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农林大学

郑金贵

双月刊

1671-5470

jfau@fiau.edu.cn

0591-83744237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金山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猪源性肠球菌耐药性与抗锌性的相关性

    宋辉辉孙志华洪娟赖华敏...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猪源性肠球菌的耐药性及肠球菌对重金属锌抗性的现状,探究耐药基因和锌抗性基因的流行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为后期养殖临床上抗菌药物和ZnO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了 395 份猪粪便样品,使用特异性选择培养基分离肠球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肠球菌分离株对9 种抗菌药物和ZnSO4 的敏感性,并采用PCR检测耐药基因和锌抗性基因。[结果]共分离出 348 株肠球菌,分离率为 88。10%。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 96。81%,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仅为 0。71%。对锌敏感性的检测结果显示,对ZnSO4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12 mmol·L-1的肠球菌占 52。13%。多重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肠球菌四重耐药占比最高,为 31。91%。PCR检测结果显示,锌抗性基因zntA的检出率为 37。93%,DNA旋转酶A亚单位基因gyrA的检出率为 92。79%,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mefA的检出率仅为 0。31%。相关性分析显示,锌抗性基因与核糖体保护蛋白编码基因tetS、四环素外排基因tetL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四环素外排基因tetG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gyrA、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B呈负相关。[结论]重金属锌可能诱导猪肠道肠球菌的耐药以及多重耐药表型的出现,且抗菌药物可能会影响猪粪便中肠球菌的抗锌性。

    猪源肠球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抗锌性氧化锌

    兔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苏进博王锦祥殷光文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兔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的快速检测方法,用于兔波氏杆菌病的诊断。[方法]以Bb的fimX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并构建质粒标准品。在此基础上建立检测兔源Bb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将该方法初步应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荧光定量PCR方法仅对兔源Bb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对其他常见兔源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对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为 13。8 拷贝·μL-1,敏感性是普通PCR方法的 10 倍;批内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 2%,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 3%;对 68 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为 39。71%,比普通PCR方法的高 2。95%。[结论]建立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且对临床样品的阳性检出率比普通PCR方法高,为兔源Bb的快速检测和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兔波氏杆菌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出率

    酸性饲粮对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繁殖与蜜蜂免疫力的影响

    魏秀秀陈雅黄强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酸性饲粮对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繁殖和意大利蜜蜂免疫力的影响,验证酸性饲粮是否能够防治蜜蜂微孢子虫疾病,为在养蜂中合理使用酸性饲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意大利蜜蜂为研究对象,选取 400 只新出房蜜蜂,随机分为 4 组,分别为对照组、微孢子虫组、微孢子虫+柠檬酸组(含 50 g·L-1柠檬酸)和微孢子虫+醋酸组(含 400 mL·L-1醋酸),每组 100 只,检测并分析感染后第 1 天和第 3 天免疫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统计分析感染 7d后蜜蜂体内微孢子虫数量和蜜蜂存活率。[结果]4 个试验组之间的存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微孢子虫+柠檬酸组的蜜蜂死亡率显著高于微孢子虫组(P<0。05)。与微孢子虫组和对照组相比,酸性饲粮处理组(微孢子虫+柠檬酸组和微孢子虫+醋酸组)的蜜蜂中肠内微孢子虫感染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微孢子虫组中,蜜蜂感染 3d内检测到 11 个免疫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未显著下降(P>0。05),但酸性饲粮处理组中的部分免疫基因PGRPSC4300和Abaecin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含有 50 g·L-1柠檬酸和400 mL·L-1醋酸的饲粮无法抑制微孢子虫繁殖,也不能提高蜜蜂免疫力和存活率,不适用于治疗蜜蜂微孢子虫病。

    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意大利蜜蜂酸性饲粮免疫基因存活率

    巨菌草对宁夏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李子森周童晖苏德伟谢晶...
    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种植巨菌草后中度盐碱地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利用巨菌草改良宁夏中度盐碱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及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结果]种植巨菌草后,土壤容重下降 8。96%,含盐量下降 71。90%,有机质含量上升 35。25%,碱解氮含量下降 56。20%,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上升 81。97%和 2。51%,改良后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上升 16。87%和 6。14%,种植巨菌草后土壤真菌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群落结构方面,种植巨菌草增加了绿弯菌门、粘菌门、疣微菌门、担子菌门、霉菌门、芽枝霉门、毛霉门、油壶菌门和罗兹菌门的相对丰度。微生物群落OTU数上,种植巨菌草后细菌OTU数比CK增加了 0。74%,真菌OTU数比CK减少了 42。24%。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差异分析表明,试验组和CK之间细菌和真菌门的类别差异较大。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土壤碱性酶活性、有效磷含量和水溶性盐质量分数是引起种植巨菌草后根际土壤环境改变的主要因子。[结论]种植巨菌草可以提高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环境。

    巨菌草中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高通量测序微生物多样性

    6株不同来源外生菌根真菌的生物量、养分吸收能力及酶活性

    戴梦婷杨士杰张艳梅秦华...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外生菌根真菌改善树木营养、维持森林健康、清除土壤毒物以及自身适应环境的机理,为其筛选、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Pachlewski培养基(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不同来源的外生菌根真菌,包括牛肝菌、土生空团菌、松乳菇、彩色豆马勃、大白菇和厚环粘盖牛肝菌。测定菌丝生物量、养分吸收能力、产酶种类及其活性。[结果]在Pachlewski培养基中,不同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生物量,氮、磷、钾吸收能力及产酶活性存在差异。其中:大白菇生长最快,生物量最大(160。93 mg);土生空团菌生长最慢,生物量最小(23。73 mg);供试菌株菌丝中的氮、磷、钾质量分数(干基)分别为 2。12~11。23 mg·g-1、2。43~16。99 mg·g-1和 3。67~17。29 mg·g-1;松乳菇吸收氮的量最多,牛肝菌吸收磷的量最多,大白菇吸收钾的量最多。说明形成外生菌根后,协助寄主吸收养分的能力可能因菌种不同而异。在供试菌株的菌丝体内,均能检测到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几丁质酶和蛋白酶;在培养液中,检测到除脱氢酶外的其余 5 种酶。分析胞内酶活性,发现厚环粘盖牛肝菌的酸性磷酸酶(2。54 U·g-1)和脲酶活性(4。46 U·g-1)显著强于其他菌株;脱氢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以彩色豆马勃的最强,分别为 11。06 U·g-1 和 118。44 U·g-1;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则分别以土生空团菌(11。32 U·g-1)和牛肝菌(162。51 U·g-1)产生的酶活性最强,并且均显著强于其他菌株。在胞外,酸性磷酸酶、几丁质酶和过氧化氢酶分别以大白菇(16。79 U·mL-1)、彩色豆马勃(85。18 U·mL-1)和土生空团菌(0。15 U·mL-1)的活力最强,并且均显著强于其他菌株;北方菌株(厚环粘盖牛肝菌和土生空团菌)的脲酶活性更强,显著强于南方菌株(牛肝菌、大白菇、松乳菇和彩色豆马勃);而南方菌株的胞外蛋白酶活性(1。16~1。71 U·mL-1)显著强于北方菌株(0。28 U·mL-1 和 0。72 U·mL-1)。[结论]不同菌株之间的胞外酶活性差异显著,说明其在利用有机成分方面具有选择性,这可能是不同菌种分布于不同森林土壤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生菌根真菌酶活性有机质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