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尾丝蛋白在噬菌体吸附鸭疫里默氏菌中的作用

    刘娜黄瑜陈红梅江南松...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噬菌体CRP2为对象,研究尾丝蛋白(Tail fiber protein,TFP)对噬菌体吸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克隆ORF70假定的TFP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TFP,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诱导表达,通过Ni-NTA亲和层析纯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重组蛋白与CRP2噬菌体的宿主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的结合作用。竞争吸附试验测定重组蛋白对CRP2噬菌体吸附率的影响。[结果]构建了pET28a(+)-TFP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可溶性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可以与宿主菌的OMP结合,也可以抑制CRP2对其宿主菌的吸附。[结论]ORF70编码的TFP是噬菌体CRP2的一种受体结合蛋白,其对应的受体是宿主菌的OMP。

    鸭疫里默氏菌噬菌体尾丝蛋白吸附

    Co-IP联合质谱分析筛选中华蜜蜂气味受体OR1和OR2的互作蛋白

    郭丽娜申红英王珏于点点...
    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特有的蜜蜂品种,其高度灵敏的嗅觉系统能在复杂气味环境中识别群体内化学信号以及区分食物源散发的特异性气味分子,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在中蜂识别气味分子的行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而又关键的作用。通过分析筛选OR1和OR2的互作蛋白,为深入探究OR1和OR2蛋白在蜜蜂嗅觉系统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OR1和OR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FastBac-OR1和pFastBac-OR2载体,转染Sf9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联合质谱分析技术筛选鉴定与OR1和 OR2互作的细胞蛋白,并对这些互作蛋白进行 GO功能注释、KEGG信号通路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IP组和IgG组重组蛋白在细胞内得到正确表达,利用Co-IP联合质谱分析技术共筛选到 273个与OR1互作的细胞蛋白和 204个与OR2互作的细胞蛋白,主要为微管蛋白、热休克蛋白、核糖体蛋白等。对这些蛋白进行GO功能富积分析,发现这些蛋白质涉及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RNA剪接、核糖体和能量运输有关。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互作蛋白参与调节了多条细胞内的重要通路,包括核糖体、剪接体、RNA转运等与核糖体相关的通路,丙酮酸代谢、硫胺素新陈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FoxO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结论]OR1和OR2可能通过与多种蛋白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调控并影响其嗅觉感受。

    中华蜜蜂气味受体免疫共沉淀蛋白互作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高直链淀粉水稻种质

    吴敏黄娟石桃雄朱丽伟...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遗传改良水稻种质,创制高直链淀粉新材料。[方法]以水稻品种中花 11为试验材料,利用CRISPR/Cas9编辑系统对水稻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SBE)基因OsSBE 3进行靶向编辑,利用PCR技术鉴定无标记纯合突变体,并测定其淀粉含量。[结果]T0 代获得 10株突变体株系,T1 代获得 5个无标记纯合突变株系,其中 4个株系(sbe3-22-6、sbe3-25-3、sbe3-25-4、sbe3-25-6)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直支比显著高于野生型。[结论]本研究创制了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新种质,为水稻品质改良提供了参考。

    水稻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淀粉直支比基因编辑CRISPR/Cas9

    香型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野香优669的选育与应用

    朱永生魏毅东李齐向郑菲艳...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选育产量、米质和抗性相协调的香型优质水稻新品种。[方法]利用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和农艺性状的互补性,以高产、高配合力的父本福恢 669与香型、优质、抗病的不育系野香A杂交,结合多生态点抗性鉴定、高温逼熟后品质分析、多年多点品比试验等相结合。[结果]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株叶态协调的杂交稻品种野香优 669。2019-2020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域试验,全生育期两年平均 139。8 d,比对照Ⅱ优 3301早熟 1。1 d,产量平均 9363 kg·hm-2,比对照增产 2。24%,未达显著水平。两年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抗稻瘟病,稻米品质达部颁一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202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 20210014)。野香优669聚合了来自双亲的 22个有利基因,其中 6个为单方携带,16个为双亲均携带。[结论]野香优 669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口感佳,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是福建省农业主推品种之一。

    杂交水稻香稻野香优669优质抗病

    三角梅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异性分析

    孙蓉刘桃潘凯越刘姗...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克隆分析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基因(BsDFR),探讨其在三角梅苞片呈色中的作用。[方法]基于三角梅转录组数据,利用PCR技术克隆BsDFR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其分子特性;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BsDFR底物特异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不同颜色三角梅中的表达量差异。[结果]三角梅BsDFR基因(GenBank ID:ON417750)编码区全长 987 bp,编码 328个氨基酸。BsDFR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 36。48 kDa,等电点pI为 6。33;具有DFR特有的NADPH及底物特异结合位点,属于Asn型DFR;不具有跨膜结构及信号肽,定位于细胞质中;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比最多,三级结构预测显示为二聚体蛋白。底物对接模拟预测BsDFR对二氢山柰酚(Dihydrokaempferol,DHK)、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DHQ)和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3种底物均具有催化活性,与结构分析相吻合。进化树分析其与石竹目(Centrospermae)植物聚为一类。qRT-PCR分析发现其在橙色系三角梅中含量较高,进一步推测其主要底物为DHK,催化生成橙色系花青素(天竺葵素)的前体物质——无色天竺葵素苷元。[结论]BsDFR基因是一个典型的植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主要与橙色系三角梅苞片色素合成有关。

    三角梅BsDFR基因生物信息学表达量分析

    滇水金凤4CL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陈心仪吴成英贺海皓黄海泉...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4-香豆酰-CoA连接酶(4CL)作为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对花青素合成起着重要作用。探究滇水金凤 4CL基因(命名为Iu4CL)对滇水金凤花色调控的分子机理,为其花色调控及花色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滇水金凤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分离克隆Iu4CL1、Iu4CL2、Iu4CL3和Iu4CL4基因,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通过qRT-PCR技术对 4CL基因在 4种不同花色(白色、粉色、红色和深红色)及其 4个不同花发育时期(花苞期S1、始花期S2、盛花期S3和谢花期S4)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Iu4CL1、Iu4CL2、Iu4CL3和Iu4CL4的cDNA全长分别为 1620、1653、1698、1638 bp,分别编码 539、550、565、545个氨基酸;其中Iu4CL1和 Iu4CL2分别含有 2个和 4个内含子,Iu4CL3和 Iu4CL4没有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Iu4CL1、Iu4CL2和Iu4CL4为稳定蛋白,Iu4CL3为不稳定蛋白;4个基因均为无信号肽疏水性蛋白;Iu4CL2有 3个跨膜结构,其余 3个基因均不存在跨膜结构;Iu4CL基因 4个拷贝均属于AMP结合酶超级家族和腺苷酸形成域I类超级家族。同源性分析表明,Iu4CL基因的 4个拷贝均与喜马拉雅凤仙花的同源性最高;且Iu4CL1和Iu4CL2处于同一个大的分支中,而Iu4CL3和Iu4CL4处于另一个大的分支中,推测可能为旁系同源。qRT-PCR分析表明,Iu4CL基因的4个拷贝在 4种不同花色和 4个不同花发育时期的滇水金凤花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Iu4CL1和Iu4CL3基因在白色花器官S3(盛花期)阶段表达量最高;Iu4CL2基因在红色花器官S3(盛花期)阶段表达量达到顶峰;Iu4CL4基因在深红色花器官S3(盛花期)阶段表达量最高。[结论]Iu4CL基因可能在滇水金凤花青素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滇水金凤4CL基因花色基因克隆表达分析

    紫菜薹线粒体基因组SSR分布特征的比较分析

    肖婉钰周贤玉任海龙黄红弟...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紫菜薹(Brassica rapa var。purpuraria)线粒体基因组SSR序列的分布特征,并与芸薹属主要物种进行比较,为紫菜薹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MISA软件对紫菜薹及芸薹属 6个基本种(包括白菜 3个变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搜索,并对搜索到的SSR序列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紫菜薹及芸薹属 6个基本种(包括白菜 3个变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中,分别筛选到 168、170、167、168、180、280、185、165、179个完整的SSR序列,相对密度分别为764、774、760、764、775、777、721、744、771 个·Mb-1,SSR序列的总长度分别为 1562、1577、1547、1562、1664、2564、1722、1524、1646 bp,占各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总长度的比例分别为 0。71%、0。72%、0。70%、0。71%、0。72%、0。71%、0。67%、0。69%和 0。71%。在 1~6个不同核苷酸重复单元中,紫菜薹及芸薹属 6个基本种的SSR序列均是单核苷酸重复单元最多,然后依次是二核苷酸、四核苷酸、三核苷酸、五核苷酸,均未发现六核苷酸重复单元。其中,A/T、AG/CT、AT/AT和C/G是芸薹属线粒体基因组共有的常见重复单元类型。[结论]紫菜薹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 219779 bp,共筛选出168个SSR分子标记,相对密度为 764 个·Mb-1,平均长度为 9 bp,以单核苷酸重复单元的数量最多,其次为二、四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具有较大的多态性标记开发潜力。

    紫菜薹芸薹属线粒体SSR

    不同发育期黄金百香果果皮挥发性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成分

    吴斌黄东梅邢文婷黄利雄...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发育期黄金百香果果皮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成分的组成和动态变化规律,明确关键呈味氨基酸和特征差异挥发性成分,为黄金百香果果皮的芳香调控、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检测不同发育期(T1~T7)果皮中的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物质,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果皮中共检测出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FAA)15种。呈味氨基酸中的芳香类氨基酸含量最高,在T7时达到最大值(98。48 mg·hg-1),占比为 39。03%。OPLS-DA和滋味活度值(TAV)分析表明,胱氨酸为影响香气形成的关键呈味氨基酸。果皮中共检测出 90种挥发性物质,T1~T6时期以醛类为主,T7时期以萜烯类为主。OPLS-DA和ROAV分析表明,特征差异挥发性成分有 9种,其中T1~T5时期以 1-辛烯-3-酮为主,其次为苯甲醛(T1~T4时期)和庚醛(T5时期),T6和T7时期以(E)-β-大马烯酮的贡献作用最大。[结论]胱氨酸是影响黄金百香果果皮香气形成的关键呈味氨基酸。黄金百香果果皮挥发性物质在不同发育期存在特异性,其中果皮着色期(T1~T5)以 1-辛烯-3-酮为主,完全成熟期(T6和T7)以(E)-β-大马烯酮的贡献作用最大。

    黄金百香果发育期果皮游离氨基酸挥发性成分

    福建永泰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王攀于文涛吕水源朱艳宇...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永泰县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探明不同茶树资源群体的亲缘关系,为当地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优异种质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ST-SNP分子标记技术对 77份永泰及其周边地区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筛选出 48个适用于鉴定永泰茶树种质的SNP位点。这些SNP位点的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值为 0。407,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 0。303,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 0。271,固定指数平均值为-0。092,次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值为 0。268。通过主坐标分析、聚类分析和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发现永泰茶树种质的同一群体内部的交流多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且梧桐的茶树种质与洑口、丹云等地的种质差异较大,两者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但又与尤溪和大田的茶树亲缘关系较近。此外,应用筛选出的 48个高质量SNP位点构建了54份永泰茶树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相关茶树种质的精确鉴定。[结论]永泰县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永泰县茶树种质资源按照地理位置可划分为梧桐镇产区和其他地区两个类群;梧桐茶树资源与大田和尤溪的茶树资源亲缘关系较为密切,而洑口、丹云等地的茶树资源与永泰县北部产茶地的茶树资源亲缘关系更近。

    永泰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单核苷酸多态性

    樟芝-太子参双向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及效应分析

    赵生月吴小环姜春玲张余...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效利用太子参根须副产物资源,提高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菌丝产量,促进活性成分合成。[方法]以太子参根须(粉末)作为培养基组分,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樟芝菌丝生长的关键成分,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组成。[结果]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粉、蛋白胨及KH2PO4 对樟芝菌丝生长有重要影响,正交试验优化的培养基组成为:太子参 6 g·L-1,葡萄糖 10 g·L-1,酵母粉 4 g·L-1,蛋白胨 6 g·L-1,KH2PO41。5 g·L-1。利用优化培养基深层发酵,樟芝生物量达到 4。73 g·L-1,与对照培养基及PDB培养基相比,胞内三萜含量分别提高 2。75%和 24。85%,胞外多糖分别提高 161。11%和 113。64%;发酵液中高密度无性孢子含量达 1。8×107个·mL-1。[结论]太子参适合作为樟芝双向液体发酵的药性成分,可有效促进樟芝菌丝生长、活性成分合成和无性孢子形成,是太子参根须副产物资源利用新途径。

    樟芝太子参正交试验培养基优化活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