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习敏吴文革许有尊胡润...
    735-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穗型品种超优10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30为材料,设置4个钵苗机插密度处理(D1:33 cm×12 cm,D2:33 cm×14 cm,D3:33 cm×16 cm,D4:33 cm×18 cm),分析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少;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大穗型品种高密度处理的成穗率更高,穗粒兼顾型品种成穗率受机插密度影响较小.(2)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下降,但叶面积衰减率降低、粒叶比增加.(3)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分别以D3处理和D2处理抽穗期群体质量较优,粒叶比大,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从而获得高产.(5)机插密度主要通过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6)水稻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增加,结实率有所降低,千粒重受影响较小.[结论]钵苗机插配套栽培大穗型杂交籼稻品种宜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在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更有利于高产;穗粒兼顾型品种需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钵苗机插杂交籼稻栽插密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

    冬作马铃薯后代品系营养品质评价

    罗文彬李华伟许国春许泳清...
    742-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培育适宜在冬作区种植且具有早熟、耐寒、高产、优质等综合性状的马铃薯新品种.[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耐寒、高产、优质的闽薯2号为母本,早熟、优质的中龙薯1号为父本,对其27份杂交后代品系进行研究,分析其维生素C、还原糖、干物质、蛋白质、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等主要营养品质的变异程度.[结果]27份杂交后代品系的营养品质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大,其中:维生素C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22.4%和18.3%.干物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程度较小,CV值分别为10.8%和14.9%.矿质元素中,镁和铁的变异程度较大,CV值分别为17.0%和24.2%;钾和锌的CV值分别为10.2%和12.1%.17种氨基酸组分的CV值范围在12.9%~38.0%,CV值超过25%的组分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胱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总氨基酸的CV值为14.6%.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7份杂交后代品系进行营养品质评价,初步筛选出1320040、1320001、1320009等12份高营养品质材料.[结论]27份杂交后代品系的营养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筛选出的12份高营养品质材料可为进一步选育冬作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奠定物质基础.

    马铃薯后代品系营养品质评价

    酸雨胁迫下琯溪蜜柚叶片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张琼陆銮眉朱丽霞
    750-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琯溪蜜柚受酸雨胁迫的内在分子机制,为琯溪蜜柚科学种植提供基础资料,也为酸雨逆境生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模拟酸雨胁迫24 h的琯溪蜜柚叶片进行Illumina HiSeq TM 40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将组装得到的基因在参考基因组、Nr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利用FDR与log2(FC)来筛选差异基因,筛选条件为FDR<0.05且|log2(FC)|>1,将筛选的差异基因做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模拟酸雨喷淋24 h后,琯溪蜜柚嫩叶出现明显块状伤斑;共得到21497个基因,全部得到注释,与对照相比,酸雨处理组中有879个基因显著上调,588个基因显著下调;筛选出样本中前50个DEGs(差异基因),均为上调表达基因,大部分涉及代谢途径、次生代谢、苯丙基类丙烷生物合成和萜类物质合成等相关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位于细胞外区域;执行分子功能中催化剂活性是最为显著富集的GO term,其次是氧化还原酶活性;生物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最显著的GO term是DNA代谢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DNA复制是差异表达基因中最显著富集的Pathway,其次是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再次是苯丙素类合成途径.对次生代谢合成途径中4个差异表达基因[POD同工酶cg3g018770和cg2g001440、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同工酶cg1g021310、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同工酶cg3g029290]进行PCR荧光定量分析,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琯溪蜜柚对酸雨耐性较强,对酸雨胁迫的响应是多基因参与、多生物过程协同调控的过程,次生代谢的调节可能是应对酸雨胁迫的主要方式.

    琯溪蜜柚酸雨胁迫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

    响应面法优化余甘子种质资源ISSR反应体系

    王建超何银莺黄旭萍沈朝贵...
    759-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余甘子种质资源ISSR-PCR反应体系,为余甘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缅甸、印度、广东、云南、福建等5份来源不同的余甘子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组成混合的DNA模板,综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分析引物浓度、2×Taq Master Mix添加量、DNA模板量、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对ISSR-PCR反应体系的影响,优化建立余甘子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引物浓度和2×Taq Master Mix添加量对扩增效果有较大影响,DNA模板量影响较小;引物浓度和DNA模板量交互作用明显;余甘子ISSR反应体系为引物浓度0.4μmol·L−1,2×Taq Master Mix添加量13μL,DNA模板量30 ng,扩增结果与响应面分析模型理论值相对误差仅为9.39%;退火温度为50.5~52.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条带质量变好,数量变多,退火温度为52.7℃时可获得多样性好的清晰条带.[结论]获得ISSR-PCR反应体系为引物浓度0.4μmol·L−1,2×Taq Master Mix添加量13μL,DNA模板量30 ng,退火温度52.7℃,扩增循环数35循环,扩增获得的条带清晰、稳定,多样性好,该体系适于余甘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等分析研究.

    余甘子ISSR-PCR响应面体系优化

    贵州两种乳菇的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易筑刚陈春旭陈华刘明理...
    76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贵州两种松乳菇近缘乳菇,为贵州省乳菇近源种鉴定提供方法.[方法]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生长的两种与松乳菇近似的乳菇为研究对象,使用形态学和rDNA ITS区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两种乳菇分别属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和红汁乳菇L.hatsudake,两种乳菇在形态学和分子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与松乳菇的同源性分别达95%和93%,在形态特征以及生物、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极高相似性.[结论]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对贵州鲜艳乳菇、红汁乳菇等进行鉴定,为外生菌根类珍稀食用菌驯化以及保育促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鲜艳乳菇红汁乳菇rDNAITS序列同源性保育促产

    主栽毛木耳菌株农艺性状及ISSR遗传分析

    柯丽娜黄艺宁袁滨张志鸿...
    771-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主栽毛木耳菌株的亲缘关系,为毛木耳选育新品种、种质资源构建保存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省内外主栽以及前期杂交的毛木耳菌株共8个,进行农艺性状以及ISSR遗传分析,农艺性状包括菌种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干湿比等进行分析.[结果]供试菌株的农艺性状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菌株43012、漳耳43-2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耳片平均直径大,分别为11.8、11.3 cm,耳片厚,分别为0.128、0.126 cm,产量高,干耳总产量分别达到72.5、71.5 g·袋−1.菌株杂10表现耳片多,菊花状.菌株CR5表现耳片腹面浅红褐色.根据晒干后毛木耳背面的色泽,将供试菌株分为白背毛木耳和黄背毛木耳两大类,其中永耳13、781、漳平42等3个菌株为黄背毛木耳,其他菌株为白背毛木耳.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相似性75%水平上,聚为5大类群,菌株781和永耳13为第一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98%,菌株CR5为第二类群,漳耳43-28、杂10为第三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76%,苏毛3号、43012为第四类群,2个菌株的相似性为83%.菌株漳平42为第五类群,漳平42与其他菌株的相似性最小为53%.[结论]结合农艺性状及ISSR聚类分析,初步判断菌株781与永耳13可能为同一品种,为同种异名现象.菌株杂10、CR5、43012、漳耳4328各有优势,可以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

    毛木耳农艺性状ISSR遗传分析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TV-2)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张靖鹏江锦秀林裕胜游伟...
    779-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ENTV-2检测方法,用于ENT的早期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将ENTV-2与ENTV-1、ERVs、JSRV进行比对,寻找ENTV-2的保守序列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所建立的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将PCR扩增产物连接T载体构建的阳性质粒作为标准品,对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建立的检测ENTV-2 qPCR方法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该方法的特异性良好,对ENTV-2可以产生特异性扩增曲线,与ENTV-2高度同源的ERVs没有交叉反应,也无法扩增羊口疮病毒(ORFV)、绵羊肺炎支原体(Mo)、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等常见病原;敏感性良好,最低检测限度为7.5×102 copies·μL−1,敏感性可达常规PCR检测方法的100倍;批内、批间的变异系数CV<1%,重复性良好;对81份临床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17.3%.[结论]建立的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良好,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良好,为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的早期、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SYBR-Green荧光定量PCR

    蛙类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张新艳曾占壮叶小军卓玉琛...
    785-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蛙类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进行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示踪研究,为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分离自患歪头病的棘胸蛙的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um)RsB1151018NA甲醛灭活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血清.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间接ELISA的检测方法;兔抗血清多克隆抗体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标记后的抗体与感染RsB1151018NA的棘胸蛙不同脏器组织的冷冻切片反应,荧光显微镜观察,跟踪RsB1151018NA在棘胸蛙体内的迁移.[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抗棘胸蛙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为1:5.12×105,纯化后的抗体效价为1:1.6×104,且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其他水产常见病原菌没有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104 CFU·mL−1.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在棘胸蛙体内随血液循环而分布至全身,可侵袭肌肉、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心脏、眼和脑等组织器官,肾脏、眼和脑感染程度最严重,推测这三个组织器官是其靶器官;创伤感染是可能的感染途径之一.[结论]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对蛙类歪头病的防控和早期诊断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另外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迁移,研究病原的致病机理及发病过程等,能为防治药物的研发和防治方法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反应检测蛙"歪头病"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卵黄原蛋白及受体的序列及时空表达分析

    程林韩顺财蒋敬涛李海超...
    793-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的产卵繁殖行为提供分子层面的理论基础,并为荔枝蝽防治的靶点筛选提供有益思路.[方法]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荔枝蝽不同发育时期及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筛选荔枝蝽的转录组数据和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荔枝蝽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部位的时空表达情况.[结果]获得荔枝蝽3个卵黄原蛋白基因(T.papi_Vg1,T.papi_Vg2,T.papi_Vg3)和1个卵黄原受体蛋白基因(T.papi_VgRs).对4个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其均具有典型的保守结构域,是典型的昆虫Vg和VgRs基因.从进化关系看,荔枝蝽的Vg和VgRs基因的分子进化与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较为匹配.qRT-PCR结果显示Vg1基因在雌虫各个组织中表达量都比较高,雄成虫中仅在淋巴液中表达量较高,而Vg2和Vg3基因仅在雌虫脂肪体中较高表达.VgRs的表达与Vg的表达部位基本一致,在雌虫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雌虫、雄虫淋巴液和若虫的脂肪体当中,在若虫触角、雄虫触角和雄虫精巢中也有少量表达.[结论]获得了荔枝蝽3个卵黄原蛋白基因和1个卵黄原蛋白受体基因,对其结构和进化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其时空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为后续对荔枝蝽新防治靶标的筛选奠定基础.

    卵黄原蛋白卵黄原受体蛋白转录组进化分析表达量分析

    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及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朱志炎梁雪雁林凤玲马嘉荣...
    806-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香蕉园施用有机肥防治香蕉枯萎病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香蕉幼苗移栽至病区大田土壤中,处理组植株施用有机肥,并将未施用有机肥的植株设置为对照组.移栽后6个月统计处理组与对照组植株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采集土壤样本,测定根际土壤的土壤肥力;提取根际土壤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施用有机肥后香蕉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pH值(14.85%)、全氮(25%)和全磷(19.04%)的含量,降低土壤全铁含量(2.62%),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下降了75%.和对照相比,子囊菌门(Ascomycota)与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43.84%和90.6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则降低了18.49%.施用有机肥料提高了青霉菌属(Penicillium)、Gibellulopsis和篮状菌属(Talaromyces)等的相对丰度,比例分别为对照组的2.93倍、2.12倍和11.93倍.施用有机肥料后,香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Chao1指数、ACE指数与香农(Shannon)指数得到提升,分别提升了39.81%、38.43%和86.85%.[结论]施用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降低了香蕉枯萎病发病率.

    枯萎病香蕉高通量测序细菌群落真菌群落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