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气象
广东气象

庄旭东

双月刊

1007-6190

gdqxbjb@grmc.gov.cn

020-87672469

510080

广州市福今路6号

广东气象/Journal Guangdong Meteor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胸怀大局 担当善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气象实践新局面——2024年全省气象工作会议报告

    庄旭东
    1-4页

    新气候态下广东省高温特征及影响

    王娟怀胡娅敏李芷卉段海来...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51-2021年广东省86个国家站的逐日高温资料,采用常规时序、空间统计等方法对新气候态下广东省高温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年高温日数1951-2021年呈显著增加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明显;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6-9月,集中在7-8月,其中也包括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广东省年平均高温日数呈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并存在3个高值中心;极端最高气温从西北向沿海递减.高温天气对生产生活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气象敏感性疾病高发,火灾风险加大,农作物产量、质量降低,能源供应压力和用电负荷增加,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等.

    气候学高温气候态广东省

    一次由海风锋激发的下击暴流天气过程分析

    王世强黄菲詹棠张金清...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珠海市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和横琴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资料,对珠海市一次由海风锋激发的下击暴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下击暴流过程发生前,大气层结呈现"上干下湿"结构,温度垂直递减率大,CAPE大,环境条件有利于雷雨大风天气发生;(2)该次伴随下击暴流的强对流系统主要由珠海东部沿岸形成的海风锋触发,并伴有中气旋出现;(3)下击暴流发生前,处于低层反射率大值期,X波段相控雷达可以清晰观测到强反射率因子下降、中层径向速度辐合、近地面气流辐散等现象.

    天气学下击暴流海风锋中气旋相控阵雷达

    东江流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李思萍曾钦文陈银兰钟东良...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东江流域12个国家气象站1967-2021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线性趋势、突变检验、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流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年面雨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其旱年和涝年分别集中在多个年代际的初期和中期;丰、枯水期存在2~5和5~7年显著周期振荡.前汛期年平均面雨量较后汛期偏多,雨日较后汛期偏少.5-6、10-11月面雨量变化趋势差异大,出现旱涝急转的可能性较大.流域面雨量于1991年开始突变为阶段性不显著增加或减少的交替变化趋势,中雨、大雨量级面雨量分别在2002、1983年发生显著突变,暴雨量级面雨量无显著突变特征,但21世纪以来年暴雨面雨量异常偏多或偏少年份剧增,极端性特征突显.

    气候学面雨量气候变化突变东江流域

    2022年5月广东气温异常偏低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谢洁宏胡娅敏叶梦茜
    19-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NOAA海温和向外长波辐射以及国家气象观测站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合成分析方法,探讨2022年5月广东气温异常偏低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22年5月平均气温较常年低1.9℃,创下广东1961年以来最低值;该次异常低温是在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的,通过大气环流对欧亚大陆气候产生显著性影响;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偏大,东亚大槽与蒙古高压偏强,引导东西伯利亚及其以北地区过多的冷空气向南侵袭,同时低纬活跃的偏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广东上空交汇致雨成云,地表非绝热加热与大气下沉增温效应受抑制,进而导致了 2022年5月的气温异常偏低.

    气候学异常低温环流异常拉尼娜事件(LaNiña)5月广东省

    广东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高翠翠陈浩伟邓月珍肖芳进...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8-2020年广东86个国家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了广东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大部分站点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日峰值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仅韶关、清远和沿海地区等一些站点清晨出现日峰值;降水量日变化幅度较降水强度略大,降水频率日变幅较小.各个区域降水频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型,其中粤西北和粤东南清晨降水频率更大,粤西南清晨和午后相当,粤中和粤东北午后更大;各区域降水强度的日变化表现为峰值出现在午后的单峰型;降水量的日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后.不同季节降水日峰值出现时间不同,降水双峰型的日变化特征主要是由于不同季节降水日峰值出现时间不同造成的.另外,不同区域降水的日变化表现出随季节变化提前或推后的特征.

    气候学降水日变化广东

    粤东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特征初探

    刘泳涛谢洁宏黄河莎林伟彬...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1967-2021年5-10月粤东20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逐日干旱指数(DI),基于滑动窗口计算逐日90(或10)百分位高温(或干旱)阈值,以此判别高温(或干旱)事件和定义粤东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并通过线性分析、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和EOF分解等统计方法研究粤东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粤东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呈北多、南少趋势空间分布,趋势变化大值区出现在中部普宁揭阳一带,对应EOF分解的第2和3模态即南北偶极型和南北3极型,而粤东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主要空间分布模态为全区一致偏多或偏少型(第1模态);(2)粤东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增长趋势显著,大致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991年经历了由下降到上升的明显突变.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具有10年左右的主周期振荡和3、5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3)粤东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7-8月,之后5和9月增长趋势明显高于其他月份;(4)20世纪90年代前后粤东不同持续时间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有显著差异,之前以1 d为主,之后以2d及持续性(≥3 d以上)的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为主,其中持续性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是粤东夏季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显著增长的主要贡献.

    气候学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相对阈值滑动窗口夏季粤东

    揭阳冬季低温及其极端事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

    翁静娴谢洁宏郑瑶娜陈婉玲...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81-2020年揭阳市国家站逐日最低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对阈值和功率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揭阳冬季最低气温及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PECE)与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表明:揭阳市冬季最低气温存在显著10~30d振荡(准双周振荡)与30~90 d振荡(季节内振荡).冬季最低气温的低频振荡对PECE的发生起重要调制作用,60%的PECE同时受10~30和30~90 d变率耦合影响,30%的PECE仅受10~30 d变率调制,10%的事件仅受30~90 d变率调控.中高纬低频环流波列通过调制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季节内尺度上的位置及强度变化来影响低频冷空气的南侵,进而引起揭阳市最低气温低频分量的持续下降,有利于PECE的发生.

    气候学最低气温低频振荡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功率谱冬季揭阳市

    WRF模式对翁源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分析

    赵亮巨高翠翠陈浩伟汤蓬辉...
    39-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0年5月6日翁源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翁源24 h累计积雨量和前2个强降水阶段的落区和量级,但在第3阶段出现漏报;充沛的水汽含量、持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水汽辐合、深厚的湿层以及850 hPa高能舌和中尺度能量锋的存在为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和热力条件;低层西南气流明显减弱,中高层吹西北风,翁源处于水汽辐散区,热力条件转差是第3阶段模拟效果偏差的重要原因.该次过程对流云发展旺盛,伸展高度高,具有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云为主的暖区暴雨过程.

    天气学数值模拟特大暴雨WRF模式翁源

    梅州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形影响

    黄浩明陈金星姚秋芳赵立...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0-2020年梅州市113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学和空间插值方法,对梅州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形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年均频次整体无明显增多或者减少趋势,存在3年左右短周期波动,空间分布为南北大中间小.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4-9月,呈5、8月双峰分布;前汛期主要分布在平远蕉岭、后汛期分布在丰顺,分别主要由西南季风和热带天气系统影响.短时强降水高发时段为下午到傍晚,但极端雨强出现时间比高发时段推迟2 h左右;前汛期北部存在一定的夜雨特征.梅州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分布于迎风坡喇叭口地形处,低值区分布于山脉背风坡的平原低地、盆地处.

    气候学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地形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