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腹部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腹部外科
腹部外科

陈孝平

双月刊

1003-5591

fubuwaike@163.com,fubuwaike@tom.com

027-82789737

430014

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55号

腹部外科/Journal Journal of Abdominal Surger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微创外科治疗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崔昊卫勃
    23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辅助免疫治疗已成为提升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治疗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微创外科时代,新辅助免疫治疗带来的良好肿瘤学响应、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对术区组织的潜在影响与围手术期安全性及远期生存关系密切.现有证据认为LAGC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行微创手术尽管操作难度较大,但整体安全可行,远期生存相当.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推动临床合作,聚焦新辅助免疫治疗后手术时机选择、淋巴结个体化清扫、功能保留性微创手术等关键问题,以规范及拓展微创手术在LAGC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微创胃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PD-1/PD-L1在胃癌免疫治疗中的现状与前景

    武慧铭邓敏李辉宇
    237-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抑制剂因其良好的疗效,迅速成为胃癌的治疗方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在癌症进展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群体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它们能表达PD-1,并且可以与癌细胞表面的PD-L1形成配体.因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能影响PD-1/PD-L1抑制剂在胃癌治疗中的效果,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对当前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以期能为胃癌病人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免疫治疗胃癌

    胃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郑浩张子龙
    243-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症状轻微、筛查率低的特点,多数病人发现时已是局部晚期或晚期,预后较差.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胃癌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对肿瘤不可切除和复发转移的病人效果显著,为病人提供了继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后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随着对肿瘤免疫学越来越深入的探索,免疫治疗的理论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一系列关于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为核心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物临床研究均显示出对胃癌有良好的疗效,免疫治疗正在逐步改写胃癌的治疗模式.该文将通过免疫治疗的机制、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蛋白表达检测在筛选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中的应用、免疫治疗在晚期和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评述胃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胃癌免疫治疗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进展期胃癌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围手术期的影响

    胡发涌郝天宇王桂华
    250-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人进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接受新辅助治疗并进行手术的病人临床资料,并排除术前接受放疗病人.共88例病人纳入研究,根据术前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化疗组(55例)和免疫联合化疗组(33例).两组病人的术前临床病理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别.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肿瘤R0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次要指标为胃原发灶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结果 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免疫联合化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R0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手术单次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别.和单纯化疗组比较,免疫联合化疗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发生率均极低,并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纯化疗相比较,免疫联合化疗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比例更高,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术后病理原发灶TRG进行比较,免疫联合化疗组TRG 0级以及1级比例更高,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不增加围手术期手术风险,且能取得更好的短期临床疗效,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手术治疗手术并发症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风险模型的构建

    吴国聪孟聪魏鹏宇高加勒...
    25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胃肠病房收治的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病人223例,根据病人围手术期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将其分为并发症组(n=42)和非并发症组(n=1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4.3.2软件构建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列线图的预测价值,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的拟合程度,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223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病人中,围手术期内有42例发生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肿瘤低分化、腹腔外吻合术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14分是影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危险因素进行可视化风险预测列线图构建,可计算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概率;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DCA曲线,当预测概率阈值为0~0.6之间时,表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列线图模型的净收益率较高;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1(95%CI:0.893~0.988),灵敏度为87.46%,特异度为81.48%,提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236,P=0.732),校准曲线的实际曲线位于理想曲线附近,提示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肿瘤低分化、腹腔外吻合术和APACHE-Ⅱ≥14分是影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准确度和区分度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列线图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胰腺鳞状细胞癌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黄坤章慧赵攀何运胜...
    26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胰腺鳞状细胞癌(pancre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SCC)预后差,缺乏个体化的预后预测工具.研究通过SEER数据库中的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PSCC病人预后列线图,旨在精准化、个体化评价PSCC病人的预后,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SEER数据库中2000~2019年期间经病理学确诊的PSCC病人的临床资料,以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LASSO回归模型和随机生存森林模型筛选变量,构建预测 3、6、12 个月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Nomogram模型,利用一致性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操作、校准曲线、生存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67例病人,其中训练集256例,验证集111例.训练集和验证集病人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1,7)个月和2(1,8)个月.两组间的基线特征均衡(均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肿瘤大小、T分期、M分期、手术、化疗是OS和CS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LASSO回归模型显示:M分期、手术、化疗和OS、CSS相关.随机生存森林模型显示,影响OS的重要性评分前4位变量分别为化疗、M分期、手术和年龄,而影响CSS的重要性评分前4位变量分别为化疗、M分期、手术和肿瘤大小.基于这些因素所构建的Nomogram用于预测病人3、6个月的OS和CSS.验证结果表明:对于OS,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53(95%CI:0.720~0.790)和0.723(95%CI:0.660~0.780);对于CSS,两者分别为0.749(95%CI:0.720~0.780)和0.721(95%CI:0.660~0.780).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操作显示:对于3个月OS,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9.8%和75.9%;对于6个月OS,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为78.9%和76.8%;对于12个月OS,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为78.7%和77.5%;对于3个月CSS,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为79.3%和76.3%;对于6个月CSS,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为78.6%和76.9%;对于12个月CSS,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为77.8%和77.4%.校准曲线均靠近理想的45°参考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年龄、M分期、肿瘤部位、手术和化疗是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研究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利于临床对PSCC病人选择个性化治疗.

    胰腺肿瘤癌鳞状细胞列线图预后SEER数据库

    术前减黄对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或壶腹部癌病人围手术期影响分析

    胡啸胡朝全
    271-275,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对胰头癌或壶腹周围癌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住院期间或术后≤30 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0月1日到2022年10月1日胰头癌或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3例,其中术前减黄33例(减黄组),未减黄病人40例(不减黄组).比较减黄组(n=33)减黄前(入院时)与减黄后(手术前)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肌酐水平的变化,评估减黄对减黄组病人疗效.分析减黄组与不减黄组在术后并发症上有无统计学差异.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减黄组病人术前总胆红素、谷丙转按酸、谷草转氨酸、白蛋白较入院时有所下降(均P<0.05),术前肌酐水平较入院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和不减黄组比较,减黄组可能面临更高的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P<0.05),更长的入院到手术时间(P<0.05),更长的总住院时间(P<0.05).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胆漏、胃瘫、腹腔感染、胰瘘、出血、伤口感染、死亡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术前减黄能降低胰头癌或壶腹周围癌引起的重度黄疸病人的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但不影响病人肌酐水平.术前减黄会导致病人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术前减黄可能不能减少手术时长、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不能降低胆漏、胃瘫、腹腔感染、胰瘘、术后出血、伤口感染等发生率,不能降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不能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可能面临着更高的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更长的总住院时间及入院到手术时间.胰头癌或壶腹周围癌引起的重度黄疸(总胆红素≥250 μmol/L)病人不宜常规术前减黄.

    胰头癌壶腹周围癌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并发症

    外科治疗克罗恩病合并肠穿孔25例的临床特征解析

    李小洁马田田姚潇靳安东...
    276-280,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肠穿孔的临床特征以及探讨外科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 纳入从200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CD合并肠穿孔病人25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回顾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情况以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25例合并肠穿孔的CD病人以男性多见(84%),确诊年龄多处于17~40岁之间(80%),穿孔部位以回肠多见(72%),病变性质主要为穿透性病变(80%).所有病人均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以腹腔镜辅助下肠切除为主(52%),多行肠造口(7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其中主要以感染性疾病为主.术前术后病人均易发生贫血以及低蛋白血症.至随访截止日期为止,共12例复发(48%),1例死亡.结论 CD合并肠穿孔以男性多见,穿孔多发生在回肠,入院后均行急诊手术.及时明确病因,注重围手术期管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减少CD合并肠穿孔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克罗恩病肠穿孔临床特征手术预后

    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短肌鞘斜形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临床研究

    胡海林明辉李伟雷德政...
    281-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短肌鞘斜形吻合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3例HSCR患儿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短肌鞘斜形吻合(TU-LEES)组和传统腹腔镜保留长肌鞘(CLS)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肠管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及术后瘢痕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能顺利完成.CLS组中转开放手术3例,TU-LESS组需扩大脐部切口2例.TU-LESS组术后小肠结肠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均低于CLS组(均P<0.05),术后半年TU-LESS组瘢痕美容评估与评级量表小于CLS组(P<0.05),其余观察指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短肌鞘斜形吻合术治疗HSCR的方法安全可行,美容效果优于常规腹腔镜手术,吻合口狭窄及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低于常规腹腔镜Soave手术.

    先天性巨结肠经脐单孔腹腔镜改良Soave短肌鞘术式Soave手术

    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介素-6对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阮晓晓
    287-289,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徐州铜山区人民医院普外科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165例起病在72 h以内的急性胆囊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胆囊炎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胆囊炎组78例和中重度胆囊炎组87例,分别检测两组病人FIB和IL-6水平,并建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两个指标对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中重度胆囊炎组病人FIB、IL-6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胆囊炎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利用FIB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0,最佳诊断点为3.455 g/L,其敏感度为85.1%,特异度为55.1%;利用IL-6预测的AUC为0.752,最佳诊断点为83.365 ng/L,其敏感度为48.3%,特异性为100%.FIB和IL-6两者联合预测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的AUC为0.845,显著高于两者单独预测的AUC;其敏感度为67.8%,特异性为84.6%.结论 中重度胆囊炎病人的FIB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二者对判断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有较高的评估价值,且二者联合评估价值更佳.

    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介素-6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