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1005-1422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Journal Guangdong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潮汕"侨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路径

    许意蓝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汕侨批蕴含着"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精神内涵,是鲜活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对拓宽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充分挖掘潮汕侨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将"侨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将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以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

    潮汕侨批侨批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12345"立体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香玲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新使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摇篮,更是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院校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12345"立体化培养体系.该体系旨在通过"坚定1个核心、紧抓2条主线、贯通3个课堂、攻坚4个突破点和培养5种能力",打造一支靠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新时代民族复兴接班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模式初探

    管小青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将精准思维引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人才支撑、生源变化、学生成长的精准教学实施依据.坚持立德树人,探索"需求引领、知行合一、协同育人"精准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剖析精准协同教学的运行机制、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实践教学和评价方式六方面的实践理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职业劳动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协同教学模式

    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李葡阳袁楚杰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党支部是培养和教育党员的主要阵地,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落地的平台,引领大学生党性修养、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场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以来,已经取得巨大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加紧建立长效机制,维护前期成果,促成学习转化,推进民办高校党支部初心使命作用的充分发挥.

    学生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

    党史微视频育人效能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

    雷洪鸣谢亮
    100-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史微视频是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兼具"短平快"、参与度高等优势和碎片化、泛娱乐化等局限性.当前党史微视频未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应有的育人效能,其主要原因在于党史微视频的开发之难与应用之困.解决这两个制约党史微视频育人因素的关键在于"节流开发",即一是要从开发之源入手,贯彻"政理""学理""事理"三理衔接,主动创作优质党史微视频,优化"供给侧";二是要从载体系统入手,整合新媒体、活动、文本三大载体,构建载体整合体系,延长"产业链".

    党史微视频育人效能制约因素提升路径

    政治仪式融入青年英雄观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谢金芳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仪式通过一系列程序化的展演活动,强化青年对英雄事迹的记忆刻写;营造感染性仪式场域,激发青年对英雄人物的情感认同;利用政治仪式的元素与象征符号将抽象的英雄文化、英雄情怀具象化,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提升英雄观教育实效.从政治仪式的理论立基审视,应将政治仪式融入青年英雄观教育,增强政治仪式的有效供给、高效组合政治仪式的象征符号要素、注重仪式后教育效果的强化与跟进,以促进青年对英雄文化的认同与英雄精神的践行.

    政治仪式青年英雄观教育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莫然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大力推进.法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成为课程思政建设"试验田"的先天优势,但当前我国各地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并不理想,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未能发挥指导作用、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度偏低、教学方法创新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学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予以推动:响应"大思政"育人格局确立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教学目标;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育人元素,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情感共鸣,最终实现充分发挥法学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目标.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民事不可缓":孟子民生思想的价值意蕴

    李静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十分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针对围绕如何治理国家一事,孟子提出了"民事不可缓"这一重要思想主张,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孟子的民生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深刻.其中,施行仁政以保民的治理之道是孟子民生思想的顶层设计,制民恒产取民有制以惠民是孟子民生思想的实践路径,兴办学校教民明人伦以育民是孟子民生思想的内在价值.孟子民生思想蕴含着深刻内容,其丰富的哲理对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孟子民生思想价值意蕴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