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防护林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防护林科技
防护林科技

张剑斌

月刊

1005-5215

FHL8072309@163.com

0452-8072309

161005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合意大街8号

防护林科技/Journal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集中报道护林科学研究和生态体系建设的专业期刊。覆盖我国正在实施的六大生态工程,具体包括农用防护林、水土保持林、草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以及海防林、退耕还林还草、湿地工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等。本刊立足防护林体系科学研究前沿,高举林业生态大旗,宣传党的林业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械沙障与治沙植物不同配置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闫鑫苒张倪斌宋政梅孙桂丽...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械沙障与植物治沙对治理荒漠化土地、固定活化沙丘、降低荒漠化危害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机械沙障与治沙植物不同配置防风固沙效益,以吐鲁番市高昌区荒漠化土地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内设置4种不同的治理模式,通过试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的植物保存率、防风效能、地表粗糙度、风速廓线、输沙量和地表蚀积深度等防风固沙效益指标,对比不同配置模式活化沙丘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1)机械沙障对治沙植物的生长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植物存活率大于80%;草方格沙障在初期对植物的保护作用大于高立式沙障,梭梭初期的生长情况弱于同等沙障保护下的柽柳。(2)4种治理模式均具有良好的防风效益,草方格沙障在0。4 m以下的防风效能优于高立式沙障,在0。4 m以上,高立式沙障的防风效能更好,同等保护条件下的柽柳防风效能优于梭梭;草方格沙障的地表粗糙度大于高立式沙障,柽柳的防风效能优于梭梭。(3)草方格沙障在0。4 m以下的阻沙效益优于高立式沙障,但总体阻沙效益弱于高立式沙障,在相同沙障中,柽柳的阻沙效益优于梭梭;4种治理模式对地表均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草方格沙障优于高立式沙障,沙面形态更加平稳,柽柳对土壤的固定作用优于梭梭。草方格沙障十柽柳的治理模式防风固沙效益最佳。

    机械沙障治沙植物防风效能治理效益

    黑龙江省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模型的建立

    王维芳董继扬张楚彤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樟子松是中国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抗寒、抗旱和环境适应性较强等优点。以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6块不同龄组的固定样地数据,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建立了径阶和累积株数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各种指标以及置信椭圆F检验进行了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1)相同立地条件下,樟子松人工林的直径符合正态分布,接近平均直径处的林木株数最多,向两侧逐渐减少。(2)逻辑斯蒂方程可以较好拟合直径分布规律,各样地相关指数R2都大于0。99,实测数据基本都分布在拟合曲线附近。(3)拟合模型通过0。05显著水平下的F检验,林木的累积株数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樟子松人工林直径结构模型拟合逻辑斯蒂方程

    辽宁北部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研究

    王诗童王伟曹宇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辽宁北部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以辽宁北部昌图县付家机械林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为对象,开展不同林龄林分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表层(0~10 cm)土壤养分含量普遍高于亚表层(>10~20 cm)土壤。随着樟子松林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显著增加,全磷变化不明显,碱解氮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速效磷含量持续减少,土壤C/N无明显变化规律。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正相关,与碱解氮含量负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含量负相关。不同林龄林分土壤碳、氮、磷含量存在表层富集现象;随林龄增加,土壤碳、氮养分归还增加,使土壤能够得到有效补充,但土壤磷有效性较低,是限制土壤氮有效转化的因素之一。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青杨类苗木水分调控与抗旱能力研究

    王薇娜王福森杨春柳邢政华...
    14-1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杨类树种黑青杨、青山杨及小黑杨为材料,搭建人工塑料棚室,开展控根容器苗水分胁迫试验,研究青杨类树种苗木对水分需求与抗旱能力,以此探讨和解决生产中苗木优质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青杨类杨树品种小黑杨、青山杨、黑青杨在苗期土壤含水率降至10。82%即为严重干旱,将造成苗木的水分胁迫,此前需要及时灌溉;当土壤含水率达6。69%以下时青杨类品种已达萎蔫系数。研究结果可为青杨类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青杨类杨树控根容器水分胁迫抗旱能力苗木培育

    高陡岩壁木质藤蔓植物复绿栽培技术研究

    石元基曹鹤杨新兵刘彦林...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石灰岩矿山高陡岩壁环境下不同木质藤蔓植物复绿效果,采用L9(34)正交试验,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木质藤蔓植物覆盖高度、景观持续时长、景观衰败时长3个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最终通过综合平衡分析找出最优组合。结果表明:植物种类、土层厚度、浇水间隔、氮肥用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各不相同,葛藤的覆盖高度最大;最佳的复绿栽培技术组合为葛藤+土层厚75 cm+浇水间隔10 d+氮肥用量30 g·m-2。

    高陡岩壁木质藤蔓复绿栽培

    不同立地环境对刺叶高山栎幼苗生长的影响

    田凌鸿贾起翔郭如刚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立地环境对刺叶高山栎幼苗生长的影响,以1年生刺叶高山栎苗木为材料,设置不同立地条件,通过1年的跟踪观察,测定了刺叶高山栎苗木生长的各项指标及生物量,并运用方差分析等方法确定刺叶高山栎人工种植最适生长的立地环境。结果表明:刺叶高山栎适合在海拔1 600 m、坡度为25°、坡位为中坡、坡向为半阳坡半阴坡、土质类型为棕壤土的区域生长。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刺叶高山栎人工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立地环境刺叶高山栎幼苗生长方差分析

    氮添加对木荷容器苗生长量的影响

    沈庆华李求洁林露花周红敏...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年生木荷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不同氮添加水平(A1-0g·株-1,A2-0。144 9 g·株-1,A3-0。283 8 g·株-1,A4-0。425 7 g·株-1),研究不同氮添加量对木荷大规格容器苗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氮添加对木荷地径和苗高的影响,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A2处理最大。苗高的最大值为113。69 cm,地径的最大值为10。91 mm。(2)叶长以A4处理最大(18。29 cm),叶总数以A3处理最大(120片)。叶宽以A1处理最大(4。46 cm)。(3)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木荷容器苗根、茎、叶干质量均表现为A3处理最大,A2处理最小,茎、叶的干质量在4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木荷容器苗根、茎、叶的含水率均表现为随着氮素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氮添加木荷容器苗生长量

    花榈木林下造林效果的初步研究

    许正武胡国华胡红亮胡茶清...
    28-3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花榈木林下造林效果,采用1年生花榈木实生苗在不同坡向、坡位的杉木林下进行造林试验,调查花榈木生长量。结果表明:1年生花榈木苗木成活率高,生长良好,不同坡向、坡位的林分环境因子存在差异,但在1个生长季节内对花榈木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影响没有规律性,需要进行较长期观测与研究。

    花榈木林下造林生长量成活率环境因子

    北方4种抗旱造林树种光合特征及固碳释氧和增湿降温研究

    王立成霍娜杨新兵曹航...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太行山旱瘠山地造林树种的光合、蒸腾耗水特性及生态效益,以北方常见抗旱造林树种山桃、山杏、黄栌和榆树4种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分析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并计算其固碳释氧和增湿降温生态效益。结果表明:(1)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均值山杏最大,与其他树种均存在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山桃最好,与其他树种均存在显著差异;胞间CO2浓度黄栌最大,4种树种不存在差异;气孔导度日均值排序为山桃>黄栌>榆树>山杏,且山桃与榆树、山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4种树种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山桃、黄栌的净光合速率与环境CO2浓度、大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山杏的净光合速率与大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3)单位叶面积的日固碳释氧量排序为山桃>榆树>黄栌>山杏,山桃与其他树种均存在显著差异;单位叶面积的增湿降温量排序为山桃>黄栌>山杏>榆树,山桃与其他树种的日蒸腾总量、增湿量、降温量差异均显著。综合看,山桃固碳释氧和增湿降温能力最强,其次为黄栌,试验结果可为当地生态建设中优先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抗旱树种光合特征生态效益固碳释氧增湿降温

    基于植被指数的昌吉州荒漠化时空变化监测与评价

    马靖孙桂丽禹明柱冉亚军...
    36-4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荒漠化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基于NDVI数据对植被动态变化、植被覆盖率年际变化开展荒漠化动态变化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昌吉州植被指数呈现增加趋势,低覆盖植被面积最大,占比均值为45。09%;中覆盖植被和高覆盖植被面积占比分别为20。70%和22。69%;较高覆盖率植被面积占比为11。13%;无植被面积占比均值最小,为0。39%。(2)昌吉州轻度荒漠化面积在逐渐减少,中度荒漠化面积波动幅度较小,年度变化趋势并不明显;非荒漠化面积波动较大,年度变化呈现增长趋势。(3)2000-2019年荒漠化总体上由中度向轻度荒漠化转移,轻度荒漠化向非荒漠化转移。(4)2010-2015年重度荒漠化区域增加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部平原区,从发生位置和时间看,主要原因为2010年开始的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2015年后随着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重度荒漠化面积呈减少趋势。

    昌吉州荒漠化植被监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