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庄音豪

双月刊

2096-6008

021-51019966

200437

上海中山北二路1800号806室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Labour Union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门办刊;鼓励理论创新;以质量为本。办成以经济、金融学科为主,兼顾管理、法律等其它学科,体现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应用性、理论性刊物,成为经济金融类刊物和高校学报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公司法》与职工权益维护

    4,19页

    新《公司法》中职工权益保护的实现路径

    李凌云
    4-8页

    新《公司法》下职工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陆胤吴家利
    8-12页

    新《公司法》背景下工会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建议

    曹宏亮
    12-15页

    新《公司法》背景下工会工作的制度衔接

    胡丽娜
    16-19页

    中国工会研究:结构—制度分析与行动—机制分析相结合的理论视角

    吴建平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工会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工会理论模式对其进行评判,而必须回到中国工会经验本身进行理论分析或概括.考虑到中国工会体制的独特性,在对中国工会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时,必须结合结构-制度分析与行动—机制分析.否则,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理解工会具体行动背后的深层原因;要么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无法理解工会是如何实现其行动目标的.

    中国工会研究结构—制度分析行动—机制分析

    平台用工模式下集体协商机制的反思与因应——以集体协商权为研究视角

    周姝含
    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对用工模式产生着深刻影响,依托数字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囿于资产数据化下的"自我劳动"趋势、个人利益异质化下的集体认同感丧失等特殊性,该群体在个别劳动法视阈下的权益保障落入真空地带,集体协商制度的适用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全新进路.但赋权的缺失、权利义务主体的嬗变、代表性的弱化及制度适用的异化削弱了集体协商制度的适用效能.未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体协商的制度建构应在利益失衡矫正的视角下,实现具有人权属性的集体协商权对个别劳动关系的超越,通过集体协商权利义务主体的释明、法定程序下的代表性保障以及集体协商的分阶段推进,实现制度范式的优化.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协商权集体劳动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学校的光辉实践——从吴淞工人补习学校到吴淞平民日夜学校(1923-1926)

    李中政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3至1926年,中国共产党在吴淞地区接续创办了工人学校.探讨吴淞地区工人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可为研究中共早期工人运动提供新的视角,亦能对上海早期工人运动史和党史研究形成补充.1923年,中共在吴淞地区创办了吴淞工人补习学校,学校的运行模式鲜明地展现出早期中共与青年团在地方事务上的紧密协作.1924年4月,在国共合作时期推动平民教育的背景下,吴淞工人学校得以重新开办,更名为吴淞平民日夜学校.从吴淞工人补习学校的创立到吴淞平民日夜学校的发展,中共不仅通过工人学校有效地教育和发动了工人,唤醒了工人的觉悟,还成功组建了工会和各类工人团体,培养了大批工人运动骨干、青年团团员和共产党员,众多工人出身的党团员以坚定的信仰和英勇的斗志,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工人补习学校平民日夜学校吴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工会运动的兴衰——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探讨

    胡睿扬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的工会运动逐步陷入低谷与困境,与工人阶级渐行渐远.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组织,对内须凝聚力量,与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紧密结合,提升自己的"阶级整合"能力;同时,工会还须有力地应对来自"资方和国家的镇压".只有当工会有效地整合无产阶级同时又能抵挡来自资方和国家的镇压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其代表无产阶级争取权益的作用.然而,战后英国的工会运动在这两方面均存在问题,工会也面临着会员流失、内部分裂、代表性不足等多重困境.因此,当前英国工会运动亟须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改革措施.

    英国工会力量来源分析法马克思主义劳动政治工人阶级

    关于数字零工劳动关系的国内研究态势、议题及趋向

    闫慧慧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数字零工和谐劳动关系是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关键问题.纵观国内关于数字零工劳动关系的研究态势,呈现出的渐进性研究特点,反映了该问题发展背后深刻的现实之问和时代之变.透过样本文献的理论争辩,学界对该问题的探讨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关键性议题:一是数字零工概念内涵的讨论,二是数字零工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的剖析与批判,三是数字零工劳动关系认定的多角度探讨.根据文献计量分析和关键议题梳理的结果,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和考证:一是在概念界定层面厘清数字零工概念边界并准确分类,减少混用;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同时借鉴多学科研究成果;三是在问题导向层面回应劳动关系认定问题,实现平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数字零工劳动权益保障不断完善的良性互动;四是在价值实现层面明确构建和谐数字零工劳动关系以新时代共同富裕为目标.

    数字零工和谐劳动关系劳动权益保障新就业形态新时代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