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孟兆怀

双月刊

1674-5248

scwlxyxb@163.com

0818-2790080;2790079

635000

四川省达州市塔石路519号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地方特色,推出学术精品,促进学术交流,扶植学术新人,繁荣科学文化。读者对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以及广大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达州建设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突出问题破解思路研究

    傅忠贤易江莹李天奇王情香...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是省委对达州重新赋予的战略定位.达州建设国际陆港枢纽的现有基础比较坚实,但也面临诸多困难与短板,必须着力破解面临的突出问题:狠抓宣传发动和思想引领;理清发展思路,突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聚焦重点部位,强化关键支撑;锚定物流核心,培育陆港物流产业集群;重视环境支持和政策保障.

    国际陆港枢纽突出问题破解思路

    张爱萍将军研究述评

    何先成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萍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军民创建了皖东北、苏北抗日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海军的创建者,我军第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指挥者,"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领军人.另外,他还是著名的将军诗人、书法家、摄影家.回顾和总结学者对张爱萍将军研究的有关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这一课题走向深入.

    张爱萍"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思想研究述评

    "四史"教育视域下川陕苏区"红色故事"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与路径分析

    王盟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川陕苏区历史重要载体的"红色故事"理应在"四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川陕苏区"红色故事"有效融入思政课堂,对于地方高校打造高品质思政课来说,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史"教育川陕苏区"红色故事"思政课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鲁成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具有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当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蕴含了落实立德树人,增强育人实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改革等价值意蕴,同时也面临着学生认知不足、教师研究不精、学校挖掘不够等现实挑战.高校应通过学生层面:转变学习态度,传承红色基因、教师层面:提升教师素质,丰富教育模式;学校层面:建构目标体系,拓展文化宣传等路径实现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红色育人目标.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

    川陕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特点及现实启示

    张娟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权建设、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社会整合等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法制探索,具有层级分明、善于斗争、因地制宜、注重民主、重视宣传等特点,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川陕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特点现实启示

    范晓先生语法著述三大看点——为庆贺著名语言学家范晓先生90华诞而作

    曹德和黎洪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范晓先生高度重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体系创新乃其语言研究三大看点.在理论上他大力倡导"语言"—"言语"—"话语"三分,坚持认为"言语、语言、话语三者同时产生";前者因符合学科发展趋势为越来越多学界同仁所接受,后者在近年王士元先生主持的语言起源研究中得到印证.在方法上他积极主张把句法、语义、语用三者结合起来开展语法研究,不断探索动静结合法在语法研究中的运用途径,较早提出应将句法规律研究建立在静态短语基础上,有关实践起到前导作用.在体系上他继朱德熙、胡裕树、张斌等语法大家之前踵,倾注三十多年心力,全面扛起"三维语法"(即"三个平面的理论")体系建设之重担.其正确的语言观和先进的方法论,为确保该体系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范晓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体系创新

    中国形象在"一带一路"沿线英语国家的语料库考察:特征、问题及对策——基于中学英语词汇的视角

    李华勇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形象研究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语言大数据及数字人文研究理念的指引下,通过60亿词的NOW语料库大数据揭示了中国形象在"一带一路"沿线英语10国国民心中的5大特征:强大的经济形象,焕然一新的国家形象,强大的政党形象,开放的"国际市场"形象和战略伙伴国形象.NOW语料库大数据也表明中国形象在这10国存在的问题:精神层面的中国形象亟待构建;"和平发展"的中国形象没有充分塑造.文章提出:在掌握中国形象学术话语权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来进一步塑造精神层面的中国形象和通过网络媒体进一步塑造"和平发展"中国形象的对策.

    中国形象一带一路英语国家语言大数据语料库

    四川方言传信标记"儿豁"研究

    沈威周茂洁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对"儿豁"的用法、性质和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首先描写了"儿豁"在话语序列中的位置分布及其使用人群和场合,并从传信的角度将"儿豁"认定为一个传信标记,发现"儿豁"具有陈实、推测和求证的传信功能.其次探究了"儿豁"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并考察发现"儿豁"的语法化与句法环境、重新分析、言者视角和认知隐喻等因素有关.

    四川方言儿豁传信词汇化语法化

    结构之妙成就了《红楼梦》的"无限"

    孙仁歌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的结构重在营造内部情感、思想乃至意念的"无限",深层结构决定表层结构,表层声息总是受到内部的制约而形于外,即形体跟着大脑走,外部运动依赖于心灵运动,一句话,动态来自于静态,外部花红柳绿与否,完全取决于内部结构是否精妙.《红楼梦》就妙在深层结构的草蛇灰线,远远超越了字面以及文本本身乃至无数读者的想象力,才成就了《红楼梦》的"无限",从而构成了红学研究的长盛不衰.

    《红楼梦》结构之妙深层意蕴"无限"

    温柔敦厚 沉郁顿挫——简论雍国泰诗词的当代艺术真传

    孙和平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郁顿挫,温柔敦厚,应是雍国泰诗词得杜甫伟大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艺术真传.由学养深厚而后形成的文化底蕴,决定他所凝结的感情,充溢温柔敦厚的仁者之心.从而实现对时代与生活的文化关照和社会认知,对温厚旷达人生和崇高谨严人格的真实流露和自我表达."一纸欣然展旧容,青年负气出隆中"以及"戎马关山谁做主,封侯正待霍嫖姚",是对唐诗气象在当今时代的豪迈抒写和深刻揭示.表现了当代诗家的大雅风气,终至于升华为全民族的精神气质.诗人传承唐宋诗词之优良传统,乃至于蔚然成风,成全了当今诗词的家国情怀,浩然正气,感天动地.雍国泰先生的诗作,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今诗词的这一社会价值与时代风格,可亲可敬,值得很好展开研究.

    雍国泰诗词温柔敦厚沉郁顿挫时代抒写家国情怀当代艺术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