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叶文振

双月刊

2095-2082

fjjxxy@vip.163.com

0591-23535137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上街镇溪源宫路2号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Journal FUJIAN JIANGXIA XUEYUAN XUEBAO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资本的生成逻辑及其本质分析

    刘旭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是资本发展到数字化时代的新形态.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因其本身具有使用价值,被纳入商品行列成为市场上流通的对象,为资本裹挟,从数字商品演变为数字资本.数字资本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建构了一种新型剥削机制:以一种更加隐匿的方式扩展剥削范围、延长剥削时间、延展剥削场所,实现了资本生产的"全社会""全天化""全场域".网络平台下的数字资本是"资本一般"的特殊形态,但这种特殊性并没有超脱资本的本质属性,仅仅是资本的形态变化,仍然属于不变资本,仍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内在根本矛盾.鉴于此,在利用数字资本发展数字经济时应规避数字资本应用带来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数字资本生成逻辑剥削机制资本本质

    [主持人语]

    齐裕焜
    9页

    冯梦龙"三言"对宋元话本的文人化改造

    王昕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梦龙"三言"对于宋元旧话的改订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题目的改订与增删,标志着文人对于通俗小说认知的突破;二是提升通俗小说的地位,意味着文人改造意识的觉醒;三是强调文学的通俗性,昭示着艺术与思想结合的新高度.在编创中,他注重题目的编排,强调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并利用小说题目来凸显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宋元话本的改造,成功塑造了诸多典型形象,但这些人物塑造与故事价值却形成背离,表现为情节结构与人物关系复杂的作品,人物塑造稍显逊色;与情节小说相反,情节结构与人物关系简单,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更加立体、饱满.同时冯梦龙通过对原作的增补,注入改编或重构原作的主题与焦点,有意识地施以"情教",利用小说的形式来灌输和推广正统的道德规范,实现了题材的拓展与主题的强化.

    冯梦龙研究"三言"宋元话本文人化改造

    论冯梦龙改编张凤翼《灌园记》的缘由与得失

    李兰兰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梦龙改编张凤翼《灌园记》为《新灌园》,原因有三:冯梦龙儒士经历和文学家身份的影响使其十分注重剧作忠孝志节的思想和文本情理结构的贯通;《灌园记》在明末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和市场空间,但在文学性和道德性上具有明显缺陷,难以继续流播;晚明社会崇尚戏曲教化功能,反对不合礼法的描写.受此影响冯梦龙对《灌园记》进行改动.改编后的《新灌园》弥补了原剧的不足,使其成为符合道德要求和时代审美的作品.但也招致《新灌园》过于强调教化主题、对原作改动过大、更偏重舞台表演的质疑.综合各种评价,冯梦龙的改编"得" 多于"失",《新灌园》的存在依然有重要意义.

    冯梦龙研究《新灌园》张凤翼《灌园记》戏曲改编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征稿函

    30页

    "三言"中士商的互动与融合

    宗文韬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梦龙"三言"中部分作品描绘了士人与商人之间的互动与结合,一类是士人向商业靠近进而形成的士商结合;另一类是商人向政治权力靠近产生的由商而仕.这反映了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商人团体扩散至士人团体的时代风向,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王朝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与融合受到明代士人的贫困、士风的嬗变、商人的崛起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最终衍生出了士商两者各具特色的商业意识."三言"中相关篇目记录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王朝统治的动摇与破坏.

    冯梦龙研究三言士商结合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空网络结构及驱动因子研究

    张丽平周小亮
    4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动态灰色关联法对中国30个省(区、市)在2011—2021年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进行评测;通过核密度、趋势面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并探测网络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以了解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状况.结果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整体水平呈现明显的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9、2020和2021年增长速度最快.整体发展指数呈现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的空间格局.空间网络的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年增加,但网络连接数和网络密度有逐年减少趋势.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板块类型为主受益板块和双向溢出板块,东部地区板块类型为经纪人板块和净溢出板块.驱动因子中R&D经费投入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固定资产投资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当R&D经费投入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两个驱动因子与其他驱动因子交互时,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倍增效应最为显著.

    人工智能发展时间网络结构空间网络结构驱动因子因子交互作用

    供应链话语权对债务期限错配的治理机制研究

    张海燕张梓煜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供应链话语权对债务期限错配的治理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具有话语权的供应商和客户能发挥对债务期限错配的治理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具有话语权的供应商和客户会与企业进行专有性投资,抑制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企业出于预防动机会提高现金持有水平以抵御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缓解债务期限错配;创新绩效的提高和激烈的行业竞争,能增强具有话语权的供应商和客户对债务期限错配的治理效应.债务期限错配的治理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更显著.

    供应链话语权债务期限错配

    预防性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机理证成与制度构建

    包冰锋周恋菲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主要依赖于较为单一的事后补偿性救济方式.囿于个人信息侵害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殊性,损害救济模式与个人信息公益保护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协调.损害救济模式泛化适用的成因,主要在于公益诉讼介入的谦抑性、侵权责任适用的约束性以及风险预防原则的补充性.以风险预防原则为理论基础,在法律框架内对潜在个人信息风险实施前瞻性预防的诉讼模式具有规范性、可行性和优越性.为有效预防个人信息风险,从源头制止个人信息公益损害,应当通过重大风险的界定标准、证明责任的理性分配以及诉权主体的厘定,构建救济性与预防性保护模式并存的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体系.

    个人信息公益诉讼风险预防原则损害救济

    数字平台自我优待行为的反垄断规制

    马一王嘉仪
    7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以数字信息和算法技术为依托,拥有巨大潜力的生产要素和庞大参与群体的平台经济,对传统反垄断法理论基础和执法实践产生了猛烈冲击.针对当前平台领域频发的自我优待行为,现行反垄断规范尚无明确的规制路径.平台经济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使得反垄断规制难以借助传统反垄断理论的框架解决,因而执法实践中常面临自我优待行为的认定不明、垄断性质无法判断乃至反垄断监管受阻的困境.针对制度规范与执法实践难题,可通过拓展内部制度到外部实践、宏观顶层设计至微观制度补充的双重维度,完善针对数字平台自我优待的反垄断规制架构,形成针对性的反垄断规制体系,助力于有序市场竞争秩序的构建和市场经济的创新驱动以及高质量发展.

    数字平台自我优待反垄断规制市场监管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