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故宫博物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李文儒

双月刊

0452-7402

010-85117377 85117941

100009

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

故宫博物院院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物考古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故宫藏品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成果,报道考古新发现及学术动态。介绍历代画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各种古玩、玉器、雕刻、瓷器作品及古建筑等。辟有书画研究、明清历史、古代工艺、古文字研究、古代建筑、古代陶瓷、古籍版本、帖文献、佛教造像、文物保护等栏目。读者对象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史研究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广在文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南亚鹿野苑式佛像调查与分析

    李静杰
    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4、5世纪左右,东南亚形成了印度教和佛教并行发展的宗教文化格局.6、7世纪前后,鹿野苑式佛教造像流行一时并呈现出浓厚的地域风貌,以石刻、青铜和木雕佛像为主体,主要分布在湄公河下游三角洲与泰国湾沿岸地方,少许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等地.发达的海路交通在促成东南亚佛教造像区域风格形成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印佛教艺术的交流.

    东南亚鹿野苑式佛像扶南国

    陕西宜君彭村北魏石窟调查记

    常青
    2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省宜君县的彭村石窟共有三窟.第3窟开凿于5世纪中期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主要接受来自首都平城的影响.窟内造像偏瘦,也有可能完成于6世纪初.第1、2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6世纪初期,主要接受来自首都洛阳的影响,有汉式佛与菩萨造型.三窟造像都有十分浓厚的陕西地方风格,是当地艺术家的再创作.造像题材有三佛、弥勒、思维菩萨等,都是当时佛教界流行的坐禅观想修行需要的造像题材.

    北魏宜君彭村石窟佛教艺术

    山西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白曙璋...
    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州市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北端,从地理上看,它是晋南的最北端,与晋中灵石县接壤,是连接晋中、晋南的关键区域.霍州市境内有多处石窟寺、摩崖造像,本次清理的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是其中一处规模最大的以唐代为主的摩崖造像,且是临汾地区乃至晋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群.该摩崖造像的发掘,对研究晋南唐代佛教造像以及密宗信仰来源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霍州千佛崖唐代题记线刻图案十一面观音

    四川安岳南薰偏菩萨北宋摩崖造像调查与分析

    王德路傅盛
    5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岳南薰偏菩萨摩崖造像共有四龛,其中2号龛开凿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雕刻千手观音与僧伽变相,反映观音以千手护持众生、以化身救苦济难的信仰观念,这种造像组合形式前所未见,也是所知唯一北宋僧伽变相实例.3号龛开凿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系施主曹氏为完成亡祖亡父心愿而造,雕刻有上下五代家族供养人像,是宋人重视孝道与家族观念的产物,此龛像是川东文氏石匠早期造像遗存.

    安岳南薰偏菩萨摩崖造像僧伽变相千手观音文氏石匠

    北朝墓葬中的"直閤"与"仪刀"

    蒋子谦
    7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了 5世纪末至6世纪晚期北朝墓葬中的两类形象——直閤与仪刀.它们以地面石刻、墓葬壁画、墓门及葬具装饰、陶俑等多种表现形式出现.二者的创作源于北朝的禁卫制度:直閤的原型是禁军的诸将军主帅,仪刀的原型则是主帅所领之武士.从现存的资料看,直閤与仪刀至少是北魏洛阳时代以及北齐的葬制内容之一.直閤一般成对出现,位置突出,且体形高大.仪刀相对较小,其数量依据墓主等级构成"四-六-八-十-十二"的等差数列.它们见于帝陵级别的墓葬中,并且作为礼遇的内容被赏赐给特殊的人群.大约自北魏末开始,位于南北朝交锋冲要的青州、徐州地区开始出现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直閤,与作为东魏北齐政治、军事中心的邺城、太原地区形成显著差别.北周则发展出了别具一格的武装化的直閤与仪刀.

    北朝墓葬壁画陶俑直閤仪刀

    从灯具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的"工"与"巧"——以汉魏南北朝时期灯具为中心

    周杨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灯具为例,讨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的"工""巧"观念.作者通过梳理文献中的"工""巧"概念,揭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三个传统,即工匠传统、知识传统与观念传统.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功能与使用、意象与感官、工巧与雅俗三个方面,梳理了"工""巧"观念在中国古代灯具设计上的具体体现.

    物质文化古代灯具器物工巧雅俗

    赴日清人书法与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书法的接受

    松浦章许浩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户时代日本推崇儒学,涌现出一批喜好汉文化的文人.在书法领域,相对于"和样"书法,日本人对具有中国书法特征的"唐样"书风更加青睐.由于江户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每年定期赴日的仅有前往长崎贸易的清代商船船主、乘员等,其中不乏精通书法者.部分日本文人为了得到善书者墨迹,专门造访长崎,请教书法知识.这些书法最能展示当时中国书法的真实面貌,称得上是学习"唐样"书风的首选.

    江户时代"唐样"书风唐船船主接受中日书法交流

    文物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共享——"第六届太和论坛"会议综述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邹非池曲亮
    124-135页

    探本溯源 回归常识——罗世平教授访谈

    罗世平王中旭
    136-144页

    Abstracts

    145-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