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改革
改革

月刊

1003-7543

023-67767553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围绕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发表论文、评著、调查报告等,分析探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映改革动态,比较研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决策者提供借鉴。主要栏目有改革及时评、资本市场探讨、国际经济评论、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小企业改革、私营企业研究、比较与借鉴等。读者对象为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经济专业师生及各级领导干部。有英文目次。继承《体制改革探索》(1985)。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内蕴方法及创新贡献

    刘嗣方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体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引领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动力引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繁荣发展长江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坚实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坚持底线思维、坚持久久为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的创新贡献体现在:展现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长江经济带科学保护、开发和治理,贡献了破解超大流域发展和治理难题的原创经验;展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理论,形塑了超大流域发展和治理的崭新格局;展现发挥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效应,打造了超大流域发展和治理的实践样本;展现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了超大流域发展和治理的支撑保障;展现探索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了超大流域发展和治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展现促进世界大江大河流域发展和治理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拓展了超大流域发展和治理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蕴.

    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方法创新贡献

    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

    黄群慧盛方富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次人类社会大变局都蕴含着生产力的巨大革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内在要求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构成的"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其中,新质生产力要素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等构成,新质生产力在结构承载上表现为由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主导发展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功能则凸显新发展理念、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取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扩大新型要素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系统功能取向,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要素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经济结构演变的国际经验与基本规律——兼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田野倪红福王文斌
    2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达国家在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无不经历了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的转变过程.考察典型发达经济体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贸易结构、人口结构、技术结构的演变特征,总结经济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经济结构演变规律,并从经济结构变化视角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经验启示.研究发现: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呈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体系日益服务化,消费主导内需结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全球价值链贸易成为主体,人口老龄化 日益严重,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不断提高等七大规律.现阶段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但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比重较低、服务业发展仍不充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突出、收入差距处于高位、人口负增长和"未富先老"老龄化、本土化自主创新乏力和前沿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等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当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构建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夯实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基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实现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持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结构共同富裕

    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使命

    李曦辉柳艳红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发挥独特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工具.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相对应,国有企业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为: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国民经济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提供发展环境到直接引领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变革.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有企业需要全方位凸显使命担当.要在富足物质文明上,以全面强优大的新时代国有企业筑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发展政治文明上,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物质支撑和政治保障;在富有精神文明上,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捍卫者;在提高社会文明上,做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推动者;在共建生态文明上,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支撑者和引领者.

    国有企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贡献时代使命

    数字化转型、平台化变革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技术—组织—创新"范式的分析

    余东华马路萌
    5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球创新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化变革,塑造多元互动和整体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增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技术经济范式中引入数字要素和平台理念,构建"技术—组织—创新"理论框架,分析数字化转型促进组织平台化变革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4-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平台化变革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普遍的促进作用,并且对数字化水平更高和股权集中度更高的企业效果更显著;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企业组织的平台化变革,基于数字平台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进而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字化对企业平台化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互联互通实现,这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作用的两个重要维度.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化变革,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创新基础设施作用,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平台化变革企业创新绩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制造:概念演化、体系解构与高质量发展

    刘建丽李娇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制造作为高阶制造业态和新型生产方式,已然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我国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关键期,传统产业亟须通过新旧动能转换焕发新的生机,新兴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通过富有竞争力的制造模式抢占全球制高点,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关键支撑.智能制造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生产制造关键环节和主要流程的智能化为核心、以工业互联网为关键支撑和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的显著特征.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要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核心,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智能工厂全面推广落地,打造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样板,推动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智能制造制造强国高质量发展

    财政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转型

    李静姚东旻
    8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正处于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给和政策支持,是国家创新体系转型与演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演化范式构建创新市场选择的演化分析框架,刻画国家创新体系内发生创新"突变"时所面临的不同市场选择,以及政府借助不同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影响科技创新的"遗传与扩散"过程.国家创新体系转型需遵循创新市场演化的基本规律,顺应科技创新演化规律的财政科技支持手段方能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成功转型.创新体系有效转型需从物质基础、市场选择、关键动力、融资机制四方面着力,为面向重大应用的基础研究提供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以财政手段引导多元主体融合参与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共生演化过程,遵循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市场选择规律,最终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循环动力.

    国家创新体系系统转型创新市场演化财政科技投入

    激励差异、行权约束与企业创新——来自医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证据

    程昱王向前程新生
    10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药企业创新活动具有研发经费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率高、周期长的特点,医药企业如何开展创新激励成为提高其创新绩效的关键问题.使用2009-2022年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探究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进行检验,并从激励契约条款的微观视角,就股权激励差异、行权有效期、行权业绩考核条件等激励契约条款的设计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水平,适当扩大股权激励差异有利于调动企业成员的竞争积极性,增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激励契约条款中,行权有效期设置越长,越能够对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形成持续性激励和约束,进而促进企业创新;行权业绩考核设置越严格,管理层盈余管理和规避风险的动机越强,进而抑制企业创新.

    股权激励激励差异行权约束企业创新

    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逻辑——基于农业产业属性的观察与研究

    张红宇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农业强国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产业形态,是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呈现的产业运行表现结果.建设农业强国首先是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属性是认识农业强国的理论原点.农业强国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个国家结合国情农情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领域形成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就可称为农业强国.构建农业强国理论,要以农业现代化一般理论为基座,嵌入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情,并叠加大国复兴崛起对农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实现融合创新.

    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属性

    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

    金绍荣唐诗语任赞杰
    13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农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农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超额雇员率、增大研发投入来提高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营商环境不确定性、行业竞争强度加剧将削减数字化转型对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农业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农业企业、国有农业企业、两职分离的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为此,政府等治理主体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市场竞争秩序,优化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外部环境;同时农业企业也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科学配置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选择适宜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资源编排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