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王刚

半周刊

1002-7661

dxs1985@126.com

010-89702077/010-81679527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84-161/162信箱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Journal Duyuxie
查看更多>>旨在推广教育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深入推动素质教育。湖北总部电话0724-6060842 咨询QQ:564535801 北京编辑部电话:010-89702077 81679527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曹向平
    16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它为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具体实践,阐述了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作用,对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组织安排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数学建模具体实践重要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职高数学的整合实践

    布拉杨长
    16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入手,对信息技术整合职高数学教学进行探索,以期寻找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职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职高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反思新课改,浅谈“四环达标”模式

    潘雪
    163-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改给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忧虑的问题,比如像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的刻意化、静思默想的缺失、自主探究的肤浅、小组合作过于形式化等问题给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对在改革中存在的这些弊端的反思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负面影响的深刻反思从而可以更好的把握数学新课改的实质。

    新课改追求形式活动反思

    大学数学课程数学建模教学实践与探索

    王贺平
    164-16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以及课程的开设,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及内容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

    实践教学数学建模

    以创新教学法带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李嗣娣
    16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与时俱进也逐渐成为了时代和社会的新主题。与时俱进,就离不开创新。在教育发展中,教学和学习的创新,也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之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于数学这一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教育对小学数学也有了创新的要求,教师要注重以创新教学法来改变以往的传统呆板教学,以新带进,让创新的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其特有的效用,从而帮助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取得发展进步。

    创新教学法小学数学发展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周莉
    16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们对于数学这门学科一直就是抱着非常畏惧的心理,因为数学的枯燥性和理论性,让很多学生都望尘莫及,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没有办法彻底的了解数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没办法提高,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最后放弃了学习数学这门学科。

    高中教学学困生心理障碍转化

    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曹春
    167-167页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曾刚军
    16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跟人们平时的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性,尤其是小学数学,其属于基础教学的一门关键性课程,不但可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本文重点阐述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口算教学

    陈坤涛
    169-169页

    感受数学之美提高学习兴趣

    陈雅楠
    17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被誉为“思维体操”,其学科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深刻的思维特点,而数学学科着力于培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成绩的根源。学生往往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枯燥无味,是往往感受不到数学之美,但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为学生设置教学情景与教学环节,使学生不断经历猜测、置疑、思辨、验证的过程,则能使学生更充分的感受和理解“数学之美”,从而更大程度的激活情感、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数学之美学习兴趣深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