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化工
广东化工

邹思民

半月刊

1007-1865

gdcic200@163.com

020-83380392;020-8302517

510034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

广东化工/Journal 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是广东省化工行业最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刊物,编委会的委员均是广东省化工界的知名人士,甚至有香港科技大学或城市大学的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ICP-MS测定化药左羟丙哌嗪胶囊中二氧化钛的不确定度分析与评定

    石笑弋李昭刘轶李琦...
    14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化学药品左羟丙哌嗪胶囊中空胶囊的二氧化钛含量开展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及评定。方法:依据CNAS-GL006-2019《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及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和方法,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影响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并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和合成,计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当称样量为0。25g时,空胶囊中二氧化钛的含量为1。67%,扩展的不确定度为0。0097%,k=2。结论:分析后确定,对不确定度因素贡献最大的主要来源有:标准物质溶液的配制,相对不确定度为0。92%,其他工作环节引入的不确定度可以忽略。

    左羟丙哌嗪胶囊空心胶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二氧化钛不确定度评定

    基于联用扫描电镜-能谱法和红外光谱法测定氟树脂涂料中PVDF树脂含量

    黎军罗家和陈侣平霍斯欣...
    149-150,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法(SEM-EDS)鉴定热熔型氟树脂(PVDF)涂料中氟元素,红外光谱法(IR)定量测定树脂中PVDF(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含量方法。在EDS中氟元素的X射线分析线Kα为0。677 KeV,而氧元素的Kα为0。525 KeV,故氧不干扰氟的鉴定,元素周期表中其他元素也不干扰氟的测定。氟碳树脂涂料的树脂由丙烯酸树脂和PVDF树脂构成,丙烯酸树脂IR特征峰(羰基)为1724 cm-1,PVDF的IR特征峰为874 cm-1,以这两个特征峰的吸光度比值与PVDF含量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方程为Y(吸光度比值)=-0。0274X(PVDF含量)+2。499,R2=0。9932。由于不同型号丙烯酸树脂羰基含量不同,本文使用IR法对定量结果进行了修正。本文以氟树脂涂料的清面漆、有色底漆和有色面漆为例进行检测,结果为测定值与标准方法测定值相对误差小于2%。此联用方法适用于粉末、液态氟碳涂料检测。

    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PVDF树脂

    X射线荧光在宝玉石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及意义

    艾力尼亚孜·吐尔逊刘晓亮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分析技术,可以分析固体,粉末和液体样品,在保持样品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样品进行主次微量组分的分析。本文通过固体切片打磨、粉末制样,高温熔片等不同前处理方法处理不同宝玉石材料样品,X-射线荧光熔片法、压片法、半定量分析等检测法检测了宝玉石材料样品各组分含量。通过对不同产地的玉石材料各组分检测结果的比较,得出不同产地、不同类型的玉石材料在元素组成上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成为玉石材料产地溯源的辅助性依据。X-射线荧光法作为一种低碳环保、样品前处理流程简单、分析速度快、检测成本低、多元素同时分析等优点,可用较低成本得到宝玉石样品各组分含量。根据不同地区宝玉石材料元素分析数据模型的比较,可知宝玉石材料来源于哪个产地,因此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可作为溯源宝玉石材料产地推断的一种辅助性方法。

    X-射线荧光宝玉石材料元素分析产地溯源

    标准曲线对测定地表水中铜、铅的影响及不确定度

    高煦纳
    154-156,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铜和铅,检测用的校准曲线分别采用容量瓶+单标线移液管和比色管+移液枪配制。对两组校准曲线进行了质量验证和差异性分析,并评定相对不确定度,得到容量瓶+单标线移液管法的相对不确定度为:urel(Cu)=1。57%,urel(Pb)=2。70%;比色管+移液枪配制法的相对不确定度为:urel(Cu)=1。64%,urel(Pb)=2。09%。通过试验,为实验室测定地表水中铜、铅的配制和差异提供科学的选择依据。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校准曲线不确定度差异性分析

    三种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匀质性质量和有害物质限量分析

    吴翔张家如胡玮炜赵敬娟...
    157-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照GB/T 8077-2012的等标准方法规定,对标准型、早强型和缓凝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匀质性及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进行检测,分别使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氯离子的含量,使用酸度计测定pH值,使用电阻高温炉测定硫酸钠含量,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残留甲醛含量,使用碱式滴定管测定释放氨含量,对本地区常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品质状况进行分析。

    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匀质性标准型早强型缓凝型

    超级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检测羟苯甲酯与羟苯丙酯中16种元素杂质

    蔡立荣舒海平梁晟周斌...
    16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符合法规要求的元素杂质检测方法并考察两种防腐剂羟苯甲酯和羟苯丙酯中元素杂质的残留水平。方法:采用超级微波消解样品,ICP-MS进行元素检测,用所建方法对多个厂家的多批次羟苯甲酯和羟苯丙酯中的16种元素杂质水平进行检测评估。结果:所建方法线性、检测限、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均符合法规要求,大多数批次所有元素均未超过吸入给药时的控制阈值,少数批次Ni、Cr、V含量超过了控制阈值。结论:所建方法适用于羟苯甲酯和羟苯丙酯中多种元素杂质的定量筛查,羟苯甲酯与丙酯,用于高风险吸入制剂时,元素杂质的残留风险总体较小,个别厂家需关注Ni、Cr、V的残留风险。

    药用辅料羟苯甲酯羟苯丙酯元素杂质ICHQ3D风险评估

    旋涂法制备柔性聚酰亚胺基板实验设计

    许伟姚日晖王丹宁洪龙...
    163-164,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我们以目前平板显示(Flat-Panel Display,FPD)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柔性聚酰亚胺(Polyimide,PI)为实验对象,采用旋涂工艺制备柔性的聚酰亚胺薄膜,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ltraviolet-Visble Spectrophotometer,UV-vis)、拉力试验 机(Tensile Tester,TT)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所得薄膜进行表征。这样的实验设计具有明显的前沿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能深入理解PI材料的优秀性能和独特作用。本实验可以承担本科教育与行业生产之间的桥梁,使得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本科教学实验设计聚酰亚胺旋涂

    聚吡咯导电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综合实验设计

    王彩红白艳萍林雄超
    16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实验设计,是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必要环节。将电化学和能源材料化学实验进行整合,面向能源化工方向本科生设计了涵盖聚吡咯的制备、分子结构分析和热稳定性表征、储能性能评价及影响因素解析的综合性专业实验。实验设计充分体现了能源材料开发和利用专业特色,同时有效地将科学研究与本科实验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前沿知识的兴趣,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综合性实验聚吡咯电化学聚合储能性能交叉学科

    船舶尾气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中试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竺新波吴洪云陈耿洪瑜...
    16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船舶尾气已成为我国除燃煤电厂、工业源和机动车之外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其污染防治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针对船舶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NOx),设计了一套基于选择性催化还原方法的船舶柴油机尾气脱硝中试平台。该平台由船舶柴油机、催化剂模块、还原剂供给系统和尾气检测模块等四部分构成,可开展船舶柴油机不同工况下的排放特性测试、还原剂供给与混合和氮氧化物脱除等教学与探索性实验。该平台有助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船舶大气污染减排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强化对船舶主推进动力装置、燃烧学、流体力学和环境催化等专业课的理解,掌握船舶尾气减排领域的系统设计与优化方法,培养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船舶尾气大气污染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

    学科竞赛驱动下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

    刘洪博唐小勇彭琳周瑜芳...
    173-17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从学科竞赛出发,从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组建了创新团队,形成了学科竞赛平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育人成效显著。

    学科竞赛课程改革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