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妇女研究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妇女研究论丛
妇女研究论丛

谭琳

双月刊

1004-2563

17656@263.net;luncong@wsic.ac.cn

010-65103472

100730

北京灯市口大街50号

妇女研究论丛/Journal 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妇女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刊物,成为妇女学苑的一个不可多得至诚好友。在《论丛》创刊之际,陈慕华和雷洁琼同志为本刊欣然题词:“妇女事业的进步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研究妇女理论,推进妇女运动”。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多科的知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妇女解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它一贯奉行“双百方针”,提倡解放思想,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探索。在林林总总的妇女性刊物之中,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术底蕴吸引一大批关心妇女发展、热衷于性别平等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国外学者。《论丛》是应妇女事业发展之需和妇女理论研究发展的呼唤而面世的。它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每一个妇女运动中的重大事业和每一个时期妇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都会《论丛》中有所反映。它反映现实,但不句泥于现实,理论上的前瞻性也是一贯的追求。通过对国内外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的推介,《论丛》已被置于妇女研究的前沿地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性别何以社会学?:中国语境下的研究范式及其生成逻辑

    吴小英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对西方社会学的女性主义"改造"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中的性别研究从女性研究、女性社会学再到性别社会学的学科化演进脉络,并着重讨论了最近十多年来性别议题在国内多重话语和网络时代极致流量化的压力下日益走向敏感化和空间狭小化的新特点.2012年之后性别社会学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范式,包括以性别为分层机制的权力等级关系范式,将阶级等重要维度重新带回性别研究的交叉性理论和分析策略,以再生产劳动为切入点重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妇女解放话语,以及反对异性恋正统霸权的酷儿理论与多元性别研究的本土话语,等等.这些范式虽然共享着女性主义的批判性视角,却生成于中国本土的问题和语境,由此构成彼此交错而又分离的多元共同体.在性别社会学构建本土话语体系的永恒追索中,如何在现有国家话语的框架内找到性别自身的社会学想象力,借助包装、挪移等策略进一步拓展研究和生存空间,成为当下这一领域共同体面临的主要难题.

    性别社会学范式女性主义学科化中国语境

    服装行业中的"夫妻档":"小单快返"生产模式下的亲密劳动关系——来自广州中大纺织商圈的田野调查

    黄岩何钰妍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广州中大纺织商圈的"夫妻档"用工现象为例,试图揭示"小单快返"生产模式下劳资双方的互动逻辑.研究发现,夫妻工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成为资方应对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和不稳定的用工模式的利器.在劳动力市场,资方通过工资溢价和夫妻作业要求将"夫妻劳作"带进劳动现场;在生产现场,资方以情感激励、责任共担、监督转移等方式形塑工人间的关系网络,并将其作为控制夫妻工人的方式.夫妻用工偏好使得弱势的单身工人以"临时夫妻"为策略,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在与既有研究的对话中,本文补充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亲密关系控制,对维护非正规就业群体权益和规范服装加工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服装产业夫妻工亲密关系非正规用工

    基于劳动技能的自我赋权——以河南省许昌市T假发厂女工为例

    郑广怀訾尧渌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某中型假发厂为例,探讨非正式就业中农村留守妇女如何通过技能的赋权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挤压下突围.随着产业转移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留守妇女找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机会,这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家庭压力,但也使她们陷入家庭和工作难以兼顾的困境.本文关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一技之长对农村留守妇女就近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技能使得农村留守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摆脱了边缘化处境,较高的议价能力为她们带来了相对丰厚的经济回报,进而提升了她们在家庭内部的地位和话语权.基于赋权理论视角,掌握技能是农村留守妇女在面对产业转移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时采取的关键策略,为她们在家庭与工作间找到平衡提供了新的可能.

    农村留守妇女非正式就业技能赋权

    "中年工厂妈妈":县域产业发展下的农村女工母职实践——基于赣中G县工业园的实地研究

    王欧胡星宇
    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赣中G县工业园H厂的实地研究发现:农村中年女工通过参与县域工厂经济,抓住进厂机会拼命加班赚钱并节俭消费;只在有限的厂外时间严管仍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子女,同时不断边缘化家务劳动;却在父系孙辈需要照顾时,放弃工作转向隔代照料.这一"中年工厂妈妈"母职实践根源于农民工家庭发展需求和工业园工厂生产体制的共同塑造:县域城镇化推高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家庭化转型的经济成本,促使中年女工尽快从家庭照料转向家庭生计;工厂的订单生产体制不仅契合了女工迫切的经济需求,还吸附了其自由支配时间,令其在扩展经济母职的同时边缘化了子女教育和照护劳动;家庭性别权力则让女工性别化地回应子女的教育和家庭化转型需求,并在父系孙辈需要照护时转向隔代照料.本文表明,从农民工家庭发展需求的转变和产业形态的生产体制相结合的角度,可以推进底层女工的母职实践研究.

    农村中年女工母职实践农民工家庭县域产业订单生产体制

    计算生育:"小红书"平台都市女性生育话题的"爱与哀愁"

    申琦蔡耀辉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LDA主题模型与朴素贝叶斯模型,对"小红书"平台上都市女性发布的87750条博文展开数据挖掘与分析后发现,她们主要围绕生育价值、养育成本、身体痛苦、配偶责任及女性权益等话题展开讨论;各类话题的情绪传播呈现动态交织、胶着博弈的过程,而非"恐婚""恐育"等负面情绪为主导的简单极化.总体来看,计算生育已成为都市女性的新型生育观,其背后是一种对自己和生育问题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未来应重视社交媒体平台"以我为主"叙述话语产生的情绪启动效应及其对情绪传播的影响,构建中国式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舆论环境.

    计算生育都市女性生育意愿情绪传播

    结群互助:民族地区老年女性的关系型社区感研究

    吴莹赵家荣海沙尔·买买提江
    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女性形成同辈组织是应对老龄化的积极方式.本文基于社区心理学视角,分析民族地区老年女性组织"恰依"中的关系型社区感的形成,指出关系型社区感的共享性和联结性使"恰依"成为稳固的老年女性关系型社区.共享性表现为共同经历和记忆、作为女性的共同生命历程及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联结性通过文化会聚、经济、社会和心理联结实现.本文发现,关系型社区感是多元主体互构的结果,家庭是构成老年女性自我的重要部分,由此家庭支持成为老年女性参与"恰依"的动力,"恰依"反哺家庭,使女性在家庭得到更多赋权,社区感被稳固于"恰依"—自我—家庭的关系中.此外,受新疆地区民间慈善文化影响,老年女性通过"恰依"参与公共事务,个人自我被拓展出公共自我,社区感通过"恰依"—自我—社会的互动得到强化.本文探讨社区感在多民族文化融合情境中的表现形态和形成机制,补充已有社区感研究,同时为女性社群研究提供新维度;在现实意义上,本文可为民族地区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提供心理治理的思路.

    民族地区老年女性"恰依"关系型社区感自我积极老龄化

    论彩礼的给付性质与返还规则

    薛宁兰崔丹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行法律对婚约及彩礼均无特别规定,彩礼给付性质便成为民法解释的任务.将彩礼给付定性为"目的性赠与"可避免和克服依"附解除条件赠与说"拟制出的当事人双方确立赠与关系的合意与其本意或真意不相符合的龃龉,还可为彩礼返还请求权的产生及彩礼范围确定找到合理的民法解释路径.因给付目的不达所致彩礼返还属于不当得利所生之财产返还,《民法典》不当得利条款和彩礼返还司法解释构成彩礼返还请求权的基础.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相结合,共同构成逻辑完整的涉彩礼纠纷法律适用规则,为今后司法实务提供明确裁判依据.

    彩礼给付目的性赠与彩礼返还不当得利参酌因素

    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村妇女财产权益的立法保障——以相关立法的文本解释为视角

    任大鹏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界关于农村妇女财产权益保护的研究范围广泛,但更多聚焦在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征收补偿收益及其他集体收益分配权、宅基地资格权等方面.农村妇女的各项权益与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身份密切关联.针对不同时期农村妇女财产权益保护的突出问题,国家立法分别作出了针对性的规定,并呈现出问题导向性和递进性特征,但存在碎片化现象,体系性的制度构建相对薄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以农村妇女的集体成员身份为统领,系统规定妇女的各项财产权益,是对既有法律规范的承继与创新.法律实施中还需要构建农村妇女财产权益的多元化保障体系.

    农村妇女财产权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冀中一日》:基层传播、群众写作与女性主体的生成

    张慧瑜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冀中一日"是1941年为庆祝冀中根据地成立三周年发起的一场几十万名群众参与的写作运动.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和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展开严酷扫荡的大背景下,冀中根据地能够组织起如此大规模、深入的群众文艺运动,这本身就构成一次文化传播"事件".本文立足四个方面从基层传播的角度分析以"冀中一日"为代表的群众写作运动的组织机制和社会动员功能:一是从上海的《中国的一日》到冀中根据地的《冀中一日》,作为基层传播的"一日体"在这种从城市到敌后根据地的空间转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冀中一日》的征稿依靠群团组织的网络,群众组织是基层传播的制度基础;三是《冀中一日》反映了根据地建设的新生活以及对妇女群众主体的塑造;四是《冀中一日》是包括妇女在内的群众参与的传播学,以写作为媒介实现了基层宣传与文化建设等多重功能.

    冀中一日基层传播群众写作运动新主体

    "情"的政治:"社会主义教育剧"中的情感叙事

    熊庆元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教育剧"集中表现出对情感问题的关注.注重情感与革命的内在关联,将阶级认同作为界定情感的标准,便出现了情感的革命化,形成一种新的情感类型学.情感革命化引起公/私关系的重新界定,但并不简单表现为以公抑私的公/私二元关系,而是要重新构建公与私之间的政治关联.由此出现大量的政治抒情,即革命的情感化.革命情感化的实质是一种抒情政治.革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空结构,尤其通过对革命家史的叙事体现出来.这是为了缓和"不断革命"中的情感危机而形成的应对方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具体革命实践中的情感问题,反而强化了革命情感的泛政治化,其既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革命政治对主体再造的历史诉求,又反映出这一过程中革命政治所内含的情感—文化冲突.

    社会主义教育剧情感的革命化革命的情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