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何继善

双月刊

1672-7940

cjeg@cug.edu.cn;cjeg001@163.com

027-67883682/1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J2EE架构的岩土试验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冯涛舒畅郑洪张占荣...
    363-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岩土试验数据采集和应用数据分散、人工处理效率低、非标数据难以建模等问题,运用流程重组、物联网、数据挖掘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对岩土试验数字化工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实施,对岩土试验数据管理平台的业务架构和功能架构进行了设计,基于J2EE(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架构研发了岩土试验数据管理平台和试验数据中心.岩土试验中通过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样本识别准确率和效率得到了提升,岩土试验的总体周期大幅缩短.通过压力试验机升级改造和软件集成,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效率提升了 50%以上.岩土试验数据管理平台的建立和升级改造,提升了岩土试验工作效率、岩土试验数据的利用率和测试数据管理水平,获得了良好效益.

    岩土试验数据管理平台J2EE试验效率物联网

    微动H/V谱比法提取基岩面埋深的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

    傅庆凯
    372-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岩面埋深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通过福建地区两个探测实例,研究了微动H/V谱比法探测基岩面埋深的方法技术,介绍了微动H/V(Horizontal to Vertical)谱比法提取基岩面埋深的方法原理.首先对微动单个三分量检波器采集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了测点的峰值频率F0.在钻孔较多的情况下,可根据钻孔的中风化岩深度与峰值频率F0的幂函数拟合,得到了该区的经验参数a和b,从而可以计算整个测区每个测点的中风化岩深度三维分布.在钻孔较少的情况下,可根据测区内部分钻孔的孔内剪切波值计算该区的覆盖层平均横波速度,进而根据经验公式计算覆盖层厚度和基岩面三维埋深分布.两个探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微动H/V谱比法是一种快速获取公路工程三维基岩面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相对误差能够控制在5%左右,能够满足工程勘察的需求.微动谱比法具有简便性和易操作性,点位可随机布置,几乎不受场地条件限制,能够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可推广应用.

    H/V谱比法峰值频率微动探测技术基岩面三维

    复杂条件下低空航磁方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岳想平郭文波陈宗刚张明财...
    383-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坝址大多选择在地形复杂的深切割峡谷地带,这类地区往往有隐伏的断裂构造.为了在这类复杂地区快速、有效、全面地查明隐伏的断裂构造,本文通过在中高山复杂地区开展低空无人机航磁方法技术研究,对比总结了低空航磁与地磁的关系,得出低空航磁仿地飞行高度在90 m以内,测量效果较好,可以代替大比例尺的地面磁法.做延拓处理后,地磁与航磁吻合度较高,但延拓后的地磁异常有一定的失真.对低空航磁成果做化极处理后,进一步做水平一阶导数处理,可以清晰显示研究区的主要断裂构造的平面展布特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表明低空航磁在深切割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用于查明隐伏断裂等隐蔽灾害,能在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勘察中推广应用.

    复杂条件低空航磁断裂带抽水蓄能

    采煤沉陷区立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何泽平李红昌郭苗苗刘美扬...
    393-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煤沉陷带来耕地受损、生态破坏和地灾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开展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识别沉陷范围、预测沉陷边界、监测沉陷速率,有利于及时掌握沉陷地类、沉陷机理和稳沉状态,为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微动勘探实测数据和沉陷区地层相近区域的地面沉降光纤孔监测数据研究皖北某煤矿沉陷区边界和采空区,结果表明:以10 mm为界线,利用InSAR可以快速划定沉降边界;通过微动勘探实测数据发现1 000 m深度煤系地层的横波速度比正常地层低25~50 m/s,InSAR结果也显示该区域出现了地面沉降;分析收集到相近区域12组光纤孔监测数据,77.7~200 m深度段地层为主要变形区域,压缩量约为163.77 mm,数据频率能达到分钟级.由此可见,基于InSAR、微动和光纤孔监测三种方法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耦合,能够在"高潜水位、中厚煤层、千米以深"的采煤沉陷区达到"由表、及里、实时"的立体化调查监测效果,构建立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存在可行性.

    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微动勘探光纤孔监测

    塔中奥陶系"串珠状"反射对应的缝洞体要素浅析

    沈春光桂文杰丁肇媛吴江勇...
    403-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串珠状"反射是塔中地区缝洞型储层典型的主要反射特征,实际钻遇储层显示的放空漏失或溢流位置与串珠状反射相位对应关系复杂,钻井轨迹设计多解性严重.本文总结分析了塔中地区钻遇缝洞体及其组合对应的地震串珠状反射特征类型,设计了纵横向尺度、充填速度、形态及空间组合方式等要素不同的缝洞体模型,基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明确了钻井放空漏失位置与串珠状反射特征类型及反射相位的对应关系,指出其"串珠状"反射的强波谷和强波峰之间的零相位附近最有可能是单个溶洞发育中心位置,或者是多个纵横向缝洞体组合中心并偏向速度最低的缝洞体位置,这些认识可为钻井轨迹设计提供指导.

    串珠状反射缝洞体要素正演模拟钻井轨迹设计

    大功率激电测量在核桃坝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李喜彬史贵兵蒋孝君
    416-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桃坝地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是我国近年来在北方发现的少数火山岩型铀矿床之一,铀矿找矿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但矿体埋深大都在500 m以下.为查明控矿构造,寻找隐伏铀矿体,扩大找矿成果,通过开展大功率激电中梯扫面工作,圈定了 4片激电异常区,确认主体构造方向为近南北向.分析激电测深异常断面特征,结合该区已有地质、物探资料,查明了断裂构造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核桃坝地区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深部可能存在多处隐伏铀矿(矿化、异常)体.经过钻孔验证,在钻孔深部中发现了铀工业矿体和构造破碎带,证实大功率激电测量在寻找隐伏构造方面效果良好,可为类似矿产勘查提供很好的借鉴.

    核桃坝大功率激电测量铀矿勘查

    综合物探方法在淮安凹陷地区深层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周荣亮陈增权徐睿知刘彦华...
    425-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各地方都加大了对地热资源开发,针对浅部地热资源的勘察方法不断丰富,但对于深层地热资源的勘探手段相对较少.本文以淮安凹陷地区地热勘探为例,综合了区域地层内其电性与速度差异特征,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和微动方法进行探测.然后对两种物探方法剖面数据进行反演解释,确定勘探区域内地质断裂带大致位置,并对异常区内微动单点频散分层解释,更可靠地得出热能储蓄位置.在物探资料的引导下,确定了 1处地热钻井布置位置.经钻井验证,成功出水,表明此次选择物探方法是可以解决淮安凹陷区的地热资源勘探问题的;同时为苏北相同地质条件下寻找地热资源提供了有利参考,并为城市能源开发提供了有效、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手段.

    地热能勘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微动勘探淮安凹陷区综合物探

    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分析——以可可西里湖地区为例

    朱将波陈社教汪启年
    43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可西里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为认识测区主要地层展布、断裂构造、岩浆岩及沉积盆地分布,在可可西里湖地区开展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壳趋于均衡补偿,莫霍面与地势大致呈"镜像"关系;共推断断裂21条,东昆仑南断裂是西域板块和华南板块的边界,其以北地区莫霍面快速抬升,东昆仑中断裂位置较以往偏北约12 km;圈定侵入岩10处,主要在东昆仑中缝合带发育;识别中新生代沉积盆地9处,并反演底界面埋深变化,楚玛尔河盆地新生界厚度在2 000 m以上;在速度结构和电性结构约束下,通过重力2.5维定量反演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剖面模型,分析了主要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同时初步划分金属矿找矿远景区4处.

    可可西里湖地区区域重力调查断裂构造沉积盆地地质剖面模型

    基于双相介质理论流体识别技术研究与实践——以涠西南凹陷涠洲组油藏为例

    张璐支玲
    443-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涠西南凹陷主力含油层系为涠洲组.长期以来,针对涠洲组流体识别准确度仅约25%,流体识别低准确度的问题制约了油田滚动勘探成效.为解决涠洲组流体识别难题,本研究基于双相介质理论(BIOT理论),并结合涠洲组油藏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及已钻井油藏流体饱和度参数,开展了不同饱和度下油层、水层地震振幅随频率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油饱和度增加,分频地震振幅大小及振幅随频率变化的梯度呈现明显增大趋势,并基于此建立了双相介质理论油水识别技术.利用该技术对涠洲组多个目标进行流体识别,并根据流体识别结果对钻井靶点选取、井位侧钻提供有效指导.勘探实践证明,采用双相介质理论油水识别技术可将流体识别准确度提高至65%,极大地提高了勘探成效.本次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流体识别技术手段,还在勘探部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涠西南凹陷流体识别双相介质理论振幅频率

    南海北部中生界地震成像关键因素分析及应对

    张明肖张波易浩胡求红...
    454-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北部中生界地震资料整体品质较差,制约了本地区中生界目标的勘探进程.本文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A区块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本地区地质条件与三维地震资料特征,总结出影响南海北部中生界地震成像关键因素为中生界地层反射能量弱、复杂多次波发育、速度分析不准.针对这些问题,在常规资料处理流程中加入τ-p域缆鬼波压制技术、3DSRME(3D Surface Related Multiple Attenuation)+高精度拉东变换+DIMAT(Diffraction Multiple Attenuation)组合去多次波、高精度速度建模技术后,A区块中生界地震资料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地层产状及接触关系清晰,波组特征层次感强,同相轴连续性好,断裂成像清楚,为本地区中生界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中生界地层宽频处理多次波压制速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