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改革
改革

月刊

1003-7543

023-67767553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围绕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发表论文、评著、调查报告等,分析探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映改革动态,比较研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决策者提供借鉴。主要栏目有改革及时评、资本市场探讨、国际经济评论、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小企业改革、私营企业研究、比较与借鉴等。读者对象为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经济专业师生及各级领导干部。有英文目次。继承《体制改革探索》(1985)。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黄汉权盛朝迅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形成消费持续扩大的长效机制,推进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取得全面进步。但是,现有经济体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建议围绕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应对新科技革命之变,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建立健全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动力的体制机制;调整优化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完善促进消费率稳步提高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适应新阶段发展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新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高质量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五五"时期中国工业比重合理区间探析

    黄娅娜贺俊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五五"时期,中国工业将面临需求总体不足、供给相对过剩、传统产业增长动能减弱、美西方战略性领域"脱钩断链"以及后发国家产业替代等多重挑战。尽管结构性冲击导致工业比重下降的趋势不可避免,但鉴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其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综合多维度分析,预测"十五五"时期工业在国内的比重介于30%~33%,制造业为25%~28%;占全球工业比重为24%~26%,制造业为28%~30%。为实现工业比重在国内和全球稳定的双重目标,建议工业增速保持在3。5%左右。实现此目标,需着力提升传统产业效率,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激活服务业发展活力,构建创新导向的产业政策体系,增强产业链韧性,并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工业比重制造业比重工业增速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蒋永穆叶紫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既是理论的引领,也是历史的经验,更是现实的需要。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关键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的方式破解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准方向,抓好体制机制革新,形成促进科技核心要素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发挥劳动者主体能动作用、强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下一步,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完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提供支撑。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视阈下现代税收制度的多维效应与改革取向

    余红艳储德银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梳理现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阐述现代税收制度的多维效应,剖析现代税收制度的功能偏差。以功能"漏项"为切入点,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融入税收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微观布局,使中国现代税收制度完善有了清晰的实现路径。沿着现代税收制度完善的全新思维,提升减税精准度、重塑税收体制框架、强化税收生态功能、增强税收国际适应性、厚植税收公平制度基础,是高质量发展视阈下中国未来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

    现代税收制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税收制度改革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张佳睿孟维福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增强农业韧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凭借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三大构成要素对农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赋能增效,从而提升农业的抵御风险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有效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韧性提升仍面临较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应用不足,农业人才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规模效应不显,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财政支农政策和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韧性提升,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情农情特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等多个层面精准施策,进一步破解新质生产力发展难题,增强农业经济韧性。

    新质生产力农业经济韧性抵御风险能力适应调整能力转型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策略选择

    王璐贺嘉航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营经济以其体量大、领域广、创新活力强等特性,成为新质生产力孕育的沃土及受益者。新质生产力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于:在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组合与跃升过程中,民营经济因其市场敏锐性、运营灵活性、主动适应性成为劳动者的新质提升、劳动资料的智能化变革、劳动对象的拓展和深度开发的主力军和承载者。民营企业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促进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未来要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各类痛点,不断提升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从宏观经济体制、中观产业体系和微观组织模式上全方位改进,加快改革步伐,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因地制宜引导民营经济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数字智能化转型发展,畅通产学研各环节,支持民营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民营企业综合管理创新。

    新质生产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

    陈梁宋德勇
    7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基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维度,综合测度了城市层面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进而考察数字赋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赋能有效提升了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各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赋能在宏观层面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和提高创新效率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微观层面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和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化对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赋能效应更突出。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更强。此外,数字赋能有效驱动低碳发展,但数字技术对低碳转型的驱动作用比数字应用更大。应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以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数字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创新

    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分析

    滕咭君张卫国
    9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利用2001-2021年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后,这一结论依然可靠;金融集聚既能通过提升储蓄投资转化率、社会资金流动性和资本配置效率,又能通过提高R&D经费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和数字化程度,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金融发展程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银行盈利水平较高和资金来源偏向私人住户的区域,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金融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配置技术创新

    乡村振兴中的市场、企业与政府——基于种植文化的理论假说及其检验

    罗必良程国强耿鹏鹏
    11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刻理解地域文化传统及其决定机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基因形塑着不同的交易秩序、要素配置方式及增长实现路径。与"稻米理论"不同,中国南方的稻作种植传统隐含着双重文化基因及交易意蕴,一方面表达为因灌溉系统修葺所形成的对内合作基因和短半径交易,另一方面表达为因灌溉水源竞争所催生的对外竞争信念和市场化交易,由此奠定的家族企业文化土壤,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南北"大分异"的重要文化根源。使用中国县域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水稻种植区的家族企业发展更好,且稻作区有着更好的创业氛围。机理分析表明,灌溉水源竞争会强化稻作区的市场拓展,降水不充分、水网密度稀疏和旱灾所加剧的水源竞争,能够激发稻作区的竞争参与和市场发育。进一步的证据表明,政府干预会抑制稻作文化中的创新性,但政府的有为参与和政策包容能够激励创业活动和市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府应有效激活商业文化基因,保护私人产权,捍卫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弘扬企业家精神。

    乡村振兴水稻种植水源竞争家族企业政府作用

    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及推进路向

    杨果万凌霄张莉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被赋予更高地位、更深内涵。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具有内涵的相似性、核心要义的一致性以及现实基础的共同性。共同富裕体现为物质、权利、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城乡融合发展能够通过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城乡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等,筑牢物质基础、实现权利平等、推动精神共富、推进生态增值,从而促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改善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然面临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不足、要素双向流动依然不畅、民生保障共享性有待提升、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失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为此,应进一步以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空间融合发展为路径,从而形成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