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

钟国华

半月刊

1007-1245

imhgn@vip.sina.com

020-83824952、83823782、83823031

510080

广州市中山三路11号越秀区工商联大厦1101房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Journal International Medicine and Health Guidance News
查看更多>>1995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主办。本刊是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科研课题、基础研究、专家述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药物与临床、药学研究、临床检验、中医中药、预防医学、护理研究、医学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进展与现状

    赵鑫哲柯嘉
    3176-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当IBD患者内科治疗失败或出现肠梗阻、瘘管或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要手术干预。在过去10年中,旨在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复发率的手术技术和策略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总结并讨论了IBD患者外科治疗的进展与现状。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手术进展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争议与进展

    任佳琪刁德昌张雪阳
    3180-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是目前直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淋巴结的清扫是决定手术根治性的重要因素。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淋巴结的清扫方式是手术的关键。本文结合国内外指南、文献以及刁德昌教授团队的实践经验,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争议与进展进行论述。为临床直肠癌淋巴结清扫选择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平衡肿瘤治疗效果和患者功能保护。

    直肠恶性肿瘤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侧方淋巴结清扫进展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研究进展

    陈小江李元方
    3184-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以手术治疗为主,联合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模式逐步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围手术期治疗模式还存在不少争议。本文总结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相关研究进展,从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围手术期放疗及免疫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明晰目前研究方向。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围手术期治疗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进展

    动脉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预防及治疗

    李伟唐新刁德昌
    3189-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淋巴漏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较为少见的并发症。术后淋巴漏可导致患者免疫抑制、低蛋白血症、继发感染以及营养不良等,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动脉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具有潜在的肿瘤学优势,但其淋巴漏风险较高。本文介绍动脉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发生机制、预防、诊断及治疗。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动脉入路淋巴漏进展

    程序化理念指导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教学模式在进修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卢新泉刁德昌汪佳豪李洪明...
    3193-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程序化理念指导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教学模式在胃肠外科进修医师专业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进修学习的45名男性医师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23名[(32。1±1。7)岁]和对照组22名[(32。0±2。0)岁]。两组年龄、学历水平、培训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授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过程及要点,试验组教学方式则为程序化理念指导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培训期满对两组进修医师进行理论及实操考核。比较两组满意率。采用t检验、Z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 两组各项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实操考核中,试验组膜解剖完整性、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总体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1。3%(21/23)比72。7%(16/22),P=0。029]。结论 程序化理念指导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教学模式在胃肠外科进修医师的专业培训中是有效、可行的。

    右半结肠癌程序化理念腹腔镜进修医师培训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临床检测探讨苦参洗剂治疗混合痔的作用机制

    钟杭燕刘海琴王菁
    3197-3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苦参洗剂治疗混合痔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网络药理学数据库中筛选出药物主要活性成分和疾病靶点,并进行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上杭县中医院肛肠科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混合痔患者苦参洗剂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采用i检验。结果 苦参洗剂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豆甾醇、山奈酚。苦参洗剂与混合痔相互作用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TGF-β。主要有效成分能与核心靶点有效结合。富集分析显示,主要与晚期糖基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AGE-RAGE)、磷脂酰肌醇三激酶-蛋白激酶 B(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v-akt murine thym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PI3K-Akt)等信号通路有关。ELISA 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清 IL-6 水平低于治疗前[10。15(3。80,14。48)mg/L 比 19。30(8。68,27。00)mg/L],血清TGF-β水平高于治疗前[0。8(0。6,1。0)mg/L比0。4(0。2,0。6)mg/L](均P<0。05)。结论 苦参洗剂有效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通过AGE-RAGE、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而发挥治疗作用。这可能是苦参洗剂治疗混合痔的主要作用机制。

    混合痔苦参洗剂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机制研究进展

    刘雪华张肖林李长叶王延飞...
    3203-3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耳胆脂瘤是角化的鳞状上皮脱落后在中耳内形成的囊性结构,为非真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与化脓性中耳炎相似,主要为耳流脓、听力下降、眩晕及耳痛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压迫周围骨质,造成破坏性骨吸收,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预后。近些年,基质金属蛋白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炎症因子、巨噬细胞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胆脂瘤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炎症巨噬细胞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进展

    鼻咽癌细胞外泌体与生物钟基因的联系思考

    张丽萍任学宝马元玲李艳梅...
    3207-3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种族易感性及家族高发倾向,它往往涉及多个基因之间或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鼻咽癌来源的外泌体参与调控肿瘤免疫反应、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放化疗抗性等生理和病理活动,是鼻咽癌形成途径和发生发展的潜在载体,对调控肿瘤和宿主微环境起关键作用。除此之外,癌症的发展也与昼夜节律破坏有关,生物钟基因参与肿瘤增殖、迁移、侵袭、转移、细胞周期分布、凋亡、DNA损伤的检查与修复、细胞对抗癌药物或辐射的敏感性等。生物钟基因和鼻咽癌外泌体对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鼻咽癌外泌体所参与的细胞间通讯、核酸及蛋白等分布是否以生物钟模式进行调节目前尚未得到描述。关于鼻咽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是否通过调节昼夜节律基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鼻咽癌外泌体生物钟基因昼夜节律

    乳果糖联合用药方案在肠道准备中的研究进展

    黄荣威贾琳孙延成刘一品...
    3211-3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果糖口服溶液作为一种渗透性轻泻药,可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术前肠道准备中,可达到与单用复方聚乙二醇散相当或更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存在肠道准备不充分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传统肠道准备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然而,通过采用乳果糖联合用药方案,可以显著提升患者肠道准备质量。本文对乳果糖联合用药方案在肠道准备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与帮助。

    乳果糖联合用药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进展

    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与甲基化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及风险评分模型构建

    张杰王瑞平寇小妮樊晓丹...
    3215-3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与甲基化对肝细胞癌(HCC)预后的影响及风险评分模型构建。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4年1月至5月,由TCGA、GTEx、GEO数据库获得数据集,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对HCC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关键DNA损伤修复基因、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构建并验证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系数(C-index)评估Nomogram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Lasso回归法建立HCC生存预后的风险预后评分模型。利用HPA数据库验证结果与上述分析结果一致。结果 8个差异表达DNA损伤修复基因(FEN1、RNASEH2A、MCM6、EXO1、RECQL4、MCM4、MCM3、MCM5)对HCC患者生存预后具有影响(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M6、pTNM分期对HCC总生存率(OS)具有独立影响;列线图模型显示MCM6、pTNM分期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均P<0。05,C-index=0。677);预后风险评分模型显示,RECQL4、EXO1和MCM6是影响HC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基因。RECQL4、EXO1和MCM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随着HCC分级的升高而降低(均P<0。05)。结论 DNA损伤修复基因在HCC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RECQL4、EXO1和MCM6进入HCC患者生存预后的风险预后评分模型,MCM6对HCC患者生存预后具有独立的影响。

    肝细胞癌DNA损伤修复基因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