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季刊

1674-4500

xbbjb104@fimmu.com

020-61648176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ImagingCSTPCD
查看更多>>《分子影像学杂志》(ISSN1674-4500;CN44-1630/R),是《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管理的国家正式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0.75。 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等收录。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等。本刊不收审稿费,稿件的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8F-PI-2620 PET脑显像探究脑膜瘤大小与摄取的相关性

    朱胤琰辛玫张焱王悦...
    1277-1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PI-2620 PET脑显像中脑膜瘤tau蛋白摄取、与病灶大小和钙化相关性及潜在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于本院行18F-PI-2620 PET脑检查的311例受试者,筛查出最终MRI增强诊断为脑膜瘤的患者共8例。对所有纳入者的脑膜瘤病灶,测量其大小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并以对侧正常大脑皮层为背景计算本底SUVmax以及病灶与本底的SUVmax比值(T/N),比较SUVmax、T/N值与病灶大小、钙化的相关性。结果 8例脑膜瘤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65~78(69。8±4。86)岁。脑膜瘤与本底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组的病灶与本底的摄取比值(T/N)高于本底(P<0。001)。脑膜瘤钙化组和非钙化组的SUVmax及T/N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的体积与摄取的T/N值呈强相关关系(R=0。89,P<0。01)。结论 脑膜瘤中18F-PI-2620的Tau摄取值与病灶大小相关,但与病灶是否钙化无关。

    脑膜瘤tau蛋白质类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18F-PI-2620

    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联合常规超声可提高BI-RADS 3~5类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效能

    盛洁曾辉陈卫国曾凤霞...
    1282-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CEM)联合常规超声对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7月术前同时行CEM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乳腺乳头状病变70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分析病灶CEM及超声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单独CEM、单独超声、CEM+超声对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70例患者良性病变48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高危+恶性病变22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4例及乳头状癌18例),共检出90个病灶。其中CEM+超声的AUC最高,约为0。863。CEM+超声的特异度及准确率最高,分别约为79。1%和84。2%;而CEM+超声与单独CEM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相近,分别为95。5%vs 95。5%、97。4%vs 97。1%。结论 CEM形态学联合超声特征综合判断提高了BI-RADS 3~5类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效能,一定程度降低了良性病变的活检率,且提高了恶性病变的检出率。

    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超声乳腺乳头状病变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基于超声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

    陈冬冬解翔詹小林虞红珍...
    1290-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二维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结合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创新性及有效性。方法 分析2021年5月~2022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就诊扫15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209个结节)的二维超声图像及SWE测值,以病理为金标准,使用XGBoost算法,建立基于二维超声特征和SWE的机器学习模型。使用Shapley加性解释方法评估特征重要性。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评估XGBoost模型和SWE的诊断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和校准曲线用于评估XGBoost模型的应用价值及诊断效能。结果 XGBoost模型在训练队列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0。776、89。6%、65。7%、83。3%、76。7%;在验证队列分别为0。913、0。788、92。7%、64。9%、82。9%、82。8%。决策曲线分析及校准曲线分析显示,XGBoost模型在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高准确性和可靠性。结论 基于二维超声特征及SWE的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高效工具。

    弹性成像机器学习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

    利用运动校正重建算法优化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韦家旭施若洋蔡振杰顾雨伦...
    1298-1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运动校正重建算法(MCR)在高心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0例心率≥80次/min的患者资料,所有纳入标准的患者均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比标准重建(STD)最佳期相及MCR图像,比较2组图像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采用5分法评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 两组间CNR、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动脉SD值、左冠状动脉前降支CT值、左冠状动脉回旋支CT值在STD和MC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右冠状动脉CT值上STD为346。46±60。17,MCR为363。54±54。40(P<0。05)。在图像噪声、冠状动脉节段的主观评分上STD和MCR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R算法可在不增加额外扫描的情况下有效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并增加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功率。

    双层探测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光谱CT运动校正重建算法高心率

    18F-FDG PET/CT显像对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具有诊断价值

    杨易潘博汪世存
    1303-1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3年3月经病理确诊的14例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用手划感兴趣区法分析全身肌肉摄取程度,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14),测量对照组肌肉摄取值,比较二者肌肉摄取值的差异。结果 14例皮肌炎患者,伴发胃癌4例,卵巢癌3例,淋巴瘤2例,肺癌、食管癌、鼻咽癌、乳腺癌各1例,不明来源低分化腺癌1例;以上皮肌炎患者的肌肉摄取平均值为3。5±1。8,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值(1。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不仅能通过肌肉的弥漫性摄取程度判断疾病活跃程度,为病变的活检提供依据,还能够对伴发的恶性肿瘤进行分期和评估,为临床精确诊治提供重要的影像学参考。

    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皮肌炎

    MRI联合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

    单丹丹邹文涛晋茂生马宜传...
    1308-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MRI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联合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2024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1例宫颈癌患者临床及MRI图像资料,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非淋巴结转移组(n=83)与淋巴结转移组(n=68),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淋巴结短径、宫旁浸润、阴道受累和SCC-Ag水平,结合多项指标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判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肿瘤最大径、淋巴结短径、宫旁浸润、阴道受累、SCC-Ag水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可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肿瘤最大径、淋巴结短径、SCC-Ag、宫旁浸润、阴道受累等均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肿瘤最大径、淋巴结短径、SCC-Ag、肿瘤最大径及淋巴结短径联合SCC-Ag、多项指标联合(肿瘤最大径、淋巴结短径、SCC-Ag、宫旁浸润、阴道受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8、0。972、0。682、0。979、0。988,敏感度分别为62。4%、65。7%、59。3%、78。7%、89。8%,特异度分别为76。7%、88。2%、72。1%、84。5%、86。9%。淋巴结短径、SCC-Ag截断值分别为8。5 mm、5。85 ng/mL,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652、0。543。结论 单独用于淋巴结转移预测的MRI和SCC-Ag敏感度较低,但敏感度和特异度在多种指标联合使用时有显著改善,MRI和SCC-Ag联合使用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较高。

    磁共振成像鳞状细胞癌抗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预防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对剖宫产术母婴结局的影响: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险

    吴惠言李集源陈添辉梁颖心...
    1314-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与传统间断无创袖带动脉压监测(NCAP)相比,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CNAP)对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剖宫产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选取2024年1~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开展CSEA下行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选284例产妇,随机分机两组,142例/组,由于体动、寒战或其他原因14例产妇被剔除研究,最终NCAP组139例、CNAP组131例产妇进行分析。NCAP组:手术过程中使用间断袖带监测血压,每隔3 min测量1次血压;CNAP组:使用 CNAP连续监测血压。当收缩压低于基础值的80%或平均动脉压低于65 mmHg,立即通过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6~10 µg纠正低血压,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适时重复给药。记录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产妇不良反应、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和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结果 与NCAP组相比,CNAP组能更早发现低血压(P=0。008),低血压检出率更高(P=0。024);因CNAP组能更早更频繁地发现低血压,并及时阻止血压进一步下降,产妇严重低血压发生率更低(P=0。005),需要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中位剂量(P=0。014)和使用频率(P=0。012)更高。在麻醉后4~28 min内,CNAP组的收缩压始终高于NCAP组(P<0。05);CNAP组在麻醉后的多个时间点(第7、10、13、16、19、22、25分钟)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NCAP组(P<0。05);与NCAP组相比,CNAP组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17);胎儿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脐动脉阻力指数、脐动脉搏动指数均较麻醉前升高,且麻醉后3 min NCAP组比CNAP组升高更明显(P<0。001),而对于平均动脉压低于60 mmHg的产妇,NCAP组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 pH低于CNAP组(P=0。026);麻醉后6 min的胎儿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脐动脉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 pH 值、BE、PaO2 和PaCO2 等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AP能通过提供产妇的实时血压情况,有效提高麻醉医生对血流动力学波动的快速识别及应对能力,减少术中产妇低血压发生,提高手术安全及舒适性,降低新生儿酸中毒风险。

    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低血压新生儿

    MRI联合前列腺健康指数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阳性前列腺病灶良恶性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王晶晶赵新斌康绍叁郭笑颜...
    1322-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MRI定性及定量参数联合前列腺健康指数(PHI)鉴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阳性前列腺病灶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4月~2024年6月收治的行前列腺MRI检查的346例PSA阳性患者,前列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PI-RADS)3~5分。以穿刺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组(良性前列腺病变,n=118)和恶性组(前列腺癌,n=228)。比较2组的PI-RADS评分、表观扩散系数(ADC)、慢速ADC(D)、快速ADC(D*)、灌注相关体积分数(f)和PHI。采用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分类法构建上述参数的模型,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曲线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组的PI-RADS 5分占比、前2肽PSA和PHI均高于良性组,ADC、D、D*和f均低于良性组(P<0。05)。模型4B(决策树分类模型,纳入PI-RADS、PHI、ADC、D、D*和f,最终保留PHI、ADC、D和D*)的ROC曲线下面积与模型3B(决策树分类模型,纳入PI-RADS、ADC、D、D*和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其他模型(模型1A~4A、1B、2B,P<0。05)。模型3B和模型4B的校准曲线与对角线重合度高,其他模型的校准曲线与对角线重合度偏低。模型4B的净收益在全阈值范围内均高于其他模型。结论 由PHI、ADC、D和D*构建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在鉴别PSA阳性且PI-RADS 3~5分的前列腺病灶良恶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MRI前列腺健康指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模型

    瘤周水肿区与肿瘤核心区体积比值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价值

    徐敬轩杨操葛畅张文杰...
    1329-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I中瘤周水肿区与肿瘤核心区体积比值(VPE/VTC)这一新指标在脑胶质瘤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5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数据及临床资料,包括22例低级别胶质瘤(LGG)和29例高级别胶质瘤(HGG)。利用3D-Slicer软件对通过不同MRI序列配准后半自动勾画肿瘤核心区与瘤周水肿区,并手动调整确保准确性。构建核心区和水肿区的三维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VPE/VTC比值。结果 HGG组VPE/VTC比值高于LGG组(P<0。05)。VPE/VTC比值在区分HGG与LGG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851),最佳截断点为0。929,Youden指数达到最高值0。771,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90。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VPE/VTC比值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在预后评估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VPE/VTC比值作为一种新颖的评估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脑胶质瘤患者个性化治疗和手术方案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磁共振成像脑胶质瘤水肿区核心区病理分级预后

    深度学习和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期预测

    段丽芬叶裕丰陈秋梅郭广源...
    1335-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和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BTI)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分期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分期预测性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2022年7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检查的196例患者的检查信息和BTI图像信息,随机性将数据集划分为3个部分:训练集占约70%(n=136),验证集与测试集各约占15%(n=30)。手动对实验组图像进行人工勾画矩形框,然后将对应的病变区域最小外接矩形框进行裁剪、统一尺寸、切片并输入深度学习模型中,基于ResNet50、ViT和EfficientNet构建3个下肢DVT分期预测模型,计算准确率、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性能。结果 ResNet50、ViT和EfficientNet-b0在测试集上的准确度分别为0。693、0。733、0。787,EfficientNet-b0在测试集上展现出了最优的分类性能;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568~0。811)、0。778(0。652~0。875)、0。850(0。737~0。914)。结论 结合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图像,利用深度学习预测模型在DVT分期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这为DVT的精准分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路径。

    深度学习磁共振成像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