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孟兆怀

双月刊

1674-5248

scwlxyxb@163.com

0818-2790080;2790079

635000

四川省达州市塔石路519号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地方特色,推出学术精品,促进学术交流,扶植学术新人,繁荣科学文化。读者对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以及广大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培养实践——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程碧英熊明川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的功能在于人格塑造,促进人生成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培养,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涵养人文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四川文理学院创新开展"三融入"体系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丰富教育载体,创新开展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新时代传统文化文理青年培养实践

    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探析

    杨彦霞杨晓强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形成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作为革命年代的宣传手段,展现了一代共产党人视死如归、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揭露了敌对势力惺惺作态、无恶不作的丑陋嘴脸;体现了广大群众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美好愿景.作为当代珍贵文物史料,红军石刻标语见证共产党的初心,培养优秀领导干部;涵育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践行共产党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阐释共产党的宣传意蕴,助推主流舆论宣传.

    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历史作用当代价值

    达州建设万达开中医药人才高地探究

    邓磊余昌凤秦素萍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是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及共建万达开中医药先行区的重要支撑.在对中医药人才高地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阐述作为"万达开"重要一极的达州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的意义,梳理达州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的优势,剖析其存在和亟待改善的现实问题,进而指出达州应从明确人才主体地位、健全人才体制机制并构建良好人才生态环境等方面着手化解困境,推进中医药人才高地建设.在融合聚变中不断放大人才工作"乘数效应",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及万达开中医药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万达开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高地高质量发展

    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革命老区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习得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

    王红羽段洪波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寻革命老区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充分认识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建设在助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革命老区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策略,包括完善制度保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积极的国家通用语言态度和学习动机等.

    共同富裕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建设

    双向嵌入治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样态——以达州D村为例

    刘杨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嵌入性理论逻辑下,乡村治理和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从高度融合到单向嵌入、脱嵌和双向嵌入的过程,文章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的双向嵌入分析框架.通过对达州D村的观察,农村集体经济从文化、认知、结构、资源、技术方面嵌入乡村治理体系,从要素保障、经济利益和组织结构三个维度提升了乡村治理效率和效能;乡村治理体系则通过主体、资源、目标嵌入农村集体经济,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乡村高效治理奠定经济基础.

    农村集体经济嵌入性理论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建机制砂场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李川北肖华杨魏大平王峰...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乡村振兴,就是要转变传统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以位于川东北乡村振兴重点发展地区之一——麻柳镇的达州双获建材新建机制砂场为例,评价砂场运营对乡村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问题防治措施和管理建议,对于探讨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乡村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机制砂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风土"与"人心"之间——论罗伟章《尘世三部曲》的叙事结构

    黄珈琪周毅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尘世三部曲》的合体出版意味着,"三史"间的关系进一步融汇,在"心灵史"的意义之外,还昭示了空间向度的意涵.不仅于内容上有所臻美,还于结构上再度焕新.借镜日本学者和辻哲郎风土学于空间理论方面的相关见解,锚定"风土"与"人心"两个向度作为罗伟章赋予"尘世"主题的分殊内涵,前者为"尘世"的历史性空间,后者为"尘世"的社会性存在.尘世"之下的"风土"与"人心",以富有哲学意味的主题塑造了"三史"的血肉,它们之间的关系则牵绊着"三史"间的灵魂,这种"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昭示了《尘世三部曲》的结构美学.

    罗伟章《尘世三部曲》风土空间叙事

    人文地理环境对作家主题流变与发展的意义研究——以巴山作家群的扶贫主题小说为例

    童恋然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山作家群"是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作家群体,初期是以"英雄的故事""过去的故事"为核心主题,而今,如何将大巴山融入新时代是新时期的新课题.大巴山因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当地保留了特有的人情风俗,又亟需新的机遇带动其发展."扶贫工作"不仅是大巴山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更成为了"巴山作家群"新时期的主题.以扶贫为主题的小说不但兼顾了这片土地的历史纵深感,更是挖掘出了人性之光、文化之光,激发了在发展与回望中的矛盾和思考.时代在变迁,这个群体经历了兴盛,而后停顿又再次崛起,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独特的巴山环境在时代潮流中的深刻主题流变,以艰苦为烙印的巴山魂面临的新的时代主题.

    地域文学文化地理学主题扶贫

    广元皇泽寺写心经洞与武则天关联考析

    杜成慧郑全芳胡玉平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元市皇泽寺写心经洞开凿于唐初,现存有唐碑两通,其中"造释迦像残碑"因文字缺失太多,已难以考证其具体内容;另一通《再修西龛佛阁记》文字也大半缺失,但仍可考证其碑主和主要内容.跟据《再修西龛佛阁记》所存文字,结合新出唐代史料《帝王目录》和地方史志,可以确定其碑主应为利州刺史崔朴,碑文中记载武士彟夫人杨氏于贞观二年(628)生育武则天于利州,写心经洞二窟与武则天有密切关联.

    皇泽寺写心经洞《再修西龛佛阁记》武则天崔朴

    清军名将罗思举公益文教建设及其遗迹考察

    彭月鑫蔡东洲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思举是嘉道年间的清军名将,特别热衷于地方公益和文化教育建设,遗迹遍及其历任的四川、云南、湖北等地,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文物古迹的修缮和重建,代表有成都文殊院、大理苍山神祠、阆中八仙洞等;另一类是利民公共和文教设施的修建,代表有文昌书院、西门河堤等.这些遗迹中部分保存至今,是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

    罗思举文殊院武当山庆元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