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

月刊

大学教育/Journal University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探析

    邓昊杨敏丽杨志鑫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史"教育是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举措,与"青马工程"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耦合性、教育方法的互鉴性;"四史"教育拓展"学马"题材、筑牢"信马"信念、激发"行马"动力,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意义重大.推动"四史"教育与"青马工程"深度融合,需要坚持学员主体,引导学员正确学习"四史";坚持教师主导,打造一流"四史"教育队伍;围绕教育目标,构建"四史"教育内容体系;拓展学习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

    "四史"教育"青马工程"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把改革开放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思考——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李宏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史"教育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内在要求,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内容.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用好、用活、用足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资源,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融起来""传起来",把历史讲深、讲透、讲活,使之合理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让改革开放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开放史时代新人

    "数字党建"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刘子锦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精神源泉与实践依托,对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纵深发展意义重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阐释了"数字党建"视域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并基于数字化的范畴,从理念深化、平台完善、项目开展、队伍建设及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等方面探索了多维的实践进路.

    "数字党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思政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开放教育金融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与融入策略——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

    肖宗娜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有效融入的前提是理解开放教育师生关系的特点,准确把握成人学习者的特征.针对开放教育金融课程思政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文章提出开放教育课程思政融入的关键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隐性课程,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从明确育人目标、挖掘思政元素、建设数字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重构考核评价体系五个维度,深入探索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以促进开放教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课程思政开放教育金融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策略

    基于协同创新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徐龙琴刘同来冯大春刘双印...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建设举措.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为例,其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实现了专业型硕士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双提升,还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动能.

    协同创新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以扬州大学MSW实践教学为例

    黄金结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工作部的重要任务.依据情境学习理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构建实践共同体,以强化其实践能力.扬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坚持"学习即实践"的理念,着力强化实习单位、岗位安排、实习督导、实践本身的合法性,着力推动边缘性参与的起点化、充分化,努力从相互卷入、合作事业、共享智库三个维度,推动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社会工作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

    高校工科大学生技术转移技能培养路径研究——以技术经纪人培训为例

    路成刚高莹张永亮陶圣叶...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工科大学生教育中技术经纪人培训的创新实践.在梳理工科大学生教育的现状时,课程组发现,技术转移技能的创新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实践是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课程组分析技术经纪人培训与工科大学生教育的互补关系,评述技术经纪人培训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工科大学生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建议.

    工科大学生教育技术转移技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培训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

    王智群李祖欣蔡志端杨玉萍...
    133-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结合新工科建设理念,深入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一三五"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以提升工科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通过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培养方案,涵盖三阶段递进的技能培养和五维度教学实践环节,有效提升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和方法.

    新工科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岗位胜任力培养体系

    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两翼"模式探索与创新

    黄能朗罗浩诚英姿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宁学院将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OBE理念,从需求出发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体两翼"协同育人模式,以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路径.

    OBE理念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面向东盟的"那"文化翻译传播:语言经济原则与策略

    蒋戴丽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经济的视角研究"那"文化翻译传播,通过探讨"传播什么""对谁传播"和"怎样传播",论述面向东盟国家进行对外翻译传播时可遵循的原则(价值、效用、费用及效益),使对外翻译传播具备人文性、经济性及社会性等多重价值.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灵活翻译等对外翻译策略,重视语言经济对译文选择的有效性指导,有助于中国—东盟在共享"那"文化圈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翻译形成内外联系、互通有无的局面,促进民心相通和区域繁荣.

    "那"文化对外翻译传播语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