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季刊

1674-4500

xbbjb104@fimmu.com

020-61648176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ImagingCSTPCD
查看更多>>《分子影像学杂志》(ISSN1674-4500;CN44-1630/R),是《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管理的国家正式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0.75。 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等收录。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等。本刊不收审稿费,稿件的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吴颐叶明高觉民李建...
    34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血小板反应蛋白2(TSP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42例作为病例组,均进行钻孔引流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4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脑损伤、手术前后、不同复发情况的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分析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相对更高;与轻度脑损伤组进行比较,中度脑损伤组、重度脑损伤组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相对更高,且重度脑损伤组高于中度脑损伤组;与术前进行比较,术后7d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相对较低;与复发组进行比较,未复发组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相对较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与GC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655、-0。674、-0。711、-0。689、-0。705,P<0。05)。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钻孔引流术后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降低,并与患者脑损伤程度、转归具有高度相关性,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上述各项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判断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脑损伤程度。

    硬膜下血肿慢性经钻孔引流术血小板反应蛋白1血小板反应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中枢神经特异蛋白

    NM23基因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18F-FDG PET/CT影像特征的相关性

    夏露花崇乐李红玉郭鹏...
    348-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18F-FDG PET/CT影像特征、生存时间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癌的107例患者的术后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M23表达情况,分为NM23低表达组(≤++)(n=64)与NM23高表达组(>++)(n=43),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18F-FDG FDG PET/CT图像上影像特征、生存期方面的差异。结果 NM23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在性别、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吸烟、PET/CT图像上生长部位、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原发灶分期、PET/CT图像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癌患者T分期、淋巴结转移方面支持其为抑癌基因。

    非小细胞肺癌NM23基因临床病理学特征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生长部位生存时间

    18F-FDG PET/CT显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POEMS综合征放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陆国秀郝珊瑚刘艳清张国旭...
    353-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POEMS综合征放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123例临床高度怀疑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最终纳入25例患者,经临床及病理确诊POEMS综合征21例,惰性淋巴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21例POEMS综合征患者分为单纯放化疗组(n=12)和放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组(n=9),分析两组患者PET/CT影像特点、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VEGF、白细胞介素6(IL-6)、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1例POEMS综合征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发性神经病变与单克隆浆细胞增殖性改变,皮肤病变10例。18F-FDG PET/CT显像21例患者94个部位形态或代谢异常,SUVmax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性(r=0。590,P=0。005),而SUVmax与FT3、FT4、TSH、IL-6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随访55。5±17。6月,治疗后VEGF水平较治疗前基线水平降低(1670。7±309。1 pg/mL vs 2051。0±458。8 pg/mL,P<0。05);放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与单纯放化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2)。结论 PET/CT显像联合血清VEGF水平检测可作为POEMS综合征诊断、活动度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无创方法,自体干细胞联合放化疗未明显延长POEMS综合征的中位生存期。

    POEMS综合征自体干细胞治疗标准化摄取值PET/CT显像单克隆增殖性疾病多发性神经病变

    基于可视化临床影像模型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价值

    叶辉映张榕刘子蔚胡秋根...
    358-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影像征象和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预测价值,并通过Shapley算法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确诊冠心病并且行2次CCTA检查的患者383例,提取相应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多步联合方法筛选出各区域最佳特征后进行联合建模。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重要临床影像征象,最后构建可解释的XGBoost临床影像模型。利用Shapley算法对模型分别进行可视化和特征贡献度解释。结果 相比单区域影像组学模型,多区域影像组学模型展现出更高的预测性能(AUC=0。701)。结合重要临床影像征象的联合模型性能进一步提高(AUC=0。885)。利用Shapley分析算法对特征重要性进行解析,前6个组学特征对模型结果预测具有贡献度,Shapley热图算法实现了易损斑块发生的预测推演可视化过程。结论 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泛化性。可解释机器学习算法的可视化保障了模型的实用性,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无创工具。

    冠状动脉疾病易损斑块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无创评估模型

    超声分层应变技术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功能受损的临床价值

    王昊冉张彤申思远刘鹏宇...
    368-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超声分层应变技术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肌功能受损程度。方法 收集2023年1月~202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ACS患者90例,根据患者心电图表现及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将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3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30例。除传统超声心动图指标,应用超声分层应变技术,分别对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进行评估。结果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心内膜下心肌长轴应变及圆周应变的绝对值低于正常值参考范围,长轴应变及圆周应变达峰时间变异程度高于正常值参考范围,中层心肌及心外膜下心肌长轴应变、圆周应变、长轴应变及圆周应变达峰时间变异程度位于正常值参考范围,3层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层应变技术评价ACS患者不同层次心肌的运动受损,特别是对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急性冠脉综合征分层应变超声心动图

    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标志物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价值

    杨春林冒玉香王珏孙春娟...
    373-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标志物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9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伴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14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NAT+手术切除+腋窝淋巴清扫。根据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pCR组(n=53)和非pCR组(n=87),比较两组NAT前乳腺癌原发灶及腋窝淋巴结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标志物,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乳腺癌NAT后腋窝淋巴结pCR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ROC曲线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两组原发灶纵横比、Adler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短径、长短径比值、皮髓质分界、形态、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血流信号,HER-2及Ki-6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长短径比值≥2、腋窝淋巴结形态Ⅰ~Ⅱ型、腋窝淋巴结无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血流信号、HER-2阳性及Ki-67高表达是乳腺癌NAT后腋窝淋巴结pCR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联合诊断的预测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39(95%CI:0。643~0。812),敏感度为68。42%,特异度为75。34%。结论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标志物对乳腺癌NAT后腋窝淋巴结pCR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超声免疫组化

    基于增强CT的细胞外体积分数联合常规检验标志物在肝癌分级中的预测价值

    周欣冉邹梦梦岳凤辉张志雅...
    379-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外体积分数及常规检验标志物与肝细胞肝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联合预测肝细胞肝癌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0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的患者170例,根据病理分级分为高分化组(n=49)和中低分化组(n=121),提取平扫期及平衡期病灶实质增强CT图像计算细胞外体积(ECV)值。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像及临床特征;采用Spearman分析其与肝细胞肝癌病理分级相关性;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单一模型及联合模型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语言生成列线图使预测结果可视化。结果 两组间ECV、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及甲胎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分级相关的因素有NLR(r=0。381)、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r=0。338)、系统免疫炎症指数(r=0。262)、ECV(r=-0。545)、对比增强值(r=-0。349);联合预测模型AUC为0。919,优于各单一模型(ECV、NLR及甲胎蛋白的AUC分别为0。846、0。743、0。635)。结论 基于增强CT的细胞外体积分数联合常规检验标志物对于肝细胞肝癌病理分级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肝细胞肝癌病理分级细胞外体积甲胎蛋白增强CT平衡期

    基于域对齐的深度学习方法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CT/MRI影像分割上的应用

    廖莲莲文戈胡兆霆
    386-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平扫CT提出一种域对齐方法来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早期快速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入院后3d内同时接受平扫头颅CT和MRI/DWI、ADC以及T2-Flair序列扫描的AIS患者,构建了一个由318例AIS病例组成的成对CT/MRI影像数据集,分别对每一组配对的教师-学生影像特征进行归一化;再以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设计一种新的生成性对抗性网络来对齐特征层上的跨模式输入,将细节丰富的MRI图像中的语义知识传递到CT图像中进行AIS分割,开发了一种新的域适应算法(Our DA)。结果 与目前性能表现较优异的医学影像分割模型nnUNet相比,Our DA明显优于nnU-Net,每一层验证集之间的分割精度提升约1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Our DA模型基于MRI/DWI序列的影像特征并迁移到平扫头颅CT上,对平扫头颅CT上的AIS病灶具有较高的自动分割性能,有助于早期自动识别AIS病灶。

    急性缺血性卒中平扫头颅CT区域对齐深度学习自动分割nnU型网络结构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I联合诊断女性早期乳腺癌及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苑滨徐晓伟钟华成
    39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I联合诊断女性早期乳腺癌及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8月~2023年10月于我院行乳腺常规检查的女性1525例,其中发现乳腺占位115例,所有患者均入院接受手术治疗,通过病理证实病灶的良、恶性,并对其临床及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全部患者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观察常规检查女性乳腺在行单一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单一的MRI以及二者联合的不同影像检查方法检测阳性的检出率,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其分期的应用价值。结果 115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并作病理学检查,共检查出病灶123个,其中67个为良性,56个为恶性;单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显示,良性病灶51个,误诊病灶16个;恶性病灶46个,漏诊病灶10个。单一MRI检查发现良性病灶61个,误诊病灶6个;恶性病灶53个,漏诊病灶3个。二者联合诊断发现良性病灶65个,误诊病灶2个;恶性病灶54个,漏诊病灶2个。单一MRI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93。50%,96。75%)高于单一彩色多普勒超声(78。86%,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MRI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96。43%)、特异度(97。01%)、阳性预测值(96。43%)以及阴性预测值(97。01%)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82。14%、76。12%、74。19%、83。61%,P<0。05),MRI检查诊断的敏感度(94。64%)、特异度(91。04%)、阳性预测值(88。33%)、阴性预测值(96。83%)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彩色多普勒超声、单一MRI与二者联合诊断在诊断乳腺癌不同分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一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在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均有一定的价值,而二者联合应用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及其分期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

    彩色多普勒超声MRI乳腺癌早期诊断分期

    数字化钼靶X线与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对比增强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及浸润癌诊断的价值

    孔丹青丁玲李文燕于大飞...
    397-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化钼靶X线(DM)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DCE)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浸润癌(IDC)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接受DM、DWI和DCE检查的49例乳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DCIS组(n=20)和IDC组(n=29),比较两组在DM、DWI和DCE上的表现差异,计算各种影像学指标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测评定诊断方法之间的一致性情况。结果 DCIS组与IDC组患者在钙化、肿块、弥散系数(ADC)、信号强度、内部强化情况、周围强化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检测出16例(80。00%)DCIS、25例(86。21%)IDC。DW检测出17例(85。00%)DCIS、27例(93。10%)IDC。DCE检测出18例(90。00%)DCIS、27例(93。10%)IDC。DM+DWI+DCE联合检测出19例(95。00%)DCIS、28例(96。55%)IDC。DM检查结果总符合率为83。67%,DWI检查结果总符合率为89。80%,DCE检查结果总符合率为91。84%。而DM+DWI+DCE联合检查的总符合率为95。92%,均高于DM、DWI、DCE单独检查的总符合率。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DM+DWI+DCE对DCIS与IDC的鉴别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 DM、DWI和DCE联合应用对乳腺DCIS和ID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提高对DCIS和IDC的鉴别效能,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导管原位癌浸润癌数字化钼靶X线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