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养殖阶段的大口黑鲈肠道结构和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的比较

    李鸣霄强俊徐钢春周国勤...
    5886-5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养殖阶段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肠道组织学结构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本研究挑选孵化后第5、25、45和180天的大口黑鲈,分别代表开口摄食、转食人工配合饲料、适应人工配合饲料和成鱼养殖4个阶段,采集肠道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和测定消化酶活性,并提取DNA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在第5、25、45和180天的肠道结构形态随着养殖周期延长而不断完善,其中肠道绒毛高度和杯状细胞数量不断增多.第45天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第5天仔鱼(P<0.05),但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第25天稚鱼3种消化酶活性最低,而第180天成鱼消化酶活性最高.此外,通过16S rDNA测序,从4组大口黑鲈肠道中共鉴定出了 19个门和336个属,其中变形菌门是大口黑鲈的核心菌门,占所有肠道微生物的90.61%.气单胞菌属在第5天大口黑鲈肠道中占据优势地位,而第25天稚鱼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假单胞菌属、乳球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第45天幼鱼肠道中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较高,第180天成鱼肠道中检测出以邻单胞菌属为代表的新优势菌群.综上所述,转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会改变大口黑鲈肠道消化酶活性,并驱动肠道优势微生物由气单胞菌属向假单胞菌属、乳球菌属等转变.

    大口黑鲈苗种培育食性转变肠道结构肠道微生物

    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吴杨黄倩倩虞为徐创文...
    5904-5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挑选活力、大小相似的卵形鲳鲹幼鱼450尾,初始体质量为(9.55±0.13)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各组分别投喂丁酸梭菌添加量为 0(C0 组,对照组)、0.25%(C1 组)、0.50%(C2 组)、1.00%(C3 组)、2.00%(C4 组)和4.00%(C5组)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C4组的末均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均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C2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2)C1组的血清总蛋白、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3)在门水平上,C5组的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C4组的肠道脱铁杆菌门(Aferr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和C5组(P<0.05),C4和C5组的肠道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显著低于C0组(P<0.05).在属水平上,C4组的肠道发光细菌属(Phot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Mucispirill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C5组的肠道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弧菌属(Vibrio)、螺杆菌属(Helicobacter)、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0组(P<0.05).4)C4和C5组的肠道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显著高于C0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丁酸梭菌可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末均质量、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提高血清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改变门水平上和属水平上的肠道菌群组成,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丁酸梭菌适宜添加量为2.00%.

    卵形鲳鲹丁酸梭菌生长性能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

    硒代蛋氨酸对青鳉亲本繁育和子代发育的影响

    王洁宋磊王欢齐澈力木格...
    5919-5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硒代蛋氨酸(Se-Met)对青鳉亲本繁育和子代发育的影响.把17条4~5月龄青鳉随机分配到4个组,每组3~5条鱼.对照组投喂基础干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含2、10和50 μg/g Se-Met的干饲料.试验期7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10 μg/g Se-Met组卵巢硒浓度显著升高(P<0.05);2)10、50 μg/g Se-Met组的接近、求偶方向和求偶圆舞发生频率显著降低(P<0.05);3)50 μg/g Se-Met组的Ⅲ期卵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10和50 μg/g Se-Met组的精子计数显著降低(P<0.05);4)10和50 μg/g Se-Met组大脑中细胞色素P450 19b(CYP19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50 μg/gSe-Met组卵巢中细胞色素P45019a(CYP19a)、卵泡刺激素b(FSH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b(GnRH1b)和黄体生成素b(LH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5)50μg/g Se-Met组胚胎的未受精率显著升高(P<0.05),10和50 μg/g Se-Met组胚胎的畸形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过量补充Se-Met会导致青鳉的求偶行为活动降低,雄性青鳉精原细胞数量减少,雌性青鳉卵巢及卵细胞形态紊乱,以及子代未受精率和畸形率增加,提示水产鱼类饲料添加Se-Met时应注意硒的实际需求和适当的补充剂量.

    青鳉硒代蛋氨酸生殖毒性

    稻前减饲对小龙虾生长性能、组织生理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吴雷明韩光明覃宝利寇祥明...
    5931-5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稻前减饲对小龙虾生长性能、组织生理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共选择360尾幼虾,平均体重为(3.54±0.73)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G1组,投饲100%)、减饲2组(G2组,减饲20%)、减饲3组(G3组,减饲30%),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放40尾幼虾,测定小龙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肝胰腺、肠道)、抗氧化指标(血淋巴、肝胰腺)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养殖周期为52 d.结果表明:G1组和G2组小龙虾平均体重显著高于G3组(P<0.05),且G1组和G2组大规格个体数量显著高于G3组(P<0.05).G1组肝胰腺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G2组和G3组(P<0.05).G3组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G2组(P<0.05),与G1组无显著差异(P>0.05).G3组肠道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G1组和G2组(P<0.05).3组肝胰腺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差异(P>0.05),血淋巴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GSH-Px活性及T-AOC无显著差异(P>0.05).G2组和G3组肌肉谷氨酸(Glu)、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及赖氨酸(Lys)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G3组肌肉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G2组和G3组肌肉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G1组肌肉饱和脂肪酸C6∶0、C8∶0、C11∶0、C13∶0、C16∶0及C18∶0含量显著高于G2组和G3组(P<0.05).G3组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C15∶1和C17∶1及C20∶1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综上所述,稻前小龙虾养殖适宜投饲方式为减饲20%,即适宜投饲率为4%.

    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消化酶抗氧化酶营养

    丁酸梭菌、葡萄糖氧化酶和迷迭香提取物组方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和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刘公言闫先峰吴志强张印...
    5942-5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葡萄糖氧化酶和迷迭香提取物组方对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和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家兔替抗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选用28日龄断奶的商品伊拉肉兔50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100 g/t 丁酸梭菌+1 kg/t迷迭香提取物(Ⅱ组)、100g/t 丁酸梭菌+100 g/t葡萄糖氧化酶(Ⅲ组)、1 kg/t迷迭香提取物+100 g/t葡萄糖氧化酶(Ⅳ组)及100 g/t 丁酸梭菌+1 kg/t迷迭香提取物+100 g/t葡萄糖氧化酶(Ⅴ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Ⅴ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腹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Ⅴ组的宰前活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Ⅱ组、Ⅳ组和Ⅴ组的十二指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Ⅳ组和Ⅴ组的十二指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的十二指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Ⅴ组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的回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回肠黏膜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V组的回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Ⅲ组和Ⅴ组的盲肠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Ⅳ组和Ⅴ组的盲肠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Ⅴ组的盲肠克曼菌属(Akkermansia)、果胶单核菌属(Monoglobus)和疣微菌属 UCG-010(Verrucomicrobium_UCG-010)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的盲肠马赛菌属(Mas-sil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葡萄糖氧化酶和迷迭香提取物组方能够提高伊拉肉兔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盲肠微生物区系,提高机体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有益于维持肠道健康,提高成活率.

    丁酸梭菌葡萄糖氧化酶迷迭香提取物肉兔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微生物区系

    饲粮类型与调质温度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张叶李双江田刚刘光芒...
    5954-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类型与调质温度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2×2两因素试验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饲粮类型和调质温度,其中饲粮类型分别为常规型饲粮(以玉米、豆粕和苜蓿草粉为主要原料)和非常规型饲粮(以小麦次粉和米糠粕替代玉米,菜籽粕和葵花籽粕替代豆粕,花生秧粉和稻壳粉替代苜蓿草粉),调质温度分别为80和90℃.选取49日龄体重相近的杂交肉兔80只,随机分配到4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试验预试期7 d,收粪4 d.结果表明:1)与常规型饲粮相比,非常规型饲粮颗粒饲料容重、硬度和蛋白质溶解度显著降低(P<0.05),颗粒饲料含粉率、粉化率和淀粉糊化度显著提高(P<0.05).与80℃调质温度相比,90℃调质温度显著降低颗粒饲料容重和粉化率(P<0.05),显著提高颗粒饲料蛋白质溶解度和淀粉糊化度(P<0.05).饲粮类型与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容重、含粉率、粉化率和蛋白质溶解度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对颗粒饲料硬度和淀粉糊化度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2)与常规型饲粮相比,非常规型饲粮干物质(DM)、总能(GE)、粗蛋白质(CP)、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钙(Ca)和磷(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淀粉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80℃调质温度相比,90℃调质温度显著提高ADL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降低Ash和P的表观消化率(P<0.05);调质温度对DM、GE、CP、EE、CF、NDF、ADF、Ca和淀粉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类型与调质温度对ADL的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3)与常规型饲粮相比,非常规型饲粮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丙氨酸(Ala)、缬氨酸(Val)、蛋氨酸(Met)、亮氨酸(Leu)、酪氨酸(Tyr)、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组氨酸(His)和脯氨酸(Pro)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与80 ℃调质温度相比,90 ℃调质温度显著降低半胱氨酸(Cys)的表观消化率(P<0.05),其余16种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粮类型与调质温度对Asp、Val、异亮氨酸(Ile)、Phe和Pro的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对其余12种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综上所述,非常规型饲粮会降低肉兔颗粒饲料加工质量,降低大部分常规营养物质以及Lys和Met的表观消化率;高温调质可改善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推荐肉兔饲料制粒调质温度为90 ℃.

    饲粮类型调质温度肉兔颗粒质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牛磺酸对高温胁迫下7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生理功能的影响

    陈攀攀王颖郭得政郗学鹏...
    5964-5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牛磺酸对高温胁迫下7日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寿命、体重、采食量、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和中肠发育的影响.选取意大利蜜蜂1日龄工蜂1 50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3组工蜂分别饲喂牛磺酸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0.2%、0.4%的试验饲粮,在恒温恒湿箱(34℃,相对湿度为70%)中饲养至7日龄.对7日龄工蜂进行高温胁迫(42℃,相对湿度为70%),高温胁迫后记录各组工蜂的存活天数,测定高温胁迫24 h工蜂的体成分、血淋巴生化指标、蜂体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并观察中肠发育情况.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和0.4%的牛磺酸均显著提高了 1~7日龄工蜂的采食量和高温胁迫下工蜂的平均寿命(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工蜂的7日龄体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4%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的粗蛋白质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0.2%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的粗脂肪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和0.4%的牛磺酸均显著降低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血淋巴中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血淋巴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2%和0.4%的牛磺酸均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蜂体的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P<0.05),并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24 h下7日龄工蜂的中肠肠壁厚度(P<0.05).综上可知,饲粮中适量添加牛磺酸对高温胁迫下7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的生长发育、寿命、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意大利蜜蜂工蜂牛磺酸高温胁迫生长发育免疫和抗氧化

    亚硒酸钠对意大利蜜蜂蜂王卵巢基因表达的影响

    史文凯黎力之张海波何旭江...
    5974-5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利用转录组测序研究饲粮中添加亚硒酸钠对意大利蜜蜂蜂王卵巢基因表达的影响.控制蜂王产卵得到幼虫后进行人工移虫,次日开始每天使用微量进样器为王台中的幼虫分别饲喂5 μL的双蒸水作为对照组(CON组)和5 μL的3.2 mg/L亚硒酸钠作为亚硒酸钠组(SS组),连续喂养3 d.蜂王出房后取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2组蜂王的基础形态指标及出房率、化蛹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SS组有214个差异显著上调基因[log2差异倍数(FC)≥1、P≤0.05],60个差异显著下调基因(log2FC ≤-1、P≤0.05).3)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相关,少部分参与生物代谢过程;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视黄醇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等14条代谢通路.与CON组相比,SS 组差异表达基因 gene-CPR1、gene-LOC552689 和 gene-LOC100576637 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其他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3.2 mg/L亚硒酸钠对意大利蜜蜂蜂王基础形态指标及出房率、化蛹率无显著影响,亚硒酸钠通过影响卵巢组织中 gene-LOC100577156、gene-100577725、gene-ATP6、gene-ND1、gene-ND3 和 gene-ND4 等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作用于视黄醇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等通路,以此来调控意大利蜜蜂抗氧化能力和机体几丁质更新.

    蜂王亚硒酸钠卵巢基因表达

    虾青素对IPEC-J2细胞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能力的影响

    张晶田乐赵云房恒通...
    5983-5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虾青素(AST)对IPEC-J2细胞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能力的影响.以IPEC-J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经不同浓度[0(对照组)、5、10、20、40、80和100 μmol/L]的AST处理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ST对IPEC-J2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未添加AST)相比,10~80 μmol/L的AST极显著提升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1),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在10~100 μmol/L AST和40~100 μmol/L AST处理后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2)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AST浓度的增加整体呈现下降趋势,100 μmol/L的AST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AST浓度达到10 μmol/L后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20~100 μmol/L的AST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细胞中半胱天冬蛋白酶-9(Caspase-9)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比值(P<0.05或P<0.01);80 μmol/L的AST极显著降低细胞中Bax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和Bax/Bcl-2蛋白比值(P<0.01).4)AST促进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且AST浓度为100 μmol/L时Nrf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10~100 μmol/L的AST显著或极显著上调Nrf2信号通路下游抗氧化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或P<0.01),其他下游基因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20、80和100 μmol/L)、热应激蛋白70(HSP70)(20、80和100 μmol/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20和80 μmol/L)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浓度AST下被显著或极显著提升(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80 μmol/L的AST显著提升了细胞中Nrf2和HO-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可知,AST(5~100 μmol/L)可以激活IPEC-J2细胞中Nrf2信号通路,以80 μmol/L AST对IPEC-J2细胞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稳定,效果更好.

    虾青素IPEC-J2细胞抗氧化能力抗炎能力抗凋亡能力Nrf2信号通路

    β-谷甾醇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及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刘莉莉陈敏
    5994-6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β-谷甾醇(BS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HC11细胞)炎症反应及乳蛋白合成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HC11细胞为模型,分为5组,对照组(生长培养基处理)、乳腺炎症模型组(LPS组,1 μg/mL LPS处理)以及炎症模型药物组(BSS+LPS组,分别用5、10、20 μmol/L的β-谷甾醇预处理1 h后加入1 μg/mLLPS),每组设置5个重复.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和乳蛋白mRNA表达以及乳蛋白合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HC11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合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5、10、20 μmol/L BSS+LPS组的HC11细胞TNF-α、IL-6、IL-1β、COX-2和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HC11细胞β酪蛋白(CSN2)、κ酪蛋白(CSN3)和乳清蛋白(LALB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5、10、20 μmol/L BSS+LPS组的HC11细胞CSN2、CSN3和LALB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HC11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酪氨酸激酶2(JAK2)、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1(S6K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p-STAT5)、磷酸化酪氨酸激酶2(p-JAK2)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 LPS 组相比,5、10、20 μmol/L BSS+LPS 组的 HC11 细胞 STAT5、JAK2、mTOR、4EBP1和S6K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p-STAT5、p-JAK2和p-mTO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β-谷甾醇能够抑制LPS诱导的HC11细胞炎症反应和促进乳蛋白的合成.

    β-谷甾醇脂多糖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乳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