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非常规油气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非常规油气
非常规油气

双月刊

非常规油气/Journal Unconventional Oil & Ga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西煤成气勘查开采新进展及发展对策

    苏育飞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省煤成气资源储量丰富,产业体系完整,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2大产业化开发基地,在全国煤成气开发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针对山西煤成气存在的勘探程度低、技术适应性差、投资回报慢和开发规模小等突出问题,在系统阐述山西煤成气资源及勘查开采进展基础上,分析研判了山西煤层气勘查开采在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新理念推动山西煤成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认为可以从加大公益性勘查投入、持续增加优质区块供给,加强监督管理服务、助力油气勘查开发,加强技术交流互鉴、推动产量产能建设以及构建稳定作业环境、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支持等4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不断提升煤成气产业发展活力与动力.

    煤成气勘查开采高质量发展公益性勘查监督管理技术交流稳定作业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7页岩油烃源岩特征及生排烃潜力

    高攀明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吴起地区开发的主力层位侏罗系延安组下组合(延7-延10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长4+5层和长6层)已到中后期,亟需寻找新的接替层位和接替能源满足油田持续高效稳产的战略目标,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作为吴起采油厂新的接替层位,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价值.为探明长7页岩油烃源岩的特征及勘探潜力区,进行了岩心分析、测井曲线研究、岩石热解分析、镜检显微组分分析、镜体反射率(Ro)测试和生排烃潜力计算.结果表明:长7烃源岩的丰度总体上较高,有机碳含量(TOC)主要分布在0.49%~41.02%.长7层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生油能力强.烃源岩镜质组表明吴起地区处在成熟阶段,并且以生油为主,反射率R.样品分布集中在0.50%~1.15%,长7段烃源岩生烃强度为(200~600)× 104 t/km2,排烃强度大多为(200~300)× 104 t/km2.综合吴起地区烃源岩厚度和生排烃强度,将长7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区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吴页平1井勘探钻探试油结果证明,烃源岩勘探潜力区是有利的页岩油开发层系和接替层.该研究结果将为吴起地区页岩油下一步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页岩油烃源岩长7段地化特征生排烃潜力

    南堡凹陷火山岩喷发模式及火山碎屑岩分布

    付江徐颖新张广王则...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深层火山岩纵向多期次发育,厚度大,分布广泛,是油气富集有利区带,但火山岩储层薄,横向变化快,地震资料无法直接识别及刻画,影响着有利 目标落实.为了有效刻画火山岩优势储层甜点发育区,针对火山碎屑岩有利储层预测问题,开展了火山岩区域分布规律研究、火山喷发模式建立、火山机构精细解剖、正演模型分析、融合属性及地质统计学反演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火山喷发具有多期次性,单一期次火山岩喷发形成多个独立火山岩体;2)基性喷发岩之上发育火山碎屑岩,是火山岩岩性组合有利储层发育段;3)火山碎屑岩储层越发育,上覆地层地震波振幅变弱特征越明显;4)火山碎屑岩测井曲线表现为中声波时差和中伽玛特点.以上成果认识,详细描述了不同期次下火山岩顶面构造形态及火山碎屑岩有利储层分布,对南堡凹陷中深层火山岩进一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火山喷发模式火山碎屑岩正演模型地质统计学反演

    西湖凹陷古近系致密砂岩气"三元耦合控藏"特征

    张年念程超余逸凡鞠颢...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西湖凹陷古近系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成藏模式尚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分析了烃源岩的特征与生排烃期次,研究异常高压的成因与分布特点,以及大型储集体的展布与物性特征,建立了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异常高压和致密储层"三元耦合控藏"是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关键因素,其中古近系煤系烃源岩条件优越,生气高峰期与储层致密形成时间一致,生烃增压同时提供了富厚的物质基础;异常高压改善储层物性,同时利于致密砂岩气的长距离运移和聚集;大规模的砂岩储集体发育,致密砂岩气在异常高压作用下汇聚成藏.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呈现出"自源侧向-垂向"的成藏模式,共发育"原生型"和"改造型"2类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三元耦合控藏异常高压成藏模式致密砂岩气

    海陆相页岩孔隙结构对比研究——以龙马溪组和芦草沟组为例

    刘文慧马啸户瑞宁吴胡日查...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沉积背景下形成的页岩,其孔隙结构存在差异.以湘西北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和新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矿物学分析、气体吸附实验及高压压汞实验等定量方法与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的定性方法相结合,明确了不同沉积背景下页岩的孔隙结构差异,结合沉积环境的研究揭示了研究区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孔隙结构差异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发育大量有机孔,孔径主要分布在微孔和中孔范围内;芦草沟组陆相页岩有机孔发育较少,分布在中孔-宏孔尺度的无机孔则是孔隙系统的主要贡献者.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及良好的底水保存条件,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有机质丰度是控制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而芦草沟组陆相页岩尽管在缺氧环境及较高的生产力条件下沉积,有机质含量高,但成熟度低,有机孔发育有限,黏土矿物含量是控制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海相与陆相页岩孔隙结构的差异及主控因素,以期为研究区后续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

    烃类包裹体荧光光谱技术划分油气成藏期次——以川中古隆起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邹鑫洁肖晖成良丙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检测,观察到灯影组储层中存在3种荧光颜色的烃类包裹体,分别为橙色、黄绿色和蓝白色,显示了包裹体中充注的油从低成熟度到高成熟度的变化.通过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结合埋藏生烃史及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定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研究区灯影组油藏共经历了 3期油气充注:第Ⅰ期发橙色荧光的低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在志留世—晚泥盆世期间;第Ⅱ期发黄绿色荧光的中等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为早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第Ⅲ期高成熟度油气的充注时间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间.第Ⅰ期和第Ⅱ期主要为原油充注,第Ⅲ期为古油藏裂解生气形成气藏.该研究成果与前人根据构造运动以及研究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划分的油气成藏期次结论相印证,对川中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油气成藏期次震旦系川中古隆起

    《非常规油气》"非常规前沿"联合专辑征稿通知

    陕西非常油气杂志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57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亚段有机碳测井评价

    陈珊珊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评价烃源岩优劣,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以长73研究层段实测TOC为基础,将测井资料与岩心分析TOC相结合,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TOC与电阻率对数和 自然伽马3者之间的数学模型.经过对H317井长73段埋深为2 456~2 492 m井段地层进行实测,TOC实测点与预测结果误差为1.92%,接近平面理论误差均值的1.88%;运用模型对未实测井段进行TOC计算分析并画出长73段TOC平面分布,发现研究区长73段烃源岩的TOC普遍较高(80%区域均值大于4%),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TOC主要分布在3%~12%,最高可达28%,平面上有机碳含量差别很大,由西南向东北存在逐渐减小的趋势,是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主力生油岩.

    烃源岩有机碳测井评价鄂尔多斯盆地长73段

    演武—彭阳地区长8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

    郝子眉肖晖曾滨鑫宋渊博...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明确演武—彭阳地区长8储层的勘探开发前景,需对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展开系统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演武—彭阳地区各类镜下照片及高压压汞等资料,并结合研究区沉积相展布和成岩作用分析,在明确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定性定量表征研究区储层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长8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碎屑颗粒多为细-中粒级和极细-细粒级,分选性以中-好为主,磨圆度较差,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偏高的特点;2)研究区长8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4.52%,平均渗透率为6.20 mD,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喉结构多为中小孔或小孔细喉,具较好分选性;3)研究区内沉积因素、成岩因素和构造-热演化相互联系,共同控制着演武—彭阳地区长8油层组的储层物性.

    储层特征主控因素长8储层鄂尔多斯盆地

    饱和剩余振幅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以莺歌海盆地为例

    郭伟周凡廖键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理清目标评价中振幅的影响因素,识别莺歌海盆地的流体性质,基于保真保幅资料,开展了地震振幅的研究,建立了储层孔隙度、含气性、厚度、地层组合、子波相位与地震振幅响应的关系,形成了如下认识:1)随着孔隙度的增大,流体的振幅均逐渐增大;2)振幅在薄层的调谐厚度处最大,且振幅与厚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3)地层组合对振幅的影响,主要受地震波相互干涉;4)子波相位介于0°~90°时,振幅随其值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并且子波相位为90°时处最大;但介于90°~180°时,振幅逐渐减小,介于180°~360°重复上述规律.该成果认识获取了真实可靠的地层振幅信息,为勘探井位钻探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莺歌海盆地饱和剩余振幅地震振幅厚度地层组合子波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