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今农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今农业
古今农业

隋斌

季刊

1672-2787

bjb@zgnybwg.com.cn

010-65096052

100125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古今农业/Journal 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农耕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李建军李硕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耕文化泛指与农耕生产相关的综合性的知识形态和文化表征,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显著的地域性、意义和价值的多层面性以及低成本的可叠加性等特征而具有强大的使能性,是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杠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等严峻挑战,亟需发挥农耕文化的赋能作用.农耕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策略可以概括为三大步骤,即"普查""链接"和"激活".通过对农耕文化的"普查"并将其与现代生活和乡村产业发展相"链接",有助于"激活"农耕文化和农业农村资源的巨大潜能,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进而赋能乡村农工文旅产业融合创新,整体推动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

    农耕文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赋能链接激活

    中国古代糯稻的功用

    王宇丰
    15-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糯稻在今天是小宗作物,在古代却有着重要而广泛的用途.在自然属性层面,熟糯米的优异理化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酿料、食物、粘合剂及药物,糯禾则因抗逆性强而成为一种先锋作物;在社会属性层面,糯米的神圣文化内涵又使其成为必需的祭品、礼品和标志物.梳理古代糯稻的功用对理解古代糯稻的栽培和加工颇有裨益.

    糯稻功用理化性质文化意义

    《吕氏春秋》之动物学知识管窥

    王思昊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氏春秋》欲"备天地古今万物之事",涵盖了大量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内容.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动物学等在内的诸多生物学知识,且蕴含着"万物一体""尊重生命"等朴素的生态观.故《吕氏春秋》中记载有先秦以来关于动物学的知识,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对《吕氏春秋》之动物学知识做一系统地整理、分析与归纳,并试图以此管窥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中国动物学知识的积累水平与时人保护动物资源的生态理念.

    先秦以来《吕氏春秋》生态观动物学知识

    清代北方地区粟米的生产、流通及价格

    朱琳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粟是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清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仍为许多地区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清中期粟谷年产量估计可达1亿余石;每年参与流通的数量为9600余万石.就整体价格而言,清代粟米价格接近小麦价格;从价格长期变动趋势来看,其涨幅低于麦价,这与粟米商品化程度更低有关.通过对粟米市场整合的考察可知,北方各省粟价变动的同步性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说明从余粮区向缺粮区有着频繁的米粮输出,市场效率比较高;这也反映出清代粮食市场的发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

    北方地区粟米流通量价格市场整合

    清末吐鲁番地区农业灾害与治理

    丁君涛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应对与战胜灾害的历史,民间社会与官僚体制都各自形成了一套应对的系统.两套系统中,官僚体制居中协调与调度,充分发挥空间优势,调动民间力量,以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民间社会则提供灾害的信息、应对方法与充沛民力,为政府的组织提供可能.清代是中国国家治理由核心到边缘的又一扩张时期,核心区域的灾害应对机制逐渐覆盖到边疆地区,为边疆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又持续吸纳边疆灾害应对特殊方法,丰富国家的灾害应对经验.吐鲁番地区历来自然灾害频发,当地民众在共同的灾难面前守望相助,在克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在传统社会视野下,清末的灾害应对虽然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将其置于世界视野下,则突显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与转型的艰难.

    灾害资源调配赈济

    清、民国时期广东木薯毒性认知演进

    刘安壕李胜疆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薯自清代引入广东以来,因其高产量、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的特点,在该省广泛推广种植,并在抗战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木薯含有毒素,食用前需经祛毒处理.广东对木薯毒性的认知演进历经三个阶段,民国前民众基于经验的初步认识、抗战前农学家利用近代农业科学的研究拓展,以及抗战爆发后政府主导的深入研究.尽管对木薯毒性研究日益深入,但由于科普信息在学界与民众之间传播的不对称、政府的推广策略以及民众的接受程度等因素,食用木薯中毒事件仍然频发.

    广东木薯毒性认知演进

    稿约

    71页

    民国时期江苏省农村调查资料及其价值初探

    姚鹏朱冠楠
    72-7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矛盾加深,中国农村顿时陷入崩溃境地,于是出现中国农村调查的潮流.江苏省是民国时期的京畿之地,是开展农村调查次数最多的地区之一,留下了大量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资料.对于民国时期农村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利用,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围绕这一时期的农村调查资料形成了许多论著.然而,目前仍缺乏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农村调查资料及其价值的全面和系统的深入研究.本文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农村调查资料的概况、内容、特点与价值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

    农村调查民国时期江苏省

    抗战时期湖南茶业改良研究

    姜桂芳曾嘉宇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以降,华茶在西方农业现代化浪潮下遭受巨大冲击,国际地位愈渐衰颓.为挽救华茶危机,中国开始进行茶业改良.抗战时期,湖南茶业肩负着为抗战服务与产业转型的双重任务,其改良事业涵盖健全茶业组织、改良产制技术、推进茶业统制、发展茶业教育等诸多领域.经改良后,湖南茶业迈入新阶段,并出口大量茶叶换取巨额外汇和军事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但由于国民政府低效且腐败的行政体系以及统制政策下官商农间的利益冲突,同时囿于兵燹不断,致使湖南茶业改良效果有限.

    抗战时期湖南茶业改良农业现代化

    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管理——以包工包产为视角的分析

    范连生杨伯淳
    92-10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作化时期,根据中央的指示和部署,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积极推行包工包产制度,逐步确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实行包工包产制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是一项极其复杂、艰苦的工作,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不足和问题,一些地方也过早过急地采用高级的劳动组织形式.但不可否认,包工包产制度的推行改进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管理,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巩固了合作社,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行劳动定额管理及包工包产制度是社会主义集体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它和小农经济的个体生产即"单干"有本质上的不同,不会使农村产生资本主义,使新的生产关系变质.

    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包工包产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