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建民

季刊

1002-7351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0591-87911427

350012

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福建林业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福建林业科技》创刊于文革期间的1974年,是由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科技站创办的;到1976年,主办单位更名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创刊初期的《福建林业科技》为内部资料,不定期出版。1987年,上级领导非常重视,把主办单位变更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林学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为第一主办单位。1988年,第一主办单位又变更为福建省林学会,并申请获得闽出刊特许证,同时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一届编委会。1989年8月经国家科委核准,取得正式创刊批文;1990年6月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取得国内统一刊号(CN号);1991年6月取得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1992年编委会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二届编委会;1998年编委会再次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三届编委会;2012年1月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四届编委会。 《福建林业科技》始终坚持学术质量与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始终秉承“促进科技进步、推广技术成果、发现培育人才”的办刊宗旨,始终遵循“优稿优选、公正平等”的组稿标准;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条例,正确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标点符号用法》、《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有关国家标准。创刊38年来,在历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历经几代编辑同仁的不懈努力,现已编辑出版期刊158期,刊登科技论文4060篇,其中1999年以来(13年)共编辑出版60期,刊登科技论文2462篇,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刊物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1996年被评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再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二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荣获第三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9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2011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2011年又一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这是本刊继1996年和2004年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 本刊主要刊载与林业有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技术开发等文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是广大从事林业生产、科研、设计、教学工作者和林农果农必不可少的科技参考资料。 本刊为季刊,A4开本,页码180,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35—1136/S、ISSN1002—7351,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60.00元。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34—34。也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并真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欢迎社会各界来我刊宣传产品、展示形象。 编辑部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邮政编码:350012 联系电话:(0591)87911427 联系人:蒋家淡 开户银行:农行福州市晋安新店分理处 开户名称:福建林业科技编辑部 银行账号:13-135301040002107 电子邮箱: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本刊(1); (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叶桉根、茎、叶转录组比较和AP 2/ERF基因家族分析

    陈欢张健黄恒成唐正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对广西六峰山林场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进行采样,采用Hiseq 2000对大叶桉根、茎、叶组织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获得40786个Unigene;通过数据库比对,共注释了 31662个Unigene.GO注释结果最多的条目为膜组成部分;KEGG注释结果表明,5654条序列参与129条代谢通路,参与基因最多的通路为核糖体.对比分析大叶桉根部和茎,以及根部和叶之间的转录差异,发现多条富集的通路,包括α~亚麻酸代谢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等.鉴定出AP 2/ERF家族基因84个,其中AP 2家族含有9个基因,RAV家族含有2个基因,ERF家族包含73个基因,各基因家族在根茎叶中的表达模式有所差异.

    大叶桉转录组比较AP2/ERF基因家族

    一株侵染松墨天牛幼虫的球孢白僵菌的分离鉴定

    陈雅妮蔡守平林俨曾丽琼...
    9-1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3年,对采自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僵虫的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获得1株虫生真菌(BbWYZ-06),利用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松墨天牛幼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株BbWYZ-06的培养特征与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较为一致,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和 RNA 聚合酶 Ⅱ 的第 2 亚基(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Ⅱ,RPB2)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该菌株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聚在同一分支,因此将菌株BbWYZ-06鉴定为球孢白僵菌.在25 ℃下,菌株BbWYZ-06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速率为(2.54±0.25)mm·d-1,培养第15天时的产孢量为(2.11±0.23)× 108个·cmr-2.菌株BbWYZ-06对松墨天牛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孢子悬浮液为1.0 × 107个·mL-1时,松墨天牛幼虫第7天累计死亡率达93%,LT50值为3.95 d,在松墨天牛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松墨天牛球孢白僵菌BbWYZ-06分离鉴定

    不同相思人工林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的内稳性特征

    毛梦圆陈宇龙吴培衍周丽丽...
    14-1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8年7月在福建省漳浦县中西国有林场,以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 A.Cunn.ex Benth.)、黑木相思(A.melanoxylon R.Br.)、卷荚相思(A.cincinnata F.Muell.)、直干大叶相思(A.auriculiformis A.Cunn.ex Benth.)和马占相思(A.mangium Willd.)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成熟叶片N、P、K及其C∶N、C∶P、N∶P的内稳性特征,以期揭示不同相思树种对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不同相思树种叶片各元素内稳性指数存在差异,除黑木相思N的内稳性指数为弱稳态型外,其它4种相思HN均属于敏感型,5种相思P和K的内稳性指数均为敏感型;元素化学计量比的内稳性指数明显高于元素含量,相思树种C∶N内稳性指数均为稳态型,相思树种 HC∶P、HC∶K和HN∶P普遍表现为弱稳态或稳态型(直干大叶相思HC∶P、卷荚相思HC∶K和马占相思HN∶P除外).总之,厚荚相思具有较高的HC∶P和HC∶K,黑木相思具有较高的HN和HN∶P,卷荚相思具有较高的HP和HC∶N,说明不同相思树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较高内稳性的相思物种对相应土壤养分变异的适应能力更强.

    相思人工林内稳性化学计量比叶片土壤

    长须刺蛾生物学特性及球孢白僵菌防治效果

    李晓艳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须刺蛾(Hyphorma minax Walker)是油茶、枫香以及油桐等树种的主要害虫.2019-2022年,对福建福州、宁德等地油茶、枫香林开展调查,对长须刺蛾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同时在油茶林开展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防治幼虫试验.结果表明:长须刺蛾在福州、宁德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茧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成虫羽化.第1代发生在5-9月,第2代(越冬代)发生在8月一翌年6月.林间利用球孢白僵菌1 ×108孢子·ml-1孢子悬浮液防治幼虫,施菌后9 d幼虫死亡率为81.3%~85.0%,防治效果为79.7%~83.8%.研究结果可为防治长须刺蛾幼虫提供参考.

    长须刺蛾生物学特性白僵菌生物防治油茶

    樟树枝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室内筛选

    叶小真张龙华陈红梅林曦碧...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樟树枝枯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林间防治有效的杀菌剂,于2020-2021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以强致病力病原菌株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JY-6菌株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和杀菌药剂室内抑菌效果测定.结果表明,JY-6菌株菌丝以PDA培养基(pH 5.0)、30 ℃全光照恒温培养生长最快,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硝酸铵;菌株分生孢子以PDA培养基(pH 6.0~7.0)、30℃恒温培养萌发率最高,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硝酸铵,萌发率的高低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水滴中培养6 h萌发率高达92.63%,但受光照条件的影响不显著;筛选出精甲·咯菌腈、多菌灵、吡醚·甲硫灵、氟硅唑和戊唑醇等室内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EC50、EC90分别介于0~0.1、0~5 mg· L-1之间,尤以精甲·咯菌腈(EC50、EC90分别为0.008、0.058 mg·L-1)抑菌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樟树枝枯病的病害野外监测和防治筛选提供参考.

    樟树枝枯病生物学特性杀菌剂

    毛红椿与杉木混交造林早期生长效果分析

    林智勇廖鹏辉李文开张纪卯...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9-2023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高砂镇林场开展毛红椿与杉木不同比例混交及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研究混交树种的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等生长性状的早期效果.结果表明,5年生的毛6杉4、初植密度为3330株·hm-2(株行距2m×1.5m)的混交林中,毛红椿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林分总蓄积量均最高,分别达 6.97 m、8.77 cm、7.13 cm、3.10 m、0.0173 m3、34.60 m3·hm 2、48.03 m3·hm-2,比平均值高出38.84%、21.30%、25.09%、42.86%、88.04%、1.66倍、1.01倍;杉木的树高、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均最高,分别达5.33 m、0.0173 m3、34.68 m3·hm-2;比平均值高出 22.53%、1.08 倍、2.18 倍.毛 2 杉 8、初植密度 2505 株·hm-2(株行距 2 m× 2 m)的混交林中,杉木的地径、胸径和冠幅均最高,分别达10.67 cm、8.17 cm、2.67 m,分别比平均值高出52.60%、52.36%、47.33%.结果表明,在毛红椿与杉木混交造林时,宜用较大密度种植,初始造林密度适合在2505~3330株· hm-2;且相应加大毛红椿的比例.

    毛红椿杉木混交林生长效果

    油桐鹰尺蠖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

    蔡守平詹芳芳林和再林浩宇...
    38-4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2年,采用随机排列和两两组合的方法研究油桐鹰尺蠖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油桐、油茶、乌桕、尾巨桉)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在4种寄主植物随机排列试验中,油桐鹰尺蠖幼虫对尾巨桉、油桐、乌桕的取食概率较高,分别平均为0.35、0.31、0.31,显著高于对油茶的取食概率.油桐鹰尺蠖幼虫对4种寄主叶碟的取食比例存在显著差异,最大的为油桐、乌桕,分别为42.90%、37.72%;其次是桉树,为28.37%;最少是油茶,仅8.13%.不同寄主两两组合试验中,幼虫对尾巨桉、油桐和乌桕的取食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油茶.综合结果表明,油桐鹰尺蠖幼虫对油桐、乌桕和尾巨桉具有明显的取食偏向,不倾向于取食油茶;但油桐、乌桕叶碟的被取食比例显著比尾巨桉高.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油桐鹰尺蠖的成灾机制提供参考.

    油桐鹰尺蠖取食选择性叶碟法油茶

    间伐套种对马尾松林植物保育功能的影响

    方栋龙高伟林国江龚伟勇...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在福建省安溪丰田国有林场,以马尾松林分高强度间伐(间伐强度70%)后套种不同阔叶树种6 a后的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2种套种模式对马尾松林分植物保育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间伐套种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和间伐套种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2种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林分各层次的植物物种数和个体数,且有效促进林下灌木植物向乔木层的更新发展.其中以间伐套种醉香含笑+枫香模式中林下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也均处于较高水平.②2种套种模式均促进马尾松林的生长,以套种福建柏+红锥模式中马尾松林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生物量最高.③不同套种树种生长差异显著,醉香含笑和红锥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生物量显著高于福建柏和枫香.综上,马尾松林分高强度间伐后,套种醉香含笑和红锥是较佳选择.

    马尾松间伐套种植物多样性

    不同杉木第3代种子园良种幼林生长差异

    胥清利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以7个杉木第3代种子园(南平洋口、南平卫闽、南平建阳、三明将乐、三明永安、漳州西陂、龙岩白砂)种子营建的3~6年生测定林为研究对象,经连续4 a的生长量调查和生物量测定,筛选适合于顺昌种植的杉木第3代种子园良种.结果表明:不同林龄、不同种子园良种测定林生长量、林分蓄积量及生物量具有一定的差异,综合林木生长量及林分生物量指标,筛选出三明将乐、南平建阳、南平卫闽的第3代杉木种子园良种为较适合顺昌种植,其6年生树高生长量依次为3.25、2.83、3.42 m,胸径生长量依次为4.57、4.30、4.85 cm,林分蓄积量依次为71.35、63.01、69.51 m3· hm-2,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依次为94.74、93.91、90.82 t·hm-2.

    杉木种子园生长量生物量

    硅对杉木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范福金叶义全张文晶陈义堂...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从光合生理角度揭示杉木对不同施硅量的响应特征.于2021年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田间大棚,以0.5 a的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为材料,在施用复合肥30 g·株-1基础上添加不同量的硅肥(0、0.4、0.8、1.2 g·株-1),以不施肥为对照,比较不同硅肥用量对杉木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对各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施复合肥处理相比,施硅能不同程度促进杉木幼苗苗高、地径生长,且在硅肥用量为0.8 g·株~1时苗高和地径达到最大值.施硅可显著促进杉木叶片叶绿素和光合色素的积累,提高叶绿素a/b值,提高叶片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 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 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实际量子产量(QY)值和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且各指标均在硅肥用量为0.8g·株-1时达到最大;施硅处理叶片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NPQ)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则低于对照.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当硅肥用量为0.8g·株-1时其隶属值最大,表明该处理下苗木综合生长状况最好.综合结果表明,在施用复合肥30 g·株~1的基础上添加硅肥0.8 g·株-1是适宜杉木"洋061"幼苗生长的施肥处理.

    杉木硅肥生长性状光合特性隶属函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