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建园林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建园林技术
古建园林技术

马炳坚

季刊

1000-7237

010-84130668

100011

北京安德里北街甲20号

古建园林技术/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性期刊。报道古典园林管理经验,探讨古建园林艺术。栏目有古建筑、传统技术、古典园林工程、古建修缮经验、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设计施工、古建园林艺术研究、古建历史文献介绍、古建维修保护政策研究、古建文物集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须弥圣境到五台模式——佛教理想景观的演化、特征及传播

    崔陇鹏王怡铭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须弥山是佛教宇宙观中的圣山,其所包含的须弥山圣境图式是佛教景观中常见的写仿对象.山西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构建了中国本土最早的"须弥圣境",是后世五峰、五寺、五台空间格局的原型和范式.本文尝试探索以五台山为主的五方山岳空间范式,与佛教须弥山宇宙观中所呈现的"须弥圣境"结构体系之间的渊源与演变,分析总结其所体现的地域性特征及文化意象,丰富佛教中国化景观图谱的经典原型,为完善中国传统景观模式体系中佛教"五台模式"的构建提供基础研究借鉴.

    须弥山五台山佛教景观模式

    国内水乡聚落遗产保护研究进展——基于CNKI数据库的计量分析

    石礼贤郑婕张玉坤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乡聚落遗产是水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独具生态价值和景观特色.针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乡聚落所面临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本文以1983-2021年CNKI期刊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以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为分析工具,结合文献分析法对水乡聚落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趋势、研究主题展开分析,概括了"新旧分离"期(1981-2000年),有限突破期(2001-2012年),积极探索期(2012至今)三个研究阶段,归纳了水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生态环境、遗产价值三个热点方向进行论述,揭示了水乡聚落遗产保护研究观念的演化规律.根据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展望了未来水乡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方向.

    研究进展水乡聚落遗产保护知识图谱

    "丘"与"台":中国早期陵墓封土形态之缘起探究

    赵晓峰王璐赵天择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墓葬建筑"封土"成因的三种认识:"山陵模拟说""台榭享堂说""居丘筑台说".在"居丘筑台说"的基础上,详细考释了"丘""台""坟"的平面及空间形态,提出了封土墓的产生是丘、台直接影响的结果,质疑了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认识:封土由享堂下的台榭转化而来.

    空间形态演变

    明代建筑大同阳高云林寺大雄宝殿营造特征溯源研究

    白利霞王崇恩胡川晋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建筑在风格上更多承袭宋制,但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及前朝遗风的影响,形成了许多有异于宋代建筑的新风格,地方建筑则由于经验交流、技术、艺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受前代遗风、地方传统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通过对阳高云林寺大雄宝殿的建筑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座明代建筑很多部位保留有明显的金元风格和地方传统,也不乏对这些风格、传统的科学扬弃,可以说,云林寺大雄宝殿是在明朝时代背景下将前代风格与地方传统实现科学融合的一座建筑.

    明代建筑营造特征地域传统前代遗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想溯源:1964-1982北京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史略

    宋雨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4年至1982年间我国历史城市保护思想的发展为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提出提供了背景和基础.本研究以北京为例,梳理了社会各界对于北京旧城的认识及其演进,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分析名城制度建立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渊源.1960年代中期,改变旧城的破败和落后面貌是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但由于资金不足,改建工作无法大规模开展;"文革"期间,随着旧城的大量破坏、文化领域的观念转变以及跨学科的理论发展,旧城认知发生了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在历史城市和街区的规划实践中,加强旧城保护的呼声逐渐占据上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历史文化观念的转变共同促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建立.

    历史城市保护旧城改建历史文化名城思想史北京

    基于现象学存在论的罗浮山"洞天福地"景观空间演变研究

    王鑫唐孝祥舒畅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活态传承"洞天福地"的内在本质,发掘圣地景观的核心价值.选取中国洞天福地的典范罗浮山为研究对象,基于现象学"主客一体"的存在论,通过文本史料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古人的体验活动对景观空间发展的影响,总结出(1)神圣体验和世俗体验的历时性变化互动共推罗浮山景观空间营建过程;(2)圣俗体验的冲突使神圣空间由环境利用向场所营造演变;(3)世俗体验的不断融入使世俗空间逐渐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推动洞天福地的活态发展、文化传承和申遗实践,为我国山岳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现象学文化景观洞天福地景观体验空间营建

    纸上园林《湄隐园记》景观营造与文人精神构筑研究

    韩听彤陈东田陈青扬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纸上园林相较于实体园林,不受钱财限制,更加能够映射文人对理想栖居生活的向往与精神构筑,具有逾越园林本体的价值.卢象升身为明末爱国将领的典范,所作的纸上园林《湄隐园记》描述了其征战时对理想栖居的构筑及精神世界的表达,其中景观营造与文人精神的耦合价值却长期被忽略.本论文依据晚明造园文字与图像史料,对湄隐园景观进行了历史再现,通过园景命名和植物配置寓意两方面探析了《湄隐园记》中景观营造与卢象升精神构筑的耦合,不仅能够为以卢象升为代表的晚明爱国文人精神构筑提供具体解析,也能为纸上园林的时代价值提供部分补充.

    纸上园林《湄隐园记》文人精神景观营造卢象升

    基于《清凉山志》话语分析的五台山遗产价值研究

    孙蔚王睿隆
    85-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台山是中国名山风景区的典型代表,具有自然与文化高度统一的突出特征.而山志是中国古代论述山岳文化最为系统的专门性志书,因此本文以五台山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明代释镇澄编撰的《清凉山志》为历史文本,从山僧、帝王、文人名士三大话语主体出发,使用ROST-CM6软件中的词频分析、ArcGis软件中的空间可视化功能作为辅助工具进行批判话语分析,从历史主体的维度对五台山的遗产价值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再认知.有助于挖掘中国传统山岳文化,从而构筑中国本土遗产话语,最终可为中国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清凉山志话语分析五台山遗产价值名山风景区

    云南红河彝族传统聚落营建的生态智慧探析——以城子古村为例

    姚青石漆雨农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红河彝族传统土掌房聚落是其传统自然生态观与地域生态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更是彝族生态智慧的高度凝练.故此,文章从生态智慧的视角入手,重新解构云南红河彝族的传统聚落,并以城子古村为例,构建其生态智慧研究框架,识别其营建因子及特征,探讨当地自然生态观与其营建因子的多维关系,提炼出三元生态智慧:"天人同频,安居乐业"的共生智慧、"趋吉避凶,平战结合"的安防智慧、"因地制宜,取用有度"的可持续营建智慧.以期为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传承地域生态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城子古村生态智慧聚落营建传统聚落红河彝族

    江汉平原史前景观考古研究进展

    秦凡凡刘力源万敏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石器时代至晚商是史前人类文明富有爆发力与创造力且遗址遗迹相对较多的时期,本次综述据此结合江汉平原史前景观考古热点进行整理.首先综述史前城址与聚落的考古总况、分布格局、选址、特征与变迁,并对其所反映的史前文化、择居观与社会组织等进行延伸探讨;其次从史前云梦泽的变迁、史前植物考古两方面综述江汉平原的史前环境.认为江汉平原的史前景观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研究价值,尤其史前植物考古与生态环境复原研究非常缺乏.新石器时代至晚商对人居环境史学是一片相对苍白的领域,故而对江汉平原史前景观考古的综述整理将对此具有重要补充价值.

    景观考古江汉平原史前考古城址与聚落环境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