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故宫博物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李文儒

双月刊

0452-7402

010-85117377 85117941

100009

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

故宫博物院院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物考古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故宫藏品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成果,报道考古新发现及学术动态。介绍历代画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各种古玩、玉器、雕刻、瓷器作品及古建筑等。辟有书画研究、明清历史、古代工艺、古文字研究、古代建筑、古代陶瓷、古籍版本、帖文献、佛教造像、文物保护等栏目。读者对象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史研究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广在文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似是而非的"归平":从善化寺三圣殿1934年斗栱测图谈起

    赵寿堂刘畅
    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省大同市善化寺三圣殿是重要的金代早期木构遗存,也是研究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匠作谱系的重要实例,其单杪双下昂六铺作斗栱尤为稀珍.作者重读1934年测图,注重观察、测量实物,在分析大木尺度的路径中,下昂造斗栱似是而非的归平设计得以浮现.本次成果为后续进一步展开匠作示踪研究积累了重要数据.

    善化寺三圣殿尺度设计斗栱制度下昂造匠作示踪

    公元11至17世纪北京地区多层砖石塔建筑形制分期研究

    杨怡菲徐怡涛
    2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建筑考古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对北京地区辽代至明代多层砖石塔进行了建筑形制分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地区砖石塔建造过程中的"模仿"、重修问题以及年代存疑的个案进行深入探讨.

    砖石塔仿木构北京建筑考古

    四川明初官式建筑的技术来源——以安岳道林寺大殿昂的形制为切入点

    李林东
    3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明代木结构建筑有两个主要技术来源,即元代以来的地方传统和明初进入四川的官式做法.但在四川现存的明代官式建筑中,有一些显著特征既不同于北京的官式做法,也不见于当地的元代建筑.比如昂的形制,采用昂面起脊和五边形昂嘴,不同于华北地区的琴面昂和弧形昂嘴,这表明四川明代官式建筑继承的是明初南方的做法.这些建筑特征反映了明代四川与江南的政治、文化联系,特别是明初定都南京与营建蜀王府的影响.安岳道林寺大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案例,它不仅是四川现存最早的明代官式建筑,而且建于永乐迁都北京以前,很可能反映了明初南京官式建筑的特征.

    南京官式建筑五边形昂嘴溜金斗栱无际禅师

    故宫木结构建筑用材树种概述——兼论故宫古建筑由明至清的用材变化

    张琼陈勇平赵鹏
    5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近年在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合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大量木构件用材树种鉴定数据为基础,对故宫木结构建筑用材树种加以概述,并介绍了楠木、硬木松、落叶松等几种主要用材在明清宫殿建筑中的使用情况.此外,还以紫禁城中一些建造年代相对明确的个体为标本,分析了建筑的用材模式,尝试归纳故宫古建筑由明至清的用材变化规律,从而将用材特点作为建筑年代认知的一个补充视角,以期更好地解读故宫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重要价值.

    故宫古建筑树种鉴定用材变化

    汉代射礼用器"中"考

    张帅张闻捷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量汉代器座中,有部分双孔器座,其造型、组合与单孔器座有别.作者通过对出土情境、文献与图像资料的梳理,指出这类双孔器座应为汉代射礼用器中的"中",即射礼中承装算筹的一种器物.同时,目前出土所见汉代的"中"与礼书记载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材质、孔的数量乃至造型方面.相比之下,先秦时期的"中"还缺乏实物资料,值得进一步探索.

    双孔器座射礼投壶礼

    五代至北宋时期耀州窑青瓷分期再研究——以与越窑青瓷发展对比为中心

    郑建明
    8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耀州窑的整个发展历程,其在五代时期质量有巨大提升,而这一突变式发展,受益于当时青瓷之冠——越窑青瓷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耀州窑青瓷从器形、装饰、题材、装烧、窑具等一系列方面均受到越窑的深度影响,其最具特色的雕、刻花装饰,明显具有越窑的影子.从越窑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在五代时期以素面为主,流行花口与瓜棱腹,出现浅浮雕装饰;北宋早期流行细线划花工艺,浅浮雕比例增加,近中期开始出现粗刻花;北宋中期流行粗刻花,轮廓内填以篦划纹;北宋晚期则主要是仅有轮廓的粗刻花.而耀州窑青瓷的装饰发展历程几乎与越窑相一致,仅略滞后.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耀州雕刻花以及粗刻花技法不可能在五代及北宋早期前段流行.

    耀州窑越窑分期研究

    中原北方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的营建类型及技法特征刍议

    俞莉娜
    10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关注中原北方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中的砖作营造系统,从砖雕装饰、砖雕仿木构两方面的加工建造特征出发,将宋金仿木构砖室墓分为以条砖为主、部分模件化和高度模件化三种营建方式,并以桌椅和对坐装饰为例,复原讨论了不同营建方式下砖室墓的建造工序.作者认为,砖室墓营建方式的差异与其技术传播方式和工匠组织有关.在以条砖为主的营建方式下,砖作技术依赖口诀传播,或体现了北宋小农生产下的兼业活动的历史背景;而在高度模件化的营建方式下,砖作技术转而以摹本的形式传播,是北宋晚期及金代工匠组织形式变化的历史见证.

    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营造技术工匠组织

    再论宋代中原北方地区墓葬孝行题材的流行

    张保卿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孝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权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理念之一.孝行图是宋代中原北方地区墓葬中的经典题材,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11世纪80年代,该题材呈现出突然增加的态势,晋东南地区是其出现较早、数量较多的区域,政治推动社会对孝道的关注及区域文化因素是其在该地区流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北宋英宗时的"濮议"、神宗时的"李定匿丧"与"朱寿昌寻母"等事件将孝文化的传播推向高潮,其背后则是复杂的政治与礼制之争.另一方面,晋东南地区自宋代以来便尤为推重教化,为地方孝文化的发展提供导向.此区域宋代墓葬形制与河北、河南地区的传统模式亦不尽相同,其在壁面装饰上的创新性也推动了墓葬孝行题材的出现和流行.

    宋代孝行题材墓葬晋东南

    辽上京皇城南部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设计

    汪盈
    13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辽上京皇城西南部一号建筑及其院落基址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本文通过城址的总体发掘规划、单体建筑基址的发掘思路、探方和解剖沟的发掘设计等几个方面的操作步骤、实践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对辽上京城市考古中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与归纳.

    辽上京城市考古建筑考古发掘方法

    明清景德镇瓷业发展与窑柴的应对

    郭建晖林俊杰
    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的迅猛发展,对窑柴的供应和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窑柴用量大幅增加,使用结构需要调整,相应其供应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因此窑柴问题与瓷业社会的冲突逐渐显露.与之相适应,窑柴管理机制、供需体系、规格标准、成本控制手段逐渐孕育和完善,缓和了大部分由其引起的社会矛盾,保证了明清景德镇瓷业生产的长期稳定.

    窑柴景德镇瓷业社会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