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阻塞效应影响下隧道火灾烟气扩散规律研究

    王柯力张志强张恒
    37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长公路隧道距离长、交通量大,一旦隧道内发生火灾,极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采用FDS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交通堵塞对烟气及温度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堵塞时,堵塞车辆占据隧道空间造成烟气下沉较快.由于火源功率一致,交通堵塞对火灾前期温度分布几乎无影响.当初始火源引燃周围车辆,隧道内温度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高温区范围扩大.3 m/s临界风速条件下,烟气向火灾下游蔓延,没有出现回流.高度1.7 m平面内的CO浓度分布,呈现出平面中间波浪型的浓度较低区和隧道侧壁浓度较高区.能见度是比温度更早影响到人员疏散的因素.交通堵塞状态下,烟气下沉到高度1.7 m平面的用时比交通无堵塞时减少约8.4%.

    隧道火灾纵向通风烟气扩散温度分布

    超大直径盾构下穿交通枢纽变形特征与控制

    高祥志姚爱军李彦霖龚逸非...
    387-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车站地下结构的施工控制问题,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东六环改造工程,结合现场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和桩筏基础的互相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下穿进程中地下结构筏板的变形规律,在和现场实测数据比对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后,提出有效的施工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地下结构基底筏板在竖直方向的位移整体呈现类似"M"型分布特征,引发变形的施工控制因素包括注浆措施、回填层厚度以及双线隧道施工间距;对这类地下结构主要采用了 3种施工控制方法,包括同步注浆和壁后注浆联合加固增强措施、地下结构顶板覆2 m回填层施压,以及双线隧道依次穿越地下结构,施工间距至少保持300 m以上等,这些措施的联合使用取得了显著的变形控制效果.

    交通枢纽超大直径盾构数值模拟变形特征控制措施

    山区公路隧道衬砌裂缝快速检测及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高嵩朱德翔谢雄耀周彪...
    394-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隧道表观病害检测的巨大需求,助力数字中国发展战略,自主研发了山区隧道快速检测车,详细介绍了检测车机器视觉模块的总体架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分析由检测车采集的海量隧道衬砌图像,总结了 4条山区公路隧道衬砌图像特征.为了解决现有改进的Faster R-CNN裂缝识别原始模型在新的场景下的裂缝识别精度下降的问题,需进一步提升原模型泛化性能,由此展开两阶段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对使用原模型识别出的裂缝图像进行标注,形成基于新场景的小样本数据集;第二阶段展开模型优化训练试验,基于迁移学习和增量学习相关理论提出4种模型训练策略,用于更新原模型,并将新模型的准确率和收敛时间与原模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迁移学习和混合20%原数据训练集的增量学习所对应的两种训练策略是经济可行的,与直接训练新数据集的训练策略相比,平均精准率分别提升了 17.77%和17.95%,可大幅度提高识别准确率;将对比得到的新模型用于云南楚姚高速公路10条隧道的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隧道工程裂缝检测深度学习机器视觉

    水下沉管隧道管节差异沉降影响因素研究

    刘文彬曹晓航刘迪申秋华...
    40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深中通道工程为项目依托,建立了深中沉管隧道有限元数值模型,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校准.采用校准后的数值模型,对深中通道管节差异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管隧道的沉降受所处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式、垫层刚度和施工工艺影响较大,并提出了相应的沉降控制措施.研究的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效的借鉴.

    沉管隧道差异沉降数值模拟影响因素沉降控制措施

    钢支撑伺服系统在深基坑中应用及优化研究

    黄展军唐晓林彭俊仁丁海滨...
    406-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杭州武林门地铁基坑,通过实测分析和建立基坑三维结构数值模型对基坑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际工程中,钢支撑伺服系统施加伺服轴力过于保守,未能充分利用钢支撑性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对钢支撑伺服系统施加不同的伺服轴力和减少钢支撑的数量两方面进行优化分析,得出钢支撑伺服轴力在原基础上增加600 kN控制变形效果最好;与普通预应力钢支撑相比,左侧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由19.31 mm减少到11.95 mm,减少了 38%,右侧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由25.44 mm减少到16.56 mm,减少了 35%;从原八道支撑基础上减少为六道支撑,通过调控支撑轴力,得到相似的基坑位移和周边环境变形,在满足变形控制的要求上又符合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基坑工程伺服钢支撑实测与数值模拟优化轴力及道数

    黄土地层公路隧道运营期下穿古长城动力响应研究

    王凯富志强杨春波王俊伟...
    416-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宁尕沟隧道下穿明长城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研究隧道运营期间不同车速、不同车辆荷载及是否施作超前支护等因素对下穿上部明长城的动力响应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车辆荷载的增加,隧道拱顶至长城墙体竖向速度及加速度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车辆行驶速度和竖向加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与竖向速度呈负相关关系;通过施作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可以有效降低因车辆行驶而引发的位移,降低隧道及长城墙体的动力响应.

    黄土地区隧道交通荷载下穿古建筑动力响应水平旋喷桩

    黄土地层隧道浅埋段地表沉降监测分析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李秉强
    42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肃某黄土地层公路隧道为依托,利用现场监测和数值分析方法监测黄土地层隧道浅埋段地表沉降情况,并提出将超前支护与初期支护相结合,以期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极坐标下地表沉降监测,获取的地表沉降监测值和实际值误差较小,能够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经分析发现,隧道开挖时间长短和浅埋段断面横向地表沉降成正比,随着开挖时间的增长,不同测试断面横向地表沉降随之增加;采用超前支护与初期支护相结合后,前期隧道开挖会导致隧道浅埋段地表发生沉降量、周边位移量、岩石压力值均较大,在后期支护施工完成后,地表下沉、周边位移、围岩压力均趋于平稳态势,说明该支护施工方案能够有效抑制浅埋黄土地表的变形,提高黄土地层隧道浅埋段开挖施工的安全性.

    黄土地层隧道浅埋段施工地表沉降监测支护施工

    大断面软弱充填型岩溶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技术研究

    刘东杨光
    428-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断面软弱充填型岩溶隧道施工时,由于岩溶充填物软弱、自稳性差,经施工扰动失稳后易产生坍方、突泥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隧道的施工安全.因此,在地质灾害发生前进行有效预警,对及时采取工程措施、组织避险有着重要意义.现依托工程实践,结合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工程验证等方式,对大断面软弱充填型岩溶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进行预警技术研究,经实践证明:该技术可在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前进行有效预警,从而采取防范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隧道工程岩溶隧道充填型地质灾害预警技术

    车辆荷载与基底围岩软化共同作用下仰拱结构损伤特性研究

    沈立中陈良辉江国丁谢燕飞...
    43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运营公路隧道仰拱结构在基底炭质页岩软化与车辆动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损伤特性,以某实体隧道工程为背景,建立可以实现车辆荷载动态输入的三维显示动力学计算模型.以CDP模型为基础,重点分析不同轴重车辆荷载单次作用、循环作用下的仰拱损伤特征.结果表明:单次车辆荷载作用时,标准荷载下的仰拱结构损伤以道路车辆行驶轨迹为主,回填层以及仰拱支护结构损伤分布范围很小;随着车辆轴载的逐渐增大,仰拱结构损伤分布区大幅增加;重载车辆作用下仰拱结构受拉损伤峰值与受压损伤峰值分别相差1.772倍、1.200倍和1.327倍;随着输入车辆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多,隧道基底损伤分布范围从以路面及仰拱结构分布向两侧、上拱部衬砌逐渐扩展,且部分材料早已到达损伤峰值,混凝土损伤分布范围在时间上是一个累积的渐进过程.

    公路隧道炭质页岩软化车辆荷载数值模拟仰拱CDP模型损伤特征

    本期导读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