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陈松柏

季刊

1672-402X

zsxbzk@163.com

020-38256627,38256432

510665

广州市中山大道西293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社会科学1-6期,自然科学1-4期,职教研究1-2期。辟有岭南文化研究、民族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广东职业教育研究等专栏,致力于突出学术性、地域性特色,竭诚为校内外从事学术性研究的学者专家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焦杰陈良彦
    1-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社会以来,中国妇女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在自身的解放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法律上获得了和男子一样平等的地位,享有了各种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转型社会的到来,妇女发展出现了不进反退的现象,妇女的权益受了一定的损害。“九五世妇会”开始了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进程,将性别平等纳入基本国策,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妇女权益的政策法规,为保障妇女权益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不过时至今日,不友好的媒体和商业营销、缺乏性别意识的地方性政策、不安全的公共空间、社会分工的刻板化,以及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都是妇女发展面临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性别平等推进理论与实践探索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妇女解放运动性别平等基本国策妇女发展现状

    中国南方神话中的一种文化起源解释--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绝地天通”神话

    顾骁晨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的视角下,中国南方不同地域的九则“绝地天通”型神话呈现出相同的深层结构。“绝地天通”过程中中介项的作用和起源以及其共同的深层结构和语义反映出了人类因为产生了文化而与自然决裂的二元对立的无意识认知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神话绝地天通

    论刘梦鹏《屈子章句》之注疏体例

    庄婷婷施仲贞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梦鹏《屈子章句》是清代杰出楚辞学著作之一,其注疏体例别具一格。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刘氏之《屈子章句》论及极少,而能宏观系统作研究的则更为付诸阙如。其注疏体例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篇章次第、注释编撰、征引典籍三个视阈。于篇目次第上,简要阐述《屈子章句》之篇目编排,继而点出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之变动。于注释编撰上,通过列举刘氏《屈子章句》的注释,且联系他注,综合概括其注疏训诂方式之凝练、简扼。于征引典籍上,以援引几例来演绎推理出其征广引博,兼采众说之注风。

    《屈子章句》体例篇目次第注释编撰征引典籍

    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德教因素

    卞梁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教发源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潮汕地区,后远传港澳及东南亚各国,逐渐成为新兴的世界性华人宗教。在目前“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德教因在东南亚社会体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经济优势,必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关注对象和研究对象。

    德教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华侨文化

    浅析民国时期征婚广告的价值取向

    乔桂英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广告征婚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不仅传播了西方的婚姻价值理念和引发人们对传统婚姻重新审视,而且也彰显了人们对健全人格的向往与追求。民国时期征婚广告的内容展示近代人性的进步。然而征婚这种方式的覆盖范围是有限的,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仍居于主流。征婚广告在近代应属于城市现象,直至改革开放之后才发展成为社会一种普遍现象。

    近代征婚广告人性作用

    逝去时代的现实忧患与古典情怀--郭小东小说《铜钵盂》关键词解读

    陈翠平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小东家族小说《铜钵盂》以“瞽师”“水客”“革命党”为关键词,讲述父系和母系家族的故事,书写20世纪潮汕地区的侨批史与潮汕文化,再现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现实忧患与古典情怀。瞽师是潮州歌谣的演绎者和传播者,他们的声音充盈着乡愁与命运的启应。水客批脚是潮汕侨批史的实践者和书写者,他们的人生流淌着信守与悲悯的情怀。革命党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颠覆者和反思者,他们的思考呈现出暴力与正义的背反。三者的身份相互流转,共同形成小说整体的象征结构,谱写出潮汕地区的精神谱系。

    郭小东《铜钵盂》瞽师水客革命党

    接受美学与曹禺对契诃夫戏剧语言艺术的接受研究

    周海云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华丽典雅,契诃夫擅长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精神空间,从而使本来生活化的人物对白被注入浓浓的诗意,令人回味无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民众心理从初期的盲目乐观转为消极悲观,客观上需要戏剧创作向现实主义转型,以适应斗争需要。生活在大变革时代下的曹禺,在接受契诃夫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思想的同时,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表现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了富于民族审美特性、独具特色的戏剧风格。

    契诃夫曹禺戏剧语言接受

    戏曲之形与话剧之神的纠葛--论郭沫若史剧与戏曲的关系

    余永春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沫若与民族戏曲有着深厚渊源。他的历史剧创作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自觉借鉴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然而,戏曲艺术中的某些“遗形物”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话剧的现代精神。

    历史剧戏曲民族性

    政治与成人的视角替换--关于文革时期儿童文学的思考--以电影文学剧本《金色的阿夏河》为例

    蔡杨淇
    69-7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在文革时期政治化、革命化和成人化的干预下,政治成为儿童文学的“监护人”。作品中的少年儿童形象,无论是行为举止、对话或者心理独白,都采用了政治化、成人化的视角,忽略了儿童文学审美的本质特性。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以红卫兵的形象标准刻画少年儿童人物形象,以政治化的理想充当文本的主题,儿童视角的拔高和儿童游戏场景的消失,是文革时期儿童文学作品写作政治与成人视角的替换的结果。

    文革儿童文学成人视角游戏场景

    种族身份危机和女性生存悲剧--从视角转换的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

    何朝辉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性的污秽》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对当代美国社会进行深度描写的一部杰作。它具体而细微地再现了黑人种族他者面对强势的白人权力话语时产生的身份危机和伪装身份的命运悲剧,细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他者面对白人男性话语时所产生的身份异化现象和无声反抗的生存悲剧,灵活运用的多重叙述视角及其之间的巧妙转换,深化了小说中的种族身份问题和女性生存悲剧,突显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小说中的叙事书写体现了罗斯对叙述技巧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也反映了他对当代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权力话语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批判。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视角转换种族身份危机女性生存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