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

月刊

大学教育/Journal University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上下两难:学生参与高校学生代表大会的个案研究——基于角色理论视角

    魏建国
    1-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诸多路径中规格最高、形式最正式的一项,但鲜有研究从微观层面聚焦学生参与学生代表大会的全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文章基于角色理论,以D大学三名学生为例进行个案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学生代表在参会过程中的角色认知、意义建构与行动选择的多元样态。研究发现,学生代表在参会时完整经历了角色占有、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的过程;在面临角色冲突时,学生代表会主动地采用默然退出、悄然变通和木然顺从三种调适策略。针对现实困境,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制度化建设,构建基于角色认同和角色胜任力的学生参与机制。

    学生参与学生代表大会角色理论个案研究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构建研究——基于文献和实践的思考

    王玲张洪梅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经过5年多时间的试点建设、深化探索和扩大覆盖后,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形成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以思政和党建为核心的、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并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的新型模式。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时代育人的新场域、时代育人的综合体、时代育人的新方式和时代育人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在现实构建过程中,通过重塑物理空间、融入思政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完善联动机制来尽快组建社区,并优化育人内容、满足学生需求,丰富育人模式、打造文化空间,整合育人资源、实现智慧运营,延续育人效果、完善评价机制,促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纵深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现实构建优化

    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外因及措施

    杨志耘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关键力量,承担着在教学一线维持教学正常秩序和运行的重要职责,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问题逐渐显现。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属部分高校66位教学秘书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并探讨了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产生的外因,提出了预防、缓解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措施,旨在更好地推动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秘书职业倦怠外因措施

    基于西方理论与典型国家实践经验的财政学学科建设再思考

    罗伟杰
    16-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财政学研究应主要基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来进行。回溯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如果将其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国研究情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文章对已有财政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特色进行概括和梳理,总结其中的理论局限性,为我国财政学学科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基于国外高校财政学学科建设数据集,以案例研究法对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财政学学科建设进行分析,具体从学科定位、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科学研究三个方面梳理典型国家财政学学科建设的整体特征。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用于我国财政学学科建设的举措,以期为相关院校及专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财政学学科建设西方理论实践经验

    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演变分析及展望

    盖顺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首次被列为教育部本科目录外专业以来,经历了计划探索、调整深化、创新发展三个时期,专业定位更明确、专业发展也更聚焦,但也存在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科学教育专业发展不均衡、各高职高专之间科学教育专业发展不均衡的困境,未来可以从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立足"因地制宜"三个方面推动科学教育专业发展,加快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

    科学教育专业发展历程演变特征未来展望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物理"双核三阶"研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姚胜李雅妮袁景玉庞含笑...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物理发挥着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应用与建筑设计艺术创新相互渗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针对当前建筑学专业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艺术性与技术性思维对立""理论知识与建筑设计应用脱节""发散式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缺失"三大主要问题,教学团队构建了建筑物理课程"双核三阶"研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课堂研讨、自主选题实验与研究性课程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研学融合,促使学生深入掌握、运用、拓展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中的知识应用和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实践证明,以人文化方式讲授理工课程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将研究融入学习过程的研学融合教学新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参与度和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并为新工科背景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新思路。

    建筑物理教学模式教学困境双核三阶研学融合

    基于立体施教、聚焦学科前沿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左佳高婧
    33-3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因工程是一门具有极强理论性、前沿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新兴交叉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发展迅速。基因工程成功跻身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只能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认知,无法达到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初衷,亟待改革与创新。文章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政融入、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采用"一抓二立三托举"的模式,以立体施教为手段、前沿应用为焦点、科研项目为平台,提高课堂的活力指数,以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全人培育目标,支撑生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基因工程立体施教全人培育教学改革

    水利类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李琳郑恩楠王笑峰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如何将其与水利类专业学科相融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课题组针对该课程当前的不足之处,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课程改革:一方面融合课程思政,丰富授课形式,结合水利类专业特点调整课程重难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实施全过程考核;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丰富实践形式,推动产学研融合。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水利类专业理论与实践

    多元共生理论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构建分析——以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程为例

    王绍舫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立足于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程的微观教学领域,运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多元共生理论,从课程国际化的主体性互构、多元共存的精神构架、集体智慧的熔铸三个关键点进行观察和解读,探究我国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多元共生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息缩影,为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多元共生理论本土课程国际化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课程国际化人才培养

    基于"新三中心"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张龙杰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新三中心"视角,探索兼顾学生发展、学习过程和效果评价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考虑并尊重高校既有传统教学文化、教学空间、范式路径依赖、教学活动惯性等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基于学习日志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微创式"改革,实现由"教"到"学"的转换。以学习日志为纽带,构建"学习—内化—输出"三环节教学活动,打造适切性、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塑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推动课堂教学与效果评价深度耦合,实现兼顾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小切口激发教学生态新活力。

    "新三中心"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学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