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本体论视域下承认理论的嬗变与复兴——兼论马克思承认思想的超越性

    陈良斌闫晋齐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本体论层面上,承认是个体特殊性通达普遍性的经验中介.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还是黑格尔的"承认",都曾是个体把握普遍性的关键所在.但是,一旦现代性失去了具有统摄性的"一"(国家/共同体)的庇护后,就需要在经验基础上重新找到能够"解决个体与类矛盾"的普遍性.于是,承认因其经验化环节的功能在当代复兴,霍耐特借助米德社会心理学、弗雷泽的民间范式以及利科的"赠与经验"均是经验化的尝试,却仅仅是在意识形态遮蔽下单向度地复活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只有回到马克思那里,从政治经济学视域将承认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性基础上,并以"交换价值"切入承认对象揭开"个体与类"冲突的真相,才能为"多元文化"营造的身份"迷思"中的当代社会,朝向自由人联合体提供了一种现实规划.

    承认理论复兴个体共同体经验化中介

    资本积累的全过程及其空间策略——《资本论》及其手稿空间正义的批判逻辑

    王志刚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论》及其手稿表明,资本积累的过程是资本逻辑通过协作、分工和机器化大生产对劳动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同时积极向新的地理空间进行扩张,构建新的空间关系来解决其过度积累的问题,空间因此成为资本主义吸收和扩展剩余资本的主要策略.《资本论》及其手稿空间正义批判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揭示了空间要素本身内含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运作逻辑之中,因而必须在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资本总过程的空间向度作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不可避免性.

    资本积累空间正义《资本论》手稿

    从描述性诊断到规范性证成——论伍德与布鲁德尼对异化问题的解读与重释

    张祖辽申秀云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化问题不但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论题.艾伦·伍德和丹尼尔·布鲁德尼分别从描述性和规范性角度对马克思的异化问题进行解读,前者从描述性立场把异化理解为非道德性的恶,并对资本主义制度做出诊断性批判;后者并不反对诊断性立场,但认为应从规范性维度引入证成,阐明生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走向良善生活的可能.从逻辑进路看,上述两种理路都呈现出由弱到强的推进,但这种推进本身也表明对异化的理解应当安放在更宏大的辩证性历史视野中,引入现代政治哲学资源至多能为异化问题的解读提供某些补充.

    伍德布鲁德尼描述性诊断规范性证成

    "央-地-企"协作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的微观证据

    廖祖君毛梓年侯宏凯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为代表性案例,考察了近年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展开的"央-地-企"协作及其实现机制.基于比较优势、交易成本、激励相容视角的理论分析阐明三者之间的协作何以有效,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估计结果证实了"央-地-企"协作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中央政府通过信用背书显著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奖补与创新环境配套支撑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试点企业则提升了自身的创新信心与创新强度.依据上述结果,构建央、地、企高效协作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需要强化树立企业研发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中央政府的引导统筹作用、提升地方政府综合支撑与配套能力.

    "央-地-企"协作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工业互联网创新体系政企协作模式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逻辑、困境与出路

    王凤羽汤鹏主唐跟利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脉络中,金融可及性、资源配置优化、包容性增长、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并有效指导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五大振兴有机衔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数字普惠金融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仍然存在脱贫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动力及需求"双"不足及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共性困境和服务五大振兴不同方面的个性困境.针对共性困境应增强脱贫区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动力和需求、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个性困境应强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融合度、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协调度、拓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广度、促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生态振兴均衡性、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组织振兴的匹配度.

    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县域经济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及其路径研究

    周晓丽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持续推动农村地区数字化转型.现阶段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更好地实现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福祉是亟需关注的时代命题.以数字赋能为切入点观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何以可为和何以为之的视角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意蕴与运作逻辑,探究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数字化认知素养缺乏、数字赋能流程亟待优化等问题,并提出在后续改革建设中,需要从资源投入、机制建设、主体素养培育、价值导向等方面靶向发力,以数字技术持续驱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及治理对策研究

    陈敬胜何珍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乡村结构的持续改变、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松弛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或隐或显的风险.漠视风险的存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可能遭遇失败,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家庭收入还将影响基层社会稳定.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是个正在形成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回应.鉴于返乡农民工既熟悉乡土又熟悉城市环境,其创业风险可以通过发展传统庄园经济延伸产业链、打造数字乡村链接城乡、重构乡村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优化创业支持政策的方式予以治理.

    农民工返乡创业城乡融合发展就业风险乡村振兴

    我国老年福利供给主体间关系构建研究

    韩小凤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迫切需要形成和落实不同供给主体共担的责任框架,推动老年福利供给主体间合作.老年福利需求的满足既不能仅靠政府,也不能仅仅靠市场或社会组织,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不同主体相互合作,通过协商等方式共同享有权力,承担责任,以更有效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老年福利供给的两个案例表明,在福利供给实践中,政府能充分认识到自身资源及信息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市场和社会组织在资源整合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合作供给有效解决老年人多层次的福利需求.但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建立更为紧密合作、互相依赖的平等关系,还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老年福利福利供给养老需求多元主体

    我国基本养老服务水平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姜玉贞刘清春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是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及应有之义.构建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各省市2014-2019年度基本养老服务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探讨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一是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各省份空间分异明显;二是基本养老服务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高聚集区集中在江浙沪,东北和西部地区则更多为低低聚集区;三是在中央政府政策导向、当地养老负荷及可利用资源禀赋三大影响因素中,中央政府政策导向因素中的纳入城乡低保、特困老年人数与各省份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正相关.民政部门投入的福彩公益金则呈负相关.各地养老负荷与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地方政府资源禀赋因素中,人均财政支出、社会组织均表现出较高相关性,而人均GDP与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没有太显著关系.

    基本养老服务空间自相关性区域差异空间滞后模型

    "法律体系"概念再诠释

    周敏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学界和实务界特定概念的运用问题,对"法律体系"概念的再诠释具有重要意义.法律体系与部门法密不可分,前者是由后者组成的有机整体,故而部门法的划分是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部门法划分标准是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但法律体系的现代发展已经冲击这一经典范式,为此需要从法律概念的本质构成加以反思.法律体系的实质构成元素包括法律规范、实践运用以及法教义学,三者在形塑"法律体系"概念时的功能与作用各不相同,其中法律规范是基本的概念因子,实践运用是法律体系的有效素材,而法教义学则是法律体系最终呈现的理论工具,由此,法律体系具备内在与外在的概念必然性.在具体的概念厘定上,可以从权力结构、时空逻辑以及实际运用三个角度综合辨析"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部门法法律部门法治法教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