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叶辉玲

双月刊

1671-6922

ndsk99@126.com

0591-83789314;83789512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金山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深层要义、学理支撑与时代要求

    周明鹏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蕴含自我肯定的心理状态、独立自主的精神禀赋、自力更生的行为实践三重深层要义,其承继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熔铸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伟大实践.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刻理解和持续深化"两个结合",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之上,矢志不渝地走好自己的路.

    自信自立"两个结合"精神品格

    农村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效应——基于农村居民的主观效用视角

    黄敦平
    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农村居民的主观效用视角,利用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村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显著的乡村振兴效应,对农村居民的乡村振兴满意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村居民乡村振兴满意度的各维度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满意度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收入调节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和信心正反馈效应影响农村居民的乡村振兴满意度;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显著的包容性特征,对低物质资本、低人力资本和低社会资本农村居民的乡村振兴满意度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释放农村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效应、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经济优势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对策,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乡村振兴满意度.

    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满意度包容性特征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

    韩刚李翀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1-2020 年我国 30 个省份(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是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机制变量;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普惠性,数字乡村建设与低人力资本组虚拟变量的交互项、低物质资本组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均在 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据此,地方政府应进一步聚焦数字乡村建设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以弥合农村数字鸿沟,以及补齐数字发展短板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以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积极作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普惠性

    共同富裕目标下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优化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杨陈晓枫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共同富裕目标,分别从经济发展、政治基础、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等 5 个方面构建农民收入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 2011-2020 年我国 30 个省份(港澳台及西藏地区除外)的农民收入结构优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使用聚类分析法对子系统进行分析,并采用Tobit模型探究农民收入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优化效果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地区间差异化明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2 个子系统的整体发展较为一致,而政治基础、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 3 个子系统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城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农业科技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均显著促进农民收入结构优化.据此,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受教育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区域合作等建议.

    共同富裕收入结构优化效果评价影响因素

    中国省域及部门碳排放效应研究

    邓光耀王亚兰
    41-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 2000-2021 年中国 30 个省份(港澳台及西藏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分析自然资源丰度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省份层面,自然资源丰度与碳排放强度呈U型关系,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具有显著较高的碳强度,而西部地区不明显;在部门层面,自然资源丰度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且各省份碳排放强度之间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据此,提出加强资源节约利用,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开发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部门能源利用率,延长能源产品价值链;建立减排的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省份共同发展等建议.

    碳强度资源丰度部门碳排放空间效应

    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林孔团周寒竹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4-2021 年我国 30 个省份(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双向固定效应的基准回归分析,区域异质性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并进一步考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影响,以及政府支持度和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异质性显著,在东部地区与互联网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随着政府支持度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特征,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呈现出倒U型特征.据此,提出加快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完善中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健全数字化人才队伍等对策,以助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普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设区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刘佳秦芳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0-2020 年设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普及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互联网普及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互联网普及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非农就业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互联网普及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及相邻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均有正向影响.据此,提出深化互联网发展、提升农村居民非农就业水平、发挥互联网空间溢出效应等建议.

    城乡收入差距互联网普及劳动力转移空间溢出效应

    生计多样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基于CRRS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艳荣台欣悦陈楠楠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RRS数据,测算农业多样化程度和非农多样化程度,采用Biprobit模型和贝叶斯分位数回归实证分析生计多样化对农地流转和农地流转规模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区域异质性和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农业多样化对农地转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农地转入规模则影响不显著;非农多样化对农地转出和农地转出规模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多样化对农地转入规模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非农多样化对农地转出规模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则不显著;农业多样化与农地转入规模存在U型关系,而非农多样化与农地转出规模则存在倒U型关系.据此,应进一步推动非农多样化发展、促进农业种植专业化、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地产权流转交易制度等,以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生计多样化农业多样化非农多样化农地流转农地流转规模

    基本养老保险对灵活就业群体社会地位认同的影响

    秦立建朱益太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GSS 2013 年、2015 年、2018 年和2021 年的数据构建4 期混合截面数据,采用Bio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对灵活就业群体社会地位认同的影响,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对灵活就业群体社会地位认同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和受教育程度异质性,并进一步分析幸福感在基本养老保险对灵活就业群体社会地位认同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基本养老保险对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地位认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本养老保险对灵活就业群体社会地位认同影响的区域差异和受教育程度差异均显著;幸福感在基本养老保险对灵活就业群体社会地位认同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应进一步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建立精准化参保服务体系,以保障灵活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提升其社会地位认同.

    基本养老保险灵活就业群体社会地位认同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甄别:信息安全信赖利益的提倡

    吴萍李荣荣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界定存在分歧,缺乏对法益基础理论的统摄,并对个人信息法价值倾向判断失衡.个人信息的多维价值和人身依附性特征,决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应当是信息安全信赖利益.信息安全信赖利益的存在形态为"利益的状态",而个人信息分类、分级保护的立法模式为其提供规范确证.在此基础上,应依托信息安全信赖利益进行规范违反确认和法益侵害判断,以便廓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罪与非罪的处罚边界.

    信息安全信赖利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实质违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