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114X

gdshhkx@163.net

020-38801447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广东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努力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30年代初期中国致公团体内的派别及政治趋向

    石瑶
    12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3年,党魁陈炯明病逝,致公党实际领导人缺位,组织内部的主要势力为谋求出路,呈现出不同的政治趋向.美洲洪门致公堂欲推举淞沪抗战与"福建事变"中的蔡廷锴作总理,借蔡之声势推进"抗日反蒋";香港中国致公党内存在拥护蒋介石、成为受蒋介石秘密领导的别动队的倾向.致公团体内部政治趋向之分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民党内派系纷争的政治生态之影响,不同派别或借"拥蒋"寻求出路,或借势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呈现出组织内部的巨大分歧.但差异间亦存在共性,即寄望于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致公党等中间党派组织孱弱的基本面相.

    美洲洪门致公堂中国致公党马育航陈其尤华侨华人

    "雌风吹动革命潮":晚清女报与革命诗潮

    胡全章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女报为主阵地,涌现了一个数以百计的"英雌"诗人群,陈撷芬、杜清持、吕碧城、吕逸初、张昭汉、秋瑾、徐自华、燕斌和唐群英等是其中的佼佼者.众多男性革命文士与群星闪烁的"英雌"诗人一道,高张"女界革命军"之帜,描绘"女国民"榜样和"女中华"愿景,奏响了"女权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旋律.晚清革命女报诗歌,以迥异于中国传统女性诗歌的思想面貌、精神气度、激越音调与卓荦风姿,在新诗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力策应了蓬勃发展的革命诗潮.

    晚清革命女报革命诗潮《女子世界》《中国女报》

    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及其诗学意义

    张振谦
    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岭南和上海是其最活跃的创作地域.就跨文化视角而言,外来语入诗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诞生,而且拓展了诗歌题材,具有建构异国形象的功能;同时促进了中国诗歌从旧到新的变化,对新诗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外来语入诗诗界革命竹枝词诗学意义

    新时代要重视新诗功能文体学研究

    王珂
    15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启蒙功能、抒情功能和审美功能是百年新诗的三大主要功能,启蒙功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新诗创作界"个人化写作"流行,出现了"主题轻化"现象,新诗研究界的研究重心也发生巨大转向,形式文体学的诗体研究远远多于话语文体学的功能研究.政治意义上的"新时代"要求新诗研究者重视"现代性"中的"当今性",负有更多的时代使命.新诗的现代性建设要求将启蒙现代性建设和审美现代性建设有机融合,适当强调诗的启蒙功能甚至宣传功能,建立以启蒙功能为主导,抒情功能和审美功能为辅助的诗的功能格局.要把新诗视为一种现代性文体,充分利用"现代性的动力"中的传统,通过现代性建设来完成功能建设,通过启蒙功能建设来推动抒情功能和审美功能建设.有必要在称谓上用"新时代文学"取代"新时期文学",用"现代汉诗"取代"新诗"或"现代诗".不能用"当代性"取代"现代性","现代性"比"当代性"更利于连接"传统"与"世界".

    新诗新时代现代汉诗现代性建设启蒙功能

    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国家权力展演:《新湖南报》与"向占梅讨论"

    郦菁吴奕佳
    166-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建构的政治-文化面向并未在新中国政治史中充分讨论,特别是作为"全国性政治共同体"的工农联盟如何在话语层面建构和巩固.本文以1953-54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启动后统购统销政策推进的历史时刻为楔子,来拆解《新湖南报》如何通过"向占梅"讨论,运用特定策略,并在和公众的持续互动中生产了三个阶段的主要话语.这一讨论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农民的理念,使得他们接纳了工农联盟的基本愿景,并卖粮给国家,因而代表了国家的展演性权力.这一话语过程也部分关照了农民的利益,且没有使用过多强制力,在建国初期行政力和资源尚不完善的情境下是一重大发展,也是20世纪全球政治建立工农联盟浪潮的一块重要拼图.

    工农联盟全国性政治共同体政治-文化权力解读性机构展演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能提升政治参与吗?——基于政策反馈理论的实证研究

    张雨朱亚鹏
    17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已进入社会政策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代,然而学界对社会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和后果关注较少.本研究运用政策反馈理论,以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为例,利用微观调查数据CSS2017分析了中国社会政策对大众政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升了高制度化和低制度化政治参与,最终显著促进了公众的整体政治参与;(2)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对高、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通过解释效应实现,资源效应不显著.即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未对参保者的政治参与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能够通过增强居民的社会地位认知和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等方式塑造参保者的认知和态度,进而促使高、低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增加.(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无明显影响,资源效应和解释效应均不显著.本文的结果证实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撑了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法性;同时也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所提供的资源及其产生的政治影响仍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养老保险政治参与政策反馈理论资源效应解释效应

    共情与默会:一项常人方法实验

    王赟
    19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韦伯界定的情感型行动中潜在地存在认识悖论:一方面,情感行动被视为理性的冗余;另一方面,情感并非不可理解.对此,借助于围绕歌曲《阿妹》所进行的一项常人方法实验,本文指出,共情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解策略.如同迈克尔·波兰尼所认为的那样,共情是默会知识的作用结果,后者以社会性基础的形象使得可理解性最终成为可能.

    可理解性共情默会常人方法

    自我的封闭与敞开——休谟论同情

    王楠
    210-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休谟在其《人性论》和《道德原则研究》中,对现代人的自我与社会之关系有极其精妙深入的讨论,也内在蕴含着18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的历史情境.本文尝试聚焦于休谟的同情概念来展开讨论,揭示现代社会充满想象的自爱之人,如何只有通过"虚心"地敞开自我,去体会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同悲同喜、同苦同乐,并由此产生基于普遍人道的道德感,才能超越自爱虚幻的自得自满,构建起更大的共同体和社会秩序,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休谟对同情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是理解构成现代社会基础的人心与道德秩序的重要资源.

    自我同情道德感人道

    论仲裁协议对代位权行使的影响——兼评《合同编通则解释》第36条

    王利明
    22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代位权的行使涉及债权人、债务人和债务人的相对人三方主体,因此在两方主体间存在仲裁协议时,该协议是否应当约束第三方,在实践中经常发生争议,为统一裁判规则,《合同编通则解释》第36条就仲裁协议对代位权的影响作出了规定,该条并没有承认代位仲裁协议当然对债权人产生拘束力,从而维护了仲裁中合同相对性规则的适用,该条也明确了即使存在仲裁协议,债权人也可以通过诉讼程序行使代位权,但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时要受仲裁协议的影响.依据这些规定,债务人的相对人在一审辩论终结前已申请仲裁的,应中止代位权诉讼.这些规定有效衔接了代位权与仲裁协议的关系,体现了对当事人私法自治的尊重,而且也解决了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

    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仲裁协议代位权合同相对性规则私法自治

    关于债权让与的争论及其评论

    崔建远
    230-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债权让与是债权变动,是事实行为.原则上不应承认将来的债权作为让与合同的标的物.受让人明知或有重大过失地不知有禁止债权让与的约定时,债务人有拒绝向受让人为清偿的权利;但对于金钱债权,即使受让人知晓之,债务人也无权拒绝受让人的清偿请求.应对倒签债权让与合同的签署日期、把后顺序的受让人当作第一受让人通知给债务人之类的案型,一方面,坚持受让人取得从权利不因该从权利未办理转移登记手续或未转移占有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应设但书——未经公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在债权连环让与的情况下,可例外地、宽松地对待合同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允许受让人二越过受让人一径直请求让与人(债权人)承担债权的瑕疵担保责任,突破合同的相对性.

    债权让与债权让与合同债权让与通知从权利债权瑕疵合同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