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颂杰

双月刊

0257-0289

fdwkxb@fudan.edu.cn

021-65642669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外学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和实践路径

    孔德猛章曼姝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解决民族问题探索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实践历经了萌芽与形成、探索与曲折、恢复与发展、创新与完善四个一脉相承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以解决民族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证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相辅相成、协同互促.新时代通过构建民族互嵌式发展格局、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以及防范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危机,可以从奋斗主体、物质支撑以及思想保障三个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破除西方现代化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以及内生动力来源.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历程实践路径

    主持人的话

    葛兆光
    13页

    元明之际"夷夏"关系再探讨

    郑德长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明易代的"夷夏革命"色彩,是把握中国近世历史转向的关键.元明之际的"夷夏"关系呈现出一种张力.即一面是"胡越一家"族群杂糅的景象,于是以推翻元朝为目标,以夷夏大防为号召,并且主要由汉族组成的红巾军,同样吸收了不少蒙古、色目人.但另一面,却是"肝胆楚越"华夷有别观念的复苏.当明初的官私史书,还有儒士的议论,普遍把元朝覆灭归咎于夷夏关系失衡时,元明鼎革也就被赋予了"夷夏革命"的意义.由此,华夷二分的思维框架,主导了有关元末族群关系的认识.

    元明易代红巾军华夷之辨《元史》修纂

    历史书写中的"史料"与"史义":从孔子作《春秋》谈起

    郭晓东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历史学家每每认为史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如实客观地还原历史之真实,从而颇将史料学等同于历史学.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史学的精神.中国传统史学深受孔子作《春秋》的影响,一方面注重史实的陈述,但更重视史实所蕴含的义理内涵与思想意义.从汉代的司马迁、班固,到近代的蒙文通,莫不是如此.对于历史书写而言,"史料"与"史义"的结合,才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精义所在,其中"史料"是载体,而"史义"则是灵魂.没有"史料",史学之精神固然无所依附;但没有"史义",则"史料"也当失去其应有的生命.

    史料史义《春秋》

    以思想史的视角介入史学史的研究:意义与限度

    吴晓群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何以可能"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思想是史学史的灵魂",史学史研究必然是思想性的,甚至是一种双重思想经验的表达.其次,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又并非仅仅是一种思想决定论.再次,思想史与史学史的结合更可能实现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所想要达成的深化学科建设并实现跨学科整合的目的.最后回答了"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能够给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贡献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当一切被书写的历史都被作为历史学家的思想史时,批判性的史学史才能在对史家思想世界的剖析中得以实现,也只有这样,史学史研究才会真正成为培养历史学家主体意识的重要工具.

    思想史史学史跨学科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何以可能:以启蒙史学为例的思考

    张智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研究对象方面存在的类似之处,使得史学史可以借鉴思想史分析文本的一些方法.就这方面而言,对启蒙史家爱德华·吉本的研究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莫米利亚诺、特雷弗-罗珀及波考克都将吉本的文本与语境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历史化的解读,进而深化了对启蒙史学的研究.但史学史研究除了要思考文本语境外,还需思考史学史作为学科史所具有的特征及相应的研究方法.近年来研究者们吸纳了知识史的研究方法,试图分析"历史"是如何"生成"的.对于从知识史角度展开的史学史研究,思想史亦能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考察史学知识生成的智识条件、史家行动的智识环境.譬如,离开了对启蒙时代智识语境的考察,研究者就很有可能无法历史地理解启蒙史学.

    史学史思想史智识语境启蒙史学

    《广弘明集》卷三〇所载六朝佛教诗歌及其价值

    李猛
    43-5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弘明集》卷三〇集中载录晋唐41人131首佛教诗歌,除7首唐诗外,其余均为六朝诗,这几乎是现存六朝佛教诗歌的一半.而靠《艺文类聚》等书存录的诗歌,多经删节,故完整的六朝佛教诗歌,大部分靠此卷才得以保存,该卷对六朝佛教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只有一卷,却是现存第一个晋唐佛教诗歌总集.该卷诗歌基本抄录自六朝别集,文中明确提到就有"庾(信)集"与"江令公(总)集",较多保存了原貌.元代以前《广弘明集》主要靠《大藏经》传播,文本相对稳定,比唐宋类书、总集、史书等书所载平行文本也更完整、更可靠.然而,自明清以来,普受吴惟明刻本妄改底本之干扰.而今,近十种早期写刻本《大藏经》已备,有必要以《广弘明集》为基础,重新整理六朝佛教诗歌,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

    《广弘明集》晋唐佛教诗歌庾集佛教诗歌总集

    唐代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考论

    陆路
    5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氏家族作为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到了唐代,虽已成为普通家族,但因其曾经的皇族地位,以及北朝以来积累的家族文化传统,仍受到世族的尊重.现可知唐代元氏家族文士约80人,数量略低于北朝时期的约94人,这与家族地位的变化和家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关,一般的能文已不为史传、墓志等文献所记载.唐代元氏文士在文学学术的质上远超北朝时期,出现元希声、元结、元稹、元宗简等著名文士和元行冲、元万顷等学术大家.唐代元氏文士参与开创不守章句以及疑古之学术转型先河,并注重将学术运用于治道.对唐代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的探究,是家族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有助于考察胡族成为文化士族的演变过程.

    唐代元氏家族文学学术

    王士性《五岳游草》评语考述

    杨焄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晚年编定历年所撰游记和纪游诗作,汇辑为《五岳游草》一书.在后世通行的康熙重刻本中附有大量评语,却并未交代其来历,以致现代研究者均将其弃置不顾,在追溯此书流传始末时也避而不谈.根据明刻本的卷首题名,并联系相关内证,可以判定这批评语都出自王士性好友屠隆之手.屠隆与王士性交谊深厚,对其游踪及创作相当熟悉,此前已经陆续品评过王氏部分诗文乃至若干别集,所以在《五岳游草》编竣之后才会受此重托.钩稽相关评语,并参酌其他文献,有助于考察《五岳游草》编次的原貌,探究《五岳游草》纂辑的旨趣,推求王士性诗文创作的宗尚,并寻绎屠隆文学观念的递嬗.

    王士性《五岳游草》评语屠隆

    论佛教境界的真妄二重性与文学关联

    田鹏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佛学中,境界有真妄净染之别,它们与文学境界均存在密切关联.在文学境界的研究中,应从佛教对境界的整体认知入手,关注妄境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佛境.佛学境界对文学境界有着全面深入的影响,它不仅揭示了境界的丰富特性,极大拓展了中国古人的主观世界和精神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隋唐佛教心性哲学的繁荣,其对心体功能的阐发回答了心与境的诸多根本问题,对心与万法关系的颠覆性革新使现实诸法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为人从妄境到佛境的跃升指明了方法,使佛学境界对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对佛境诸特征的辨识,对体会佛境诸方式的要求,以及在精神内理层面所体现出的对主体性的高度赞扬,均与文学境界说存在高度相似性.古代文论中境界的由来亦有着深厚的佛学渊源.

    佛教境界真妄文学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