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境价值观对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基于环境态度的中介作用

    贾亚娟范子珺张新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文中基于902份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双栏模型检验环境价值观(利己价值观、利他价值观与利生态价值观)对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的影响,进一步运用逐步回归探究环境态度在3种环境价值观与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选择意愿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3种环境价值观对居民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均存在显著正效应,且利他价值观在参与意愿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利生态价值观在支付意愿中有最大影响;环境态度不仅对居民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发挥显著促进作用,而且在3种环境价值观与居民支付意愿、参与意愿之间均发挥中介效应;年龄负向抑制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支付意愿,收入显著抑制居民绿色低碳生活参与意愿.因此,培养居民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环境态度,可以有效促进居民绿色低碳生活的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

    绿色低碳选择意愿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中介效应

    基于LEAP-LANDIS情景模拟的城市碳代谢格局优化研究

    卢宗亮吴奕龙黄坛俊刘洁莹...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城市碳增汇减排的精准调控,以东莞市为研究区,构建宏观层面碳排放预测、中微观层面增强城市碳增汇能力的碳代谢格局优化框架,将LEAP模型情景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并叠加LANDIS模型预测的城市固碳潜力区,识别城市未来碳代谢的薄弱区,进而提出城市碳代谢格局的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东莞市未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目标背离,减排情景比高限情景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工业需求侧节能减排.2)东莞市固碳潜力相对有限,在减排情景下仅有9个增汇节点,碳减排增汇需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骨架、设置碳排扩张带、修复生态基底等措施为保障.3)利用LEAP-LANDIS实现未来碳代谢格局优化的关键是将LEAP模型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上.

    LEAPLANDIS碳代谢格局情景模拟东莞市

    技术认知与推广对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姚佳妤刘蕾范晓鑫贾文茜...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来源之一,已经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在大国小农的背景下,提高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纳是减少农业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基于江汉平原104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文中运用熵值法和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技术认知和推广对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率达到77.9%,平均采纳程度为3.141/11,处于采纳率较高但采纳程度偏低的状态.2)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认知的平均程度为2.676/5,政府对低碳农业技术推广的平均程度为2.349/5,认知程度达到一般水平而推广程度相对较低.3)技术认知对农户的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均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技术推广对农户的采纳决策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而对采纳程度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文中从拓宽低碳农业技术宣传渠道、加强低碳农业技术培训与技术示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低碳农业技术技术认知与推广农户技术采纳行为

    "双碳"目标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于尚坤刘照胜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科学测度评价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并厘清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文中利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GWR模型等方法刻画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指数稳步上升,16地市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其演变态势可以分为波动演进、稳步提升、平稳推进三个阶段;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中部高于西部与南部、济南与青岛一直为高值中心的空间格局;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东北-西南向分异特征.

    新旧动能转换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山东省

    生态教育对大学生农业环境保护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1114份农林类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

    廖鹏罗磊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大学生的环保行为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高校生态教育影响学生农业环保意愿的作用机制的关注较少,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的调节作用缺乏实证检验.文中基于1114名农林类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等对其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验证,利用泊松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1)生态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愿,经济价值认知、健康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认知是生态教育的重要中介传导途径,其中经济价值认知的中介效应更强.2)公共卫生风险感知正向调节了健康和社会价值感知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3)在经历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学生健康意识、加入生态环境协会与其环境保护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提出强化高校生态教育、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的经济、健康、社会价值认知和公共卫生风险感知提升等对策建议.

    生态教育价值认知农业环境保护意愿公共卫生风险感知中介效应

    政府激励、感知价值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与行为影响的研究

    张美琪刘帅郭庆海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目标.文中基于东北黑土区887份农户数据,运用Bi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激励、感知价值及交互作用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维度政府激励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项目型政策显著促进了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向保护行为转化,补贴型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户的保护意愿;感知经济价值促进了农户黑土地保护的意愿与保护行为,感知环境与社会价值显著提升了农户的黑土地保护意愿,但并未能转化成保护行为;政府激励与感知价值存在着交互作用,既体现在其内部也体现在二者之间;政府激励、感知价值对黑土地保护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存在规模异质性.

    政府激励感知价值保护意愿保护行为黑土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抑制了耕地撂荒吗?——基于全国10省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

    张禹书张应良龚燕玲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全国10省1025份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引入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果具有稳健性.2)农户耕地转入与机械化投入水平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影响耕地撂荒行为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耕地撂荒的抑制作用,主要在兼业农户、较大经营规模农户、较低非农转移程度农户以及平原、丘陵地带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应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鼓励多方协作完善农田配套服务,提高耕地利用率,缓解耕地资源浪费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行为耕地转入机械化水平

    太行山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基于产业生态化实现过程的分析

    李慧涛韩劲陆刚曹夏晗...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精准测度产业生态化水平是太行山区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基础需要.以PSR为基础框架,构建产业生态化实现过程PSRE模型,结合太行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要矛盾,建立太行山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太行山区全域各县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过程耦合协调与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全域产业生态化水平低,产业活动形成的生态压力较大,自然生态状态较差,产业响应不足,生态效率较低,生态压力及自然生态状态、产业响应、生态效率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程度较高,但不相协调.2)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得分河南>山西>河北、市辖区(县级市)>县城,产业响应差异是各地区综合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3)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一致,河南>河北>山西、市辖区(县级市)>县城.各地区间政府资源环境规制差异、市场机制的信息传递效率差异,以及产业响应能力差异是空间耦合度差异、协调发展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强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助力企业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支持园区生态化改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资源环境规制与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的建议.

    产业生态化生态压力生态效率产业响应太行山区

    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朱春芳许乃政龚建师檀梦皎...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淮河流域是我国高碘地下水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高碘已成为继高砷、高氟后淮河流域又一饮水安全问题.文中应用指示克里格法对在淮河流域采集的地下水样品4997组开展健康风险评估,研究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给出碘含量超过阈值的概率风险图.结果显示:碘是影响流域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原生劣质指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性,高碘地下水在淮河流域呈3个明显的风险区域分带,浅层(≤50m)地下水高碘风险区(F>0.9)面积22780.60km2,面积占比12.18%;深层(>50m)地下水高碘风险区(F>0.9)面积13686.88 km2,面积占比7.32%.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系原生成因,影响与控制地下水中碘形态的重要因素是氧化还原环境、天然有机质含量,此外人类活动农业灌溉也促进了碘的迁移.应用指示克里格法从健康风险评估角度划分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风险区,对有效预防与控制地下水高碘问题,实行加碘盐分区供给以防碘摄入过量,保障安全饮水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淮河流域高碘地下水指示克里格法环境健康风险

    十大孔兑沟道工程泥沙阻截量研究

    刘殿君朱锐鹏吴海霞高志强...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历史资料整理与实地详查,以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为研究对象,统计了该地区自1986年以来现存沟道工程的数量和分布特征;采用实测法,通过确定影响沟道工程阻截泥沙量的主要参数,计算了研究区淤地坝、引洪淤地、水库和谷坊的泥沙阻截量.研究结果表明:十大孔兑沟道工程共阻截泥沙5995.15万t.其中淤地坝3205.61万t,引洪淤地1460.15万t,水库1182.76万t,谷坊146.61万t;通过分析不同时段沟道工程的泥沙阻截特征表明,1986-1999年、2000-2009年和2010-2018年三个时段沟道工程的泥沙阻截量分别为2809.26万t、1597.93万t和1587.97万t.十大孔兑地区沟道工程具有显著的泥沙阻截作用,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估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区域减沙效益提供数据支撑,对黄河内蒙古段"拦沙换水"、防洪、防凌调控决策制定以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布局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阻沙量孔兑沟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