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长江师范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长江师范学院

张明富

双月刊

1674-3652

xbyznu@vip.163.com

023-72791333

408100

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龙大道98号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创办于1985年,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从1999年起,学报坚持“学术个性、地缘优势、前卫姿态”的办刊方针,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精心策划,开门办刊,全力打造精品学报。学报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分析重庆市内外学报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栏目进行了锐意的改革,相继开办了“重庆文学史”、“女性文学研究”、“重庆少数民族研究”、“西南民族文化研究”、“重庆区域经济”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常设栏目,还设置了“21世纪文论”、“文革文学研究”等面向全学术界的精品栏目。此外,本刊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教育等领域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党百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六重逻辑研究

    戴子薇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背后深刻的六重逻辑.结合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六重逻辑大抵可分类归为角色逻辑、理论逻辑、道路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使命逻辑,此六重逻辑相互独立而又辩证统一,体现了"六位一体"的本质规律与内生优势,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脉络、理论韵味、实践意义、价值导向、问题意识和世界情怀.在建党百年视域下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六重逻辑,不仅是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际需要,更是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天地,成就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应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现代化

    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困境及纾困路径

    宗铁岩刘焕明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民主新形式.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其丰富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对民主场域、民主机制、民主政治素养探究的价值逻辑,对数字民主制度及运行机制探究的制度逻辑,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探究的技术逻辑.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也萦绕着民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民主运行的不稳定性增强、民主发展的真实性受损等困境.纾解上述困境,应从实现多元参与主体的平等化、加强民主运行过程中的机制建设、培育网民的政治素养与意识、营造健康有序的民主运行环境等层面对既有的困境进行有效纾解,以此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良性运作.

    全过程人民民主数字技术赋能数字化全过程人民民主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策略探析

    陈阳侯茂林孙超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核心,其发挥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能确保党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服务群众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制约着组织力提升.因此,面对当前问题应从加强政治领导力、提升思想引领力、提高服务群众力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数字记忆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实践路径

    张静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记忆是乡村记忆的创造性转化,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数字记忆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和路径选择,旨在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数字记忆具有区别于以往记忆形态的"虚拟性""即时性""通感性"和"灵活性"特质,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能、精神动能和产业动能,是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乡村常常会陷入表面数字化困境,制约着数字记忆功能的发挥.为此,需要做好数字记忆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借鉴国内外数字记忆工程的经验,提高乡村共同体成员的参与度,以确保数字记忆赋能乡村振兴的效果.

    数字记忆乡村记忆数字文化乡村振兴

    农村社区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阻碍及其化解路径

    尹延君李增元董晓宇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场所,存在着制约乡村现代化的诸多文化障碍.以农村社区为着力点,本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对农村社区的要求以及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阻碍的现实表现.研究发现,导致这些文化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脱嵌、观念渗透与现实状况存在偏差.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文化化解之策,着力于从国家制度顶层设计出发,培育现代化文化传承观念,构建现代化文化发展体系,塑造现代化文化融合机制,完善现代化文化治理和服务模式.这对于不断厚植农民群众的乡村文化自信、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实现农民群众的价值目标、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

    村落民俗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机理与实践路径——以池州区域为例

    马力杨辉霞曹红敏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式,村落民俗体育发展是实现乡村活化长存的重要内驱力,二者资源共享,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两者融合发展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认为:在社会转型、科技动力、政策支持,文化发展内生需要和多元主体价值需求的动力作用下;村落民俗体育与乡村旅游经历空间、产业、服务融合的过程;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旅游统筹开发,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在乡村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重组是二者融合发展的机理.根据二者发展过程的联动性,提出:强化政府主导,重锤多元主体联动协同管理;加快资源整合,打造乡村文旅产业聚集景区;深化融合理念,创新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促进科技融合,构筑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创新现代乡村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时代动力与文化活力.

    民俗体育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文旅融合

    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江西省的调研分析

    万田户李海燕祝霞王惠琴...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改革与旅游跨界融合的新兴产业,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以江西省120家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微信内容搜索及微信指数等方法,分析其数量分布、主题分类、主体依托、空间分异以及市场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并识别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同质化问题、保障体系问题、课程设置问题、研学导师问题、过程管理问题和营销效果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下列对策:挖掘特色资源,注重高质量研学课程体系打造;完善基础设施,突出高质量研学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培养方式,强化高质量研学人才队伍塑造;优化管理方式,彰显高质量过程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营销意识,实现高质量品牌传播优势输出.

    高质量发展研学实践教育研学旅行研学基地研学营地

    立场·目标·历史: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关系的三维探赜

    景池李将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审视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联,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治理功能的基本前提,对于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繁荣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厘清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关系须从价值立场、目标旨归与历史变革等多重维度进行系统研究.从价值立场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了二者有机交互的根本前提;从目标旨归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始终坚持"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了二者协同联动的现实可能;从历史变革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辩证互动,赋予了二者互促互进的生动注脚.

    红色文化社会治理辩证互动

    安徽金寨红色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的运用

    杨薇薇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红色文化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能够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实现以地区特色文化促进区域经济振兴的发展目标.通过调研安徽金寨县丰富的红色资源,分析区域红色文化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可知,当前金寨县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过程还存在缺乏市场调研、市场定位模糊、产品创新不足、市场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红色景区合作,掌握消费者需求,创新文创产品,才能促进金寨县文创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同时促进金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安徽金寨红色文化文创产品文创开发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探析

    李良品陈眉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广土巨族的命运共同体,其理论渊源有四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理论的引进与运用;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独立解放理论的吸收与继承;三是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理论的守正与创新;四是对近代国人"中华民族观"理论的发展与践行.抗战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进路有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各民族政治权利;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抗战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实践对当下留有诸多启示,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依靠我国各族人民、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探析,有利于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