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主栽毛木耳菌株的亲缘关系,为毛木耳选育新品种、种质资源构建保存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省内外主栽以及前期杂交的毛木耳菌株共8个,进行农艺性状以及ISSR遗传分析,农艺性状包括菌种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干湿比等进行分析.[结果]供试菌株的农艺性状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菌株43012、漳耳43-2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耳片平均直径大,分别为11.8、11.3 cm,耳片厚,分别为0.128、0.126 cm,产量高,干耳总产量分别达到72.5、71.5 g·袋−1.菌株杂10表现耳片多,菊花状.菌株CR5表现耳片腹面浅红褐色.根据晒干后毛木耳背面的色泽,将供试菌株分为白背毛木耳和黄背毛木耳两大类,其中永耳13、781、漳平42等3个菌株为黄背毛木耳,其他菌株为白背毛木耳.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相似性75%水平上,聚为5大类群,菌株781和永耳13为第一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98%,菌株CR5为第二类群,漳耳43-28、杂10为第三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76%,苏毛3号、43012为第四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83%.菌株漳平42为第五类群,漳平42与其他菌株的相似性最小为53%.[结论]结合农艺性状及ISSR聚类分析,初步判断菌株781与永耳13可能为同一品种,为同种异名现象.菌株杂10、CR5、43012、漳耳4328各有优势,可以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