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公路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公路交通
广东公路交通

苏培新

双月刊

1671-7619

gdgt@chinajournal.net.cn

020-86330729,83730263

51042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丛云路283号

广东公路交通/Journal Guangdong Highway Communications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广东公路交通系统,并与全国公路交通系统科研、水利、林业、市政等行业的相关单位对口交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紧密结合广东公路交通环境建设,及时报导科技成果,交流技术经验,反映水平动向,传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推动广东公路交通科技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速公路宽幅路面排水系统改善措施

    骆保国豆莹莹李林涛周彦...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道路通行能力,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已在我国许多省(自治区)组织开展实施,目前将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或将双向六车道改为双向十车道的居多.高速公路改扩建后,路幅宽度大幅加宽,雨水排出路面的路径显著增长,极易在超高缓和段、凹形竖曲线底部、立交分合流超宽路段出现路面排水不畅的现象,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通过调研广东省多条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路面排水情况,针对排水不畅的特殊路段,需采取以下改善措施:重做或接长超高缓和段纵向排水沟,并将与其衔接的横向排水管管径加大、间距加密;对排水不畅的填方路基段采用"平缘石+路肩纵向排水沟"进行边部排水改造;加铺排水沥青路面,平缘石顶面应与排水沥青面层层底标高保持一致,超高缓和段中分带处采用镂空盖板梳齿状矩形纵向排水沟,便于排水沥青路面路表水和下渗水的快速排出;可在凹形竖曲线底部两侧辅助增设横向缝隙式排水沟,在立交分合流三角区加设纵向缝隙式排水沟,同时加强混凝土护栏路段的排水设计;对于扩宽桥面,可在汇水侧桥面铺装边缘设置纵向矩形排水明沟,并适当加大、加密竖向泄水管的管径和间距,提高桥面的排水效率.

    强降雨地区宽幅路面排水系统改善措施

    基于.NET和EXCEL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的确定

    马定乐刘锋李善强许新权...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便于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在自研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中的应用,在掌握其基本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Visual Studio.Net为开发平台,Excel为数据存储仓库,同时结合Excel中的规划求解功能,研发了可根据相关试验数据即可自动求解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的系统.测试运行结果显示:系统运行稳定,可根据技术人员输入的试验数据,准确地获得相关的求解结果,同时完成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的绘制.此外,系统可对输入各单元格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避免数据单元格输入文本信息的错误,因此可较大地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也更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道路工程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规划求解数据有效性

    复合式路面硬路肩高聚物注浆处治效果检测与评价

    姚学昌张鹏陈楚鹏马健萍...
    14-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硬路肩高聚物注浆处治效果,从硬路肩注浆前后的承载力状况、硬路肩内部病害状况、芯样的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复合式路面高聚物注浆处治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佛开高速公路南段硬路肩高聚物注浆实体工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复合式路面硬路肩高聚物注浆应采用FWD7t荷载检测,应以FWD弯沉值<180μm、裂缝两侧弯沉差<60μm、探地雷达图像无松散和脱空病害、芯样的抗压强度>4.0MPa、劈裂强度>0.6MPa等为评价标准.佛开高速公路南段硬路肩高聚物注浆处治效果良好.

    路面工程改扩建硬路肩注浆处治评价标准

    基于沥青砂浆路用性能的细集料级配

    梁庭熹许新权谢光宁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优化细集料级配,采用变I法计算多种细集料级配.借助贝雷法检验级配的嵌挤效果.成型沥青混合料试件,分别进行单轴贯入试验和低温劈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I值增大,砂浆级配变细,抗剪能力与低温抗拉能力均先增大、后减少.考虑在提高沥青砂浆抗剪能力的同时不至于过度削弱其低温抗裂性,建议适宜的I值为0.68,此时沥青砂浆的抗剪能力与抗裂能力均较优.

    沥青砂浆路用性能细集料级配

    MWCNT/SBS复合改性沥青紫外光老化性能

    黄灿刘旷达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紫外光老化对MWCNT/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常规性能试验筛选最佳配比,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与红外光谱试验,对复合改性沥青紫外老化前、后的流变性能与老化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配比为MWCNT掺量0.5%、SBS掺量3.0%;复合改性沥青羰基与亚砜基老化指数早期快速增长,且羰基指数增长速率更快;复合改性沥青对不同紫外波长老化的抵抗程度为380 nm>300 nm>320 nm>340 nm>360 nm;复合改性沥青的车辙因子、劲度模量与紫外老化指数呈正相关,m值则呈负相关;复合改性沥青在380 nm紫外波长下不仅具有最佳的紫外老化性能,还可促进SBS在沥青中的分散与溶胀.

    复合改性沥青多壁碳纳米管SBS紫外光老化性能老化指数流变性能

    双边箱钢-砼组合梁悬索桥气动抑振措施试验分析

    黄森华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砼组合梁由于其良好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桥梁建设中,但作为一种典型的钝体断面,其气动稳定性较差,对风的作用较敏感,易产生涡振现象.依托南镇大桥项目,以双边箱钢-砼组合梁悬索桥为分析背景,采用风洞试验与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对比单一、组合气动措施,包括封闭栏杆、改变检修车轨道位置、增加导流板、稳定板等,对该主梁原始断面的气动抑振性能进行分析.风洞试验表明,原设计双边箱钢-砼组合梁断面易引发涡振且出现竖弯与扭转耦合双峰涡振.当采用"封闭中央护栏+内移检修车轨道位置"组合气动措施时,可显著降低主梁的涡振振幅,制振效果显著.CF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边箱钢-砼组合梁断面的涡振产生与上游边主梁及下游边主梁的涡脱尺寸有关,气动措施打碎涡脱尺寸有利于抑振.

    双边箱钢-砼组合梁悬索桥涡激振动检修车轨道风洞试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深中通道桥梁工程环氧钢绞线张拉用限位板的张拉限位距离

    陈炳耀陈善行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深中通道项目的桥梁工程为对象,针对环氧钢绞线的张拉施工,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现场检测,围绕限位板的限位距离对锚口摩阻及预应力损失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锚具系统锚口摩阻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通过试验数据和理论计算验证了不同限位距离对锚口摩阻损失和钢绞线回缩损失的影响;然后通过计算与在实际桥梁工程中进行试验,对比了不同限位距离下钢绞线的磨损情况及锚下有效预应力值,得出了限位距离为12mm时张拉本项目的单丝环氧钢绞线能够有效降低预应力损失的结论;最后总结了分析结果,并提出了在深中通道桥梁工程中使用限位距离为12mm的限位板进行环氧钢绞线张拉的建议,为类似工程的预应力施工提供实践经验.

    桥梁工程环氧钢绞线预应力张拉限位距离预应力损失

    双层钢桁梁独塔斜拉桥荷载试验

    王子成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评价双层钢桁梁独塔斜拉桥成桥时的工作性能和承载能力,以联石湾大桥为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桥梁结构进行静、动载试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主桁挠度、截面应变、主塔纵桥向水平位移、斜拉索索力增量以及结构模态、冲击系数等参数,旨在评估该桥的结构状态.同时,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联石湾特大桥各控制截面的应变、挠度及位移均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且该桥各阶振型实测频率均大于理论频率,结构整体刚度符合设计要求;大桥受力状态良好,整体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满足设计荷载正常使用的要求.

    双层钢桁梁独塔斜拉桥荷载试验有限元模型

    深基坑工程对现有桥梁桩基变形的影响分析

    刘海涛姬海邓科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日趋复杂.由于道路快速化改造,新建明挖下穿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桥梁桩基时,造成桥梁桩基水平位移,影响桥梁结构的安全.通过计算分析华南地区典型软基地质条件修建下穿隧道进行基坑开挖引起桥梁桩基的位移,对比分析不同支护条件下的基坑开挖对桥梁桩基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坑围护结构的刚度对桩基位移影响显著,采用ϕ0.8m、ϕ1.0m、ϕ1.2m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结构时,桥梁桩基的水平移位分别为 9.4mm、6.3mm、4.5mm.同时,基坑的基底处理方式对桩基的位移、基坑的整体安全、桥梁的安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监测成果,基坑采用ϕ1.2m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高压旋喷桩基底处理方案时,基坑和桥梁桩基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较好.

    下穿隧道基坑桥梁桩基变形影响

    马房北江大桥防船撞预警系统现场测试方法

    刘仕顺王子彬高科戴利波...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马房北江大桥防船撞预警系统的测试原理和功能,提出了预警系统的现场测试指标和技术要求.通过对系统水位计的示值误差、通航实时净高示值误差、船舶水上高度示值误差和船舶距桥梁距离误差等指标的现场测试,验证了该系统使用的准确性.针对防船撞预警系统,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桥梁防船撞预警系统现场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