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

    杨金卫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从追求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到建立新中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再到实行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从实现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在实践中探索推进,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逐步形成了党的现代化建设理论.这些探索实践和理论创新,深刻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意义重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创新发展和丰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积极探索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推进措施和实践路径.

    现代化强国目标定位理论创新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双重抉择

    庄友刚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的发展实质上是实现人从古典生存状态向现代生存状态的变迁.现代化发展包含着双重的逻辑,既是规律性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种价值选择,内蕴着价值逻辑.价值逻辑的历史合理性程度直接影响着一种现代化道路的生命力.资本现代性道路以资本为价值轴心,必然带来四个方面的分裂和崩溃.资本现代性道路的崩溃意味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文明观的破产.世界需要我们探索和重塑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逻辑,建构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指向的新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存在着双重的抉择,建构了根本上超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新型文明观.这种文明观深刻改变着全球治理的文明逻辑,根本上指向的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资本现代性道路双重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现代性困境的三重破解

    张宜强段钢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演进逻辑、价值冲突和终极目标,指出资本增殖逻辑深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演进历程,并不断缠缚、袭扰共同体所遵循的价值规范,企图以构建虚假共同体为介质划分世界权力格局,借机完成全球现代性的资本化蜕变.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全球蔓延造就了全球现代性的三重困境:主体价值异化的加深;意识形态分歧的加剧;逆全球化思潮的持续翻涌.以哈贝马斯、福柯、亨廷顿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企图通过构建交往共同体、话语共同体、大西洋共同体来破解全球现代性困境,但其理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注定了破解方案的最终失败.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性内核破解主体价值异化,在处理意识形态分歧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并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全球现代性的发展合力,为全球现代性困境的破解提供思路.

    中国式现代化全球现代性困境资本主义现代性

    文艺大众化:左翼文艺的核心理念

    王锡荣
    3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0年代以左联为代表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其核心意义不是一个文学界或文化界内部的理论问题,而是有着其底层逻辑,这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问题:由先进知识分子为核心主体组成的革命政党怎样"获得大众"从而取得革命胜利的问题.因此从党的层面向文化界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要求,从而成为左联和各左翼文化组织首重的极端重要工作,因而通过理论探索、号召创作大众化作品和培养工农通信员、工农作家等方式贯彻大众化理念,使文化界建立了大众化的基本观念,改变了五四以来的文风和创作面貌,并给后续抗战文艺、延安文艺的理论与创作带来深刻启示.

    文艺大众化左翼文艺核心理念

    "发起人"缺席与"旁听者"到场——有关"左联发起人"完整名单阙如的几个问题

    刘天艺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联在筹备期间曾拟定过"发起人",左翼刊物在报道左联成立时却并未使用该称谓,而是用"加入联盟者"和"到会者".这导致左联研究中始终对"发起人名单"和左联成立大会的出席人数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实际上,左联成立大会当天部分受邀的"发起人"未出席,且有"旁听者"到场,这使得左翼刊物在会后无法按"左联筹备小组"所拟定的那样报道"发起人"名单.通过还原"左联发起人"的拟定过程以及成立大会当天的各种情况可以发现,"左联发起人"名单至今阙如属于常理之中,追寻所谓完整的名单,以及试图锁定成立大会出席人员的准确人数或身份几乎不再可能.我们至多只能把握左联成立之初大致的成员规模,以及它在筹备过程中所面临的对人员接纳的困境.

    左联左联成立大会"人数问题"左联发起人名单

    从胡也频手稿《故乡》《在X镇》考察其文艺思想的变迁

    施晓燕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也频身为左联成员,又是一个从1924年起就发表作品、创作颇丰的作家,却从未在左联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他的小说,前期有着为艺术而艺术以及无政府主义的色彩,在后期开始描写工人运动与阶级斗争,但也并不走当时流行的"革命加恋爱"风格,是左联作家中较为另类、游离主流的一派.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有胡也频的多篇手稿,其中两篇《故乡》《在X镇》有大量相似元素,都讲述大家族出身的青年革命工作者回到老家的情形,是同一篇小说的多次修改,《故乡》后来在《文艺月刊》出版,但现存手稿《故乡》情况较为特殊,是在初刊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处修改.本文拟梳理《故乡》手稿与初刊的异同,再比较与手稿《在X镇》的内容增减,力图考证出手稿《故乡》与《在X镇》的写作时间先后,以此来观察胡也频文学创作思想的变迁.

    胡也频《故乡》《在X镇》文艺思想

    论曹禺话剧的民族化实践

    祝贺刘方政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走过了从模仿借鉴到转化创造,并最终转向民族化的艰难历程.曹禺的创作在话剧民族化实践中,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美学风格.受上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戏剧大众化理论影响,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曹禺从传统文化中搜寻民族传承的精神力量或展现民族独特性的美学资源,突出体现在《北京人》和《家》的创作中,两部剧作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借鉴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突破西方话剧的结构模式,形成了飘逸隽永、典雅含蓄的民族化风格.

    曹禺话剧民族化《北京人》《家》

    从"判断"到"共情":美学如何介入非遗研究

    蔡达丽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作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康德以降从先验观念论维度阐述艺术与审美问题的判断美学框架并不契合,但气氛美学作为一种当代美学话语危机境遇中尝试重返鲍姆嘉通意义上"关于美学最初构想"的新感性学,可为美学僭越艺术哲学所规定的研究领域提供理论支撑.从"判断"到"共情",气氛美学为美学走向非遗保护之学理研究提供启示,使之不复囿于经典美学的思辨框架,转而关注多元传统文化氛围空间的可感特性、情动特质与可塑特征,探寻特定族群将其"历史感"与"地方感"情调融入当下境遇的异质化记忆修辞与表征策略.这对于理解特定共同体构筑其心灵美学寓所的独特方式与恋地情结葆育机制,并论证如可能跨越族群认同边界、建构一种可臻至审美者相通之情感共鸣境界的超文化氛围空间,均具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非遗美学传统文化氛围超文化氛围共情伦理—审美

    博物学教育:自然美育的最佳途径

    刘希言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艺术美育一样,自然美育同样需要认知或知识的助力.而相较于现代数理科学,博物学与审美欣赏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不仅是因为博物学中存有大量审美文化类的信息,还因为它也建立在不假思索但富有创造力的生命体验之上.博物学知识的参与不仅能够提升自然审美欣赏的丰富性,还能保证其客观性,并能使审美价值成为环境保护的坚实基础,正因为符合恰当自然审美的要求,故而被认为是实施自然美育最有效的途径.推行博物学教育,前提是解决三个问题:关于博物学教育的内容,建议采取"必修+选修"的模式;关于其方式,建议做到"直接"与"间接"的统一;关于其参与主体,应该认识到博物学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通力合作.

    博物学自然美育恰当自然审美

    应然·实然·必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王洋洋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又在人类文明的整体演进中锚定世界历史方位、把握世界历史主动.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在世界历史的应然向度、实然限度、必然维度中,廓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现实场域、实践路径,是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历史意义的关键.世界历史在唯物史观视野下以复归人的本质为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其价值追求合乎世界历史的应然向度.世界历史在资本逻辑外化主导下陷入难以克服的现实困境,人类文明新形态依托社会主义文明样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现实场域超越世界历史的实然限度.世界历史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未来发展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类解放历程,其实践路径顺应世界历史的必然维度.

    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历史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