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何继善

双月刊

1672-7940

cjeg@cug.edu.cn;cjeg001@163.com

027-67883682/1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交互式管网缺陷检测智能识别系统研究

    李广超阮殿勇李涛张昊...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闭路电视数据进行城市排水管道缺陷识别处理,常需要人工或者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完成.但人工识别工作量和耗时巨大,而传统的深度学习方法还存在复杂缺陷识别准确率低和需要大量标签等问题,无法满足排水管道异常的类别检测和精确位置确定的要求.为此,发展了一种交互式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排水管道缺陷内窥检测智能识别方法,可以在样本量较少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识别效果.该方法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校正识别的结果,并将识别结果自动加入到样本库中,积累和丰富各种缺陷的样本;通过对不断更新的样本的持续学习,可以迅速提高缺陷的识别准确度.在武汉市排水管道视频数据的缺陷识别试验中,虽然各类缺陷样本总共只有1 627个,但总体缺陷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68%,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展示了该方法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深度学习交互智能排水管道管道缺陷

    综合物探方法在贵南高铁隧道基底隐伏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宁刚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铁隧道路线经过岩溶地区,勘察阶段由于地形和物探方法局限性的影响,不能完全勘察清楚岩溶发育情况.本文结合高密度地震映像、地质雷达、二维瞬态面波和钻探方法,详细研究了隧道施工阶段岩溶探查中各种方法的外业数据采集、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注意事项.经过研究,将地震映像的主频提高到800 Hz,可分辨深度5~25 m、宽度10 m左右的空溶洞和充填溶洞;地质雷达有效能量提高到600 ns,可分辨深度30 m内岩溶通道.结合贵南高铁隧道基底岩溶探查中的各种典型图像特征,以及地质施工人员的要求,探讨了隧道基底岩溶探测资料物探地质解释的四类划分解释原则,满足了地质人员及设计施工对物探资料可读性的要求,为岩溶探测资料解释提供了参考.

    岩溶探测隧道基底地震映像地质雷达瞬态面波

    综合物探方法和检测技术在大坝渗漏检测中的应用

    崔正伟朱正君丰赟郝名扬...
    205-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伪随机流场法在大坝渗漏检测中应用广泛,也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效果,但单一使用该方法往往无法精准找到大坝渗漏点和渗漏通道.本文在使用伪随机流场法的基础上,结合水下机器人、钻孔全景图像、地震波CT等多种物探方法和检测技术,以实现对大坝渗漏点和渗漏通道的全面、精准检测.首先,使用伪随机流场法,圈定大坝渗漏的隐患区;其次,对已检测得的大坝水下渗漏区,使用水下机器人搭载设备进行摄影拍照、二维声纳成像、喷墨示踪剂追踪检测,确定水下大坝渗漏点;最后,在地面钻孔开展地震波CT成像和钻孔全景图像,找出大坝发育的结构面、渗漏点.本文方法应用在川西某大坝渗漏检测中,精准找到了大坝渗漏点,确定了大坝存在的多条渗漏通道,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应用成果对同类大坝渗漏检测具有借鉴意义.

    大坝渗漏综合物探伪随机流场法地震波CT水下机器人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资料综合解译技术研究

    刘阳飞李天斌孟陆波罗术...
    215-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超前地质预报资料综合解译的准确性,本次研究通过大量预报工作实践与持续开挖验证,建立了一套基于隧道掌子面地质调查法、地震波反射法和电磁波反射法于一体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资料的综合解译规则.其中,一级综合解译基于掌子面地质编录一项指标和超前地质预报探测的四项指标分析得到,包含70条一级综合解译结果;二级综合解译在一级综合解译的基础上增加了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的两项指标,包含117条二级综合解译结果;二级综合解译比一级综合解译更详细、具体,降低了多解性出现的概率.同时,选取了 70组训练样本,采用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训练解译规则,形成了一套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综合解译技术.最后,以大巴山脉某公路隧道预报为应用实例,提出方法的预报准确率在80%以上,证明了该综合解译技术的有效性,研究可为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资料解译提供参考.

    超前地质预报解译规则BP神经网络综合解译技术

    伪三维电阻率成像技术在煤矿采空区勘探中的应用

    李凯
    226-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直流电阻率法二维成像方法在复杂地质结构勘探中存在局限性,无法准确恢复三维地下电性结构,同时当测区范围比较大时,真三维直流电阻率勘探要求一次性布极,受硬件、成本等因素限制,基本不具备实施条件.本文以襄樊到荆州铁路沙岗煤矿老窑采空区勘探为例,设计了二维多剖面交叉布线的伪三维勘探方案,使用常规高密度电法设备进行野外数据采集,通过基于八叉树网格剖分的三维电阻率成像算法获得了工区地层和小煤窑采空区的高精度三维电性结构,经与区域地质资料、钻探成果资料对比验证,工区内高电导率异常分布特征可以良好地反映工区地层界线和老窑采空区空间分布特征.上述应用研究表明,基于伪三维采集方式的三维电阻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具有连通性特征的地质异常信息和勘探目标.具有良好的成像精度和实用性,对突破二维成像的局限性和三维电阻率勘探的推广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在近地表不良地质勘探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电阻率伪三维层析成像采空区

    桂阳潘家庄地区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估算与放射性环境评价

    孟繁星刘俊峰韦光景郭军...
    238-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桂阳潘家庄地区花岗岩大面积出露,导致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普遍偏高.较高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是否存在风险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已有γ伽玛能谱测量数据估算出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根据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关系,从而进行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得出γ辐射安全区197.90 km2,占全区面积的98.95%;风险区1.42 km2,占0.71%;管制区仅0.68 km2;表明潘家庄地区天然放射性人居环境优良.本文可为该地区人居环境选址、合理、有效地利用潘家庄地区的国土资源提供支持,也可对加速潘家庄地区乡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桂阳潘家庄γ能谱放射性水平空气吸收剂量率人居环境安全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井漏地质机理分析

    韩涛李功强白彬艳高小淇...
    247-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钻井过程中频繁出现井漏现象,为了研究搞清楚井漏产生的地质机理,采用杭锦旗地区的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开展了研究区井漏高发层位、区域、漏失特征等因素的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井漏区域主要位于刘家沟组泥岩、下石盒子组储层以及元古界顶部风化壳,漏失机理主要为刘家沟组泥岩本身易破碎,承压能力差,漏失层位主要受断层、褶皱以及风化壳产生的裂缝控制;下石盒子组储层受断层影响,发育高角度裂缝;元古界顶部风化壳附近裂缝发育.基于井漏发生的地质机理提出了以下几种预警方法:井漏大数据分析法、复杂构造识别法、储层改造分析法,对于预防井漏有积极作用.

    杭锦旗地区井漏特征地质机理预警方法

    高密度电法在赣南地区不同地下水赋存类型的探测研究

    刘圣博刘盼黎义勇陈长敬...
    25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赣南地区用水难的问题,本文利用高密度电法结合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和岩石电阻率物性资料,确定地下水赋存类型.然后针对不同地下水赋存类型,再分析其赋水模式、机理及物性差异,进一步综合解释反演结果,划分地层分界线、断裂构造和含水层空间,推测地下含水靶区.分别对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地区找水打井进行实例分析,尤其针对白垩系红层地区,提出重点探测断裂构造带、地层不整合面和隔水岩层部位.根据高密度电法反演解释结果确定井位和井深,在几种地下水赋存类型地区实现极高的找水打井准确率.对比钻井资料,验证了高密度电法在不同地下水赋存类型中寻找水源的高效性,总结了高密度电法在不同岩性和不同地下水赋存类型中的找水经验,经专家评审,在赣南打井找水中实现了打井出水成功率超过80%.本文的应用研究成果为山区、边远灾区应急找水提供了重要依据.

    高密度电法地下水岩石电阻率水文地质参数

    综合物探在矿山深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廖圣柱王子豪贾慧涛万子轩...
    26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产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目前国内多数老矿山面临已探明储量枯竭的严峻形势,现有的勘查知识和技术难以解决矿山找矿勘查所遇到的特殊难题.针对矿山找矿的特殊性,本文结合安徽省霍邱某矿区的地质及物探资料,在采矿区选取典型剖面进行重磁、微动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able Source Audio Magnetotelluric Method,CSAMT).以微动和音频大地电磁数据分析推测浅部矿体采空及塌陷区;在深部将微动勘探与重力数据结合,取长补短,通过剪切模量将微动视横波速度与地下介质密度直接联系起来,经已知矿体位置剪切模量的分布规律并结合重磁反演在300 m以深推测了两条近平行层状分布的矿体,矿体长200~250 m,最厚处约50 m;在标高100~200 m的类似S形褶皱拐点处可能为成矿有利位置;同时推测已知主矿体在底板以深还有延伸.通过本次工作,证实了在当前老矿区内,将新技术微动勘探与传统物探方法相结合,各取其长,能提高矿山深边部及外围隐伏矿床(体)定位预测的有效性,挖掘新的找矿潜力.

    老矿山重力磁法CSAMT微动勘探剪切模量

    综合物探法在寻找隐伏半隐伏萤石矿中的应用

    赵嘉炜李晓刘志远柴泉...
    279-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冀北地区萤石矿均为低温热液型,其与构造关系极为紧密.本次在冀北某萤石矿普查工作中,在隐伏半隐伏地区利用活性炭测氡法圈定断裂构造位置,利用激发极化法确定萤石矿化体蚀变带在地表的分布范围及其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萤石矿化体位于主断裂附近的次级断裂中,次级断裂因萤石填充堵塞氡气运移通道,氡浓度值相对较低,但活性炭测氡法对主断裂构造仍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因此利用活性炭测氡法寻找主断裂构造位置,结合地质填图及槽探工程等手段在主断裂附近可以有效圈定萤石矿化范围;激电中梯剖面或面积测量可有效圈定矿化蚀变带在地表的分布范围,激电测深反演能够直接反映矿化体在深部的垂向分布特征.活性炭测氡法与激发极化法相组合的方法,辅以其它地质工程手段在冀北地区寻找隐伏、半隐伏低温热液型萤石矿床效果显著.

    萤石矿低温热液构造活性炭测氡激发极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