和bMECs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2(Nrf2)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5或P<0.01),极显著提高了 bMECs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丙二醛(MDA)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1),表明bMECs炎性损伤模型构建成功.RES缓解炎性损伤bMECs的适宜浓度为15 μmol/L.2)与CON组相比,LPS组的bMECs中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DA、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PGC-1α、TFAM和B细胞淋巴瘤-2(Bcl-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LPS组相比,RES+LPS组的bMECs中IL-8、TNF-α、MDA和Bax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PGC-1α、TFAM和Bcl-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由此可见,外源添加RES可起到缓解LPS诱导的bMECs线粒体损伤、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为在奶牛生产中推广应用RES奠定了技术支撑.

    白藜芦醇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炎性损伤

    玉米秸秆中7种游离单糖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许丽卫耿梅梅陈闻王久荣...
    3274-3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测定玉米秸秆中7种游离单糖[D(+)-葡萄糖、L-鼠李糖、D(+)-木糖、L-阿拉伯糖、D(-)-核糖、D(+)-半乳糖和D(+)-甘露糖]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将玉米秸秆在60℃干燥后粉碎,以水作为提取溶剂,98 ℃水浴提取1 h,冷却后离心取上清液;利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处理,上清液过0.22 μm滤膜,以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7种组分在56 min内达到分离.结果表明:D(+)-葡萄糖、L-鼠李糖、D(+)-木糖、L-阿拉伯糖、D(-)-核糖、D(+)-半乳糖和D(+)-甘露糖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均分别小于1.0%和5.0%,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分别小于 1.0%和 7.5%;线性范围分别为 0.31~2 000 μg/Ml、0.31~200 μg/Ml、0.50~200 μg/Ml、0.75~200 μg/Ml、0.31~200 μg/Ml、0.75~200 μg/Ml 和 0.31~20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以上;检出限为0.10~0.25 μg/Ml,加标回收率为79.9%~114.8%.由此可见,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还可以对玉米秸秆中的7种游离单糖准确定量,为研究玉米秸秆中糖类物质含量以及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提供技术支撑.

    玉米秸秆单糖PMP衍生高效液相色谱

    戊酸钠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肠炎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

    云燕孙梦珍纪雯雯王翀...
    3284-3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戊酸钠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肠炎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试验选用24只体重相近的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脂多糖组(LPS组)和戊酸钠组(SV组),每组8只.LPS组和SV组小鼠腹腔注射2.5 mg/kg BW的LPS,CON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4 h后,CON组和LPS组小鼠自由饮食和饮水,SV组每天灌喂100 mg/kg BW的戊酸钠0.2 mL,连续7 d.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S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和脾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结肠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肠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结肠毛螺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SV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提高(P<0.05),血清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及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肠乙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肠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肠脱硫弧菌科未分类属(Desulfovibrionaceae_unclassified)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与CON组相比,SV组小鼠结肠菌群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P<0.05),结肠阿克曼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肠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戊酸钠可以通过降低LPS诱导急性肠炎损伤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提高结肠SCFA含量,并改善结肠微生态平衡,从而发挥其对急性肠炎的治疗作用.

    戊酸钠脂多糖炎性损伤肠道菌群

    基于体外仿生消化法构建不同来源玉米、高粱原料的鸡有效能预测模型

    白国松李凯严鸿林周建川...
    3296-3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以不同来源的玉米、高粱原料为试验材料,利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测定玉米和高粱原料的酶水解物能值(EHGE),并结合前期研究测定的鸡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TME),建立基于EHGE的AME及TME预测模型.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利用SDS分别测定5种不同来源的玉米原料和5种不同来源的高粱原料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体外总能消化率(IVGED)及EHGE.本试验参照的鸡AME和TME值为前期使用同批次原料,以健康体成熟的海兰褐公鸡通过自由采食法结合全收粪法测定所得.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玉米的IVDMD、IVGED和EHGE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2号玉米的IVDMD、IVGED和EHGE分别为75.12%、80.89%和15.19 MJ/kg DM,显著高于 1 号玉米(P<0.05).2)不同来源高粱的IVDMD、IVGED和EHGE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5号高粱的 IVDMD、IVGED 和 EHGE 最高,分别为79.28%、85.15%和15.73 MJ/kg DM,而2号高粱的IVDMD、IVGED和EHGE最低,分别为55.93%、58.28%和10.72 MJ/kg DM.3)高粱的EHGE与AME和TME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玉米的EHGE与AME和TME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80.4)基于EHGE建立的玉米和高粱AME预测模型分别为:AME=7.62+0.57×EHGE[R2=0.64,相对标准偏差(RSD)=0.11,P=0.11]、AME=10.03+0.31×EHGE(R2=0.80,RSD=0.38,P=0.04);基于EHGE建立的玉米和高粱的TME预测模型分别为:TME=7.58+0.58×EHGE(R2=0.64,RSD=0.11,P=0.10)、TME=9.98+0.33×EHGE(R2=0.89,RSD=0.28,P=0.02).由此可见,不同来源的玉米和高粱的EHGE差异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高粱原料的EHGE与AME和TME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使用SDS对高粱原料的AME和TME有更好的预测性.

    仿生消化法玉米高粱有效能

    番茄红素对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黄曲霉毒素B1联合暴露小鼠回肠损伤的保护作用

    甘秋云梁天增温礼键左翠歌...
    3306-3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番茄红素(LYC)对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和黄曲霉毒素B1(AFB1)联合暴露小鼠回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选用80只6周龄无特异病原体(SPF)的ICR雄性小鼠[体重为(31.01±0.29)g],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LYC组、霉菌毒素组和LYC+霉菌毒素组.将小鼠适应性饲养10 d后,连续灌胃10 mg/kg LYC或等量其溶剂14 d,随后腹腔注射10 mg/kg ZEN+1 mg/kg DON+0.5 mg/kg AFB1或等量溶剂.在处理结束时,小鼠禁食24 h后称重并处死,立即收集回肠样本待测.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霉菌毒素组小鼠回肠隐窝深度极显著提高(P<0.01),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降低(P<0.05);与霉菌毒素组相比,LYC+霉菌毒素组回肠绒毛高度有提高趋势(P>0.05),回肠隐窝深度有降低趋势(P>0.05).2)与对照组相比,霉菌毒素组小鼠回肠封闭蛋白-1(claudin-1)、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分布减少;与霉菌毒素组相比,LYC+霉菌毒素组回肠claudin-1、ZO-1和occludin的分布增加.3)与对照组相比,霉菌毒素组小鼠回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模糊化,线粒体膜溶解,嵴断裂,且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严重;与霉菌毒素组相比,LYC+霉菌毒素组回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清晰,线粒体出现轻微的肿胀、空泡化.4)与对照组相比,霉菌毒素组小鼠回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和混合系列蛋白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蛋白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与霉菌毒素组相比,LYC+霉菌毒素组回肠RIP3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霉菌毒素组小鼠回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和MLKL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与霉菌毒素组相比,LYC+霉菌毒素组回肠RIP1和RIP3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LYC可通过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及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抑制回肠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以减轻ZEN、DON和AFB1联合暴露引起的小鼠回肠损伤.

    番茄红素霉菌毒素小鼠回肠损伤线粒体损伤程序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