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担负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

    商志晓秦龙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个方面紧密联结、层层递进,揭示出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基本内涵,标示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目标追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担负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使命担当和文化强国建设自觉,增强文化发展创新能力,增强文化主体性.山东在担负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上要积极作为,勇挑重担,做出贡献,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推进文化数字化工程,创新文化传播和服务方式.

    文化使命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新时代交往观——基于"第二个结合"逻辑视角

    于春玲王迈悦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往智慧与马克思主义交往论的辩证结合.基于德性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交往智慧内涵着"多元一体""美美与共""天人合一"交往理念,体现交往文化中最核心的"和合"特质及其价值主体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深刻的民族性理论资源.而马克思主义交往论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性,明确提出人类现实交往的逻辑起点、实践基础和真正的历史归缩.依据"第二个结合"逻辑视角,内蕴胸怀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明确表征着一个辩证的结合,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往智慧与马克思主义交往论的辩证统一,展现着新时代人类文明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和新形态,是"第二个结合"下的中国智慧、中国特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的人类文明交往观.

    "两个结合"中华传统交往智慧唯物史观交往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王飞骆小春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儒家生态智慧为文化源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根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和实践要求,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实现了认识论的辩证升华、人民观的牢固确立、发展观的全面变革和治理观的全局拓展,是"两个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典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全面推动契合中国实际、浸润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儒家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个结合"

    "民贵君轻"与"立君为民":孟子、荀子的君民论

    陈来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尚书》"作民父母"的观点对荀子影响很大;"以民为本"的思想对孟子影响很大;惠民、安民的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尤其深刻.荀子"为民"观念的普遍化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意义,其"畏民说"重视人民可能具有的颠覆政治的力量,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警惕和警告.在一些语句和思想表述上,荀子与孟子有相通之处,荀子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孟子的影响.荀子讲"为民""爱民"的同时也强调"尊君",采取了儒法合一的结构和提法,这是荀子跟孟子的重要不同,反映了战国后期法家理念对社会越来越大的影响.荀子思想具有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综合性等特征,除法家外,墨家"节用""兼利"主张对他也有影响.孟子"民贵君轻"的观念不仅超越了《尚书》的政治观,也超越了孔子和在他以前的先秦思想家,达到了真正的民本主义政治观."民为贵"是孟子政治观的代表,"与民同乐"则是孟子政治观的核心.孟子把"得其民"归到"得其心",这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代表性总结.

    《尚书》孔子孟子荀子君民论

    论王阳明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特质

    吴红莉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我们今天展开教育研究、教育实践的历史材料与社会公共心境,而阳明学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哲学思想,其主体性特质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规训式伦理教育,一方面也可以接驳现代社会重视个体、多元、自由的价值倾向,为如何在当代教育中重新诠释自主道德提供本体论与实践论的理论资源.在实践层面,王阳明教育哲学将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良知自知、自觉的思想强调道德实践的主体只能由自我担当,在童蒙教育中以唤醒式教育突破严苛的社会规训,体现出主体哲学与良知实践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场景.

    良知自知知行合一童蒙教育

    从人文到自然:朱熹格物致知与礼学思想关系辨析

    杨静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熹格物致知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礼学思想.朱熹主张人伦之礼本于自然之礼,贯通自然与人心,礼会唤醒人们心中之理及天地自然之理.他强调为学者首先要通过小学功夫涵养内心,培养主敬功夫,开显心之聪明智慧.既有所成,进入大学格物致知阶段,更要以对礼的践行、体达为主要内容,以格人伦之礼为先,由此扩展到对自然物理的体达,最终将人文与自然融汇贯通.在朱熹格物思想中,礼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准则,更是增强心的认知能力与探索、体达宇宙真理的重要途径.这不仅体现了朱熹对礼学的独特思考和重视,更体现了他在格物致知思想中对自然与人文内在关系的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但由于朱熹没有处理好心与物的关系,致使其格物致知思想出现了难以自洽的矛盾,使心与物出现了隔阂、紧张.朱子礼学思想所留存的问题,最终由阳明心学加以解决.

    朱熹自然人文格物致知

    学院内外,字里行间:致力于鲁迅研究的基础建设——黄乔生教授访谈录

    李杨黄乔生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乔生长期供职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鲁迅史料整理、鲁迅年谱编纂和传记写作、鲁迅经典作品笺注等领域精耕细作,将学院式的学术研究与博物馆工作有机结合,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鲁迅,取得丰硕成果.在回答访谈者李杨提出的问题时,黄乔生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阐释行走于学院和博物馆之间的鲁迅研究的独特性,并提出鲁迅研究基础建设的发展方向.

    鲁迅研究比较文学博物馆学文本细读

    鲁迅玩具论的多重文化符码

    张梅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对玩具的论述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鲁迅玩具论有三重文化符码:玩具的象征符码和在肯定儿童玩耍权前提下的新意义框架的建构;玩具的性别符码和在民族危亡的语境下传统男孩玩具的畅销和暴力合法化的隐忧;玩具的时代符码和揭穿政府以儿童年粉饰现实的童年"神话"以及对"瞒和骗"的文化批判.鲁迅以玩具为视角,考察了玩具场域内童年观、民族、性别、消费、爱国、战争等各种权力暧昧、冲突、斗争和协商的复杂状态.

    鲁迅玩具符码儿童

    作为术语和概念的"系统"与"结构":施佩特—蒂尼亚诺夫—雅各布森—洛特曼

    伊戈尔·皮里希科夫黄玫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彼得·斯坦纳在《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元诗学》一文中将"系统"定义为形式论学派话语的基本修辞模式之一.使用"系统"一词是彼得格勒形式论者(尤里·蒂尼亚诺夫)的特点,而以古斯塔夫·施佩特及其追随者(包括格里高利·维诺库尔)为代表的莫斯科现象学派更倾向于使用"结构"一词.1928年,罗曼·雅各布森与蒂尼亚诺夫合作撰写的文章中,在"系统"一词后增加了"结构"一词.1929年,雅各布森将"结构"确定为新型"结构主义"——后浪漫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后的所有著作中完全将"系统"弃而不用.尤里·洛特曼对两个重要的概念进行了转换,将"系统"归因于"语言","结构"归因于"言语",并因此得出"艺术作为第二模式系统"和"艺术文本的结构"的概念.

    俄罗斯诗学施佩特蒂尼亚诺夫洛特曼雅各布森系统结构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特色

    王天慧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上春树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主题,在日本文坛占据了重要地位.处女作《且听风吟》、新作《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与代表作《海边的卡夫卡》《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都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使用象征加深主题层次,采用简洁的语言、非线性与碎片化的叙事策略、非理性的描写与虚实结合的情节等,反映都市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问题等.村上春树小说这些艺术特色,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特征,推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发展.

    村上春树后现代主义《且听风吟》小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