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钢渣-瓷砖-粉煤灰在公路建设中的协同研究

    吕贵宾李涛王法军董金雨...
    360-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浆加固是隧道建设中保持周围岩体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注浆研究通常仅集中在1个外掺材料上,成本较高,性能差且不环保,而对于3种外掺材料协同作用的效果研究鲜有提及.采用废弃材料研制了钢渣-瓷砖-粉煤灰复合水泥浆液,通过试验、数值模拟、理论推导、现场应用等手段,获得了性能优越、成本低且环保的复合水泥浆液.研究结果表明,考虑3种材料的协同作用获得的新浆液,相较于普通浆液,其扩散距离更远,固结时间更加可控,强度更加可靠,且具有低成本、环保特点.

    隧道加固注浆水泥基浆液复合外掺

    粉煤灰基地聚物稳定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杨晶牛玺荣杨煜石夏阳...
    36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对粉土的稳定固化效果,制备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稳定粉土试样,并考虑粉煤灰种类、细度、激发剂种类、浓度及制样方法等对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稳定粉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粉煤灰基地聚物掺量为18.5%,地聚物中粉煤灰质量与激发剂溶液质量比为1.9,采用9 mol/L的NaOH碱溶液进行激发时,稳定粉土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可达3.35 MPa,满足规范要求;粉煤灰的矿物组成、颗粒形貌、细度、激发剂种类、组成和浓度以及试样制备方法等均对稳定粉土的强度产生影响,其中试样制备方法对稳定粉土强度的影响较大.在实际工程中,除配合比设计外还应结合室内试验的研究结果,对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流程进行对比分析和评判,寻求最佳的稳定固化效果.

    道路工程材料稳定粉土粉煤灰地质聚合物碱激发剂无侧限抗压强度

    不同影响因素下锚杆锚固性能试验及颗粒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史经峰王帅帅孙向东丁晓东...
    374-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锚杆自身及锚固剂因素对锚杆锚固性能的影响,提高支护质量,保证支护设计承载能力,采用室内试验、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锚杆直径、锚固长度和锚固剂材料对锚杆锚固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合理范围内增加锚杆直径、锚固长度和锚固剂强度可以导致峰值拉拔荷载增加;增加锚固长度比提高锚固剂强度对锚固系统的抗拉拔性能提升更为明显;但当锚固长度过长或者锚固剂强度过强时,锚固系统的破坏形式从锚杆-锚固剂界面破坏转变为锚杆杆体破坏;通过离散元分析可知,当锚杆直径超过某一特定值后,锚固强度反而会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支护体系合理设计及施工优化提供依据.

    锚杆锚固性能颗粒离散元拉拔试验荷载位移曲线锚固剂

    挂网喷播对边坡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郝珖存董志良
    384-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挂网喷播技术是恢复边坡生态系统的常用手段,但在长时间尺度上,镀锌铁丝网中的金属成分对边坡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对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还不清楚.为揭示挂网喷播技术对边坡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长期影响,选取了广东省一处20年的人工恢复边坡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临近的自然边坡为对照,分析了恢复边坡与自然边坡的植物多样性、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恢复边坡与自然边坡的植物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恢复边坡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大于自然边坡;(2)人工恢复边坡的土壤含水率和pH值显著高于自然边坡,土壤养分含量也与自然边坡无显著性差异;(3)土壤含水率是影响边坡生物多样性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水分提升促进了边坡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因此,挂网喷播技术有助于边坡长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水土保持,本研究结果可为边坡长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水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边坡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挂网喷播技术土壤金属含量

    重庆市桥下绿地冬季小气候与游憩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张俊杰易梦董乃乾柳俊吉...
    391-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地城市重庆冬季日照少,相对湿度高,立交桥下边角地常被建成供居民游憩健身的桥下绿地.通过观测冬季重庆两处滨江桥下绿地晴雨天不同空间小气候特征和游憩行为并探讨其关联性,发现重庆冬季不同景观空间小气候和热舒适度波动幅度小于夏季;桥下绿地冬季雨天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大部分空间体感寒冷;虽然桥阴空间降低了太阳辐射、气温和热舒适度,但桥阴空间的使用受天气影响较小,休息日雨天的使用者相比工作日晴天多,且冬季无论晴雨天,热舒适度较高的桥阴空间利用率更高.提出冬季桥下绿地游憩空间的舒适性设计策略,以期从小气候适应性角度提升桥下绿地的利用率.

    山地城市桥阴空间冬季小气候热舒适度支持向量机

    公路桥梁表观病害智能检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孙晓立杜永潇万智杨军...
    404-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桥梁表观病害检测方法实施效率低、安全风险高和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自主研发了新型桥梁智能检测机器人系统,介绍了桥梁智能检测机器人的总体架构和现场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特征的影像拼接方法和基于迁移学习的改进型YOLO_v3桥梁表观病害智能识别算法.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研发的桥梁智能检测机器人系统集成了机械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实现了桥梁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基于迁移学习和数据增强两种方法,提出了改性型YOLO_v3桥梁裂缝智能识别算法,在不损失检测效率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检测精度和抵抗噪声能力.新型桥梁智能检测机器人系统为桥梁工程的智慧化检测提供了硬件和软件支撑.

    桥梁养护桥梁检测机器人表观病害裂缝识别改进型YOLO_v3网络工程应用

    基于长标距FBG的桥梁监测:从结构变形到损伤识别

    卢晓琪任晓辉梁鹏斌陈适之...
    412-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我国中小桥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仅依赖人工巡检难以有效管养的问题,利用长标距FBG组建传感系统,基于"一核多模"的思路研发多种健康监测方法,从结构变形到损伤识别全覆盖,构建起中小桥监测体系.首先通过将共轭梁理论进行长标距化,并结合铁木辛柯梁理论,提出了基于长标距FBG的变形监测方法;随后,经理论推导得到长标距应变影响线,提出了基于长标距应变面积的损伤指标及损伤识别方法,建立起中小桥监测体系.针对提出的方法设计开展了相应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变形监测方法可以有效消除剪切变形引入的误差,在不同变形状态和梁体尺寸下识别误差均处在3%以下;损伤识别方法可以在不同车速下成功识别不同程度的预设损伤位置,相较而言,损伤程度识别精度会受损伤程度大小及车辆动态效应干扰,虽不理想但仍可接受.整体结果初步表明基于一套长标距FBG构建的监测体系具有在中小桥中应用的潜力,但后续仍需进一步完善提升.

    桥梁工程结构健康监测长标距FBG中小跨桥梁结构变形损伤识别

    新型超高车辆检测及预警系统

    李琳邓晶杜凯陈丹...
    419-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限高路段超高车辆与限高设施碰撞事故频发,设计了一种全面优化的车辆高度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KinectV2深度相机从2个方向采集点云对车辆进行三维测量,得到其高度后进行判断并通过RK3588控制报警模块输出警示信息.系统设计中融入了基于小程序的交互功能,使得管理人员能够便捷地修改限高阈值,并实时发布相关的限高信息,有助于减少因信息滞后导致的事故.该系统实用性强,不仅适用于城市道路,还可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桥梁等限高路段,为解决限高路段超高车辆碰撞限高架事故频发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于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工程超高检测远程感知防撞预警三维测量KinectV2相机注意力机制

    考虑初支滞后性的软弱地层隧道进洞段管棚注浆加固效果研究

    张小波荣耀张雕孙洋...
    425-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江西遂大高速圆村隧道,建立了将管棚与加固区的支护作用分开研究,并考虑初支滞后效应的隧道开挖的三维数值模型,将模型分为注浆加固区与无注浆加固区,对比分析了隧道动态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及各支护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征,并结合依托工程的现场监测数据,对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管棚的受力与进洞距离有关.在刚进洞时,管棚根据受力的不同沿纵向可分为3段:套拱位置的受压区Ⅰ、掌子面前方的受拉区Ⅱ及最后的受压区Ⅲ.进洞一定距离后,根据受力的不同沿纵向可分为4段:套拱位置的受拉区Ⅰ、掌子面后方的受压区Ⅱ、掌子面前方受拉区Ⅲ及最后的受压区Ⅳ.当管棚支护区域全部开挖完成时,根据受力的不同沿纵向可分为两段:套拱前方的受拉区Ⅰ及掌子面后方的受压区Ⅱ.隧道进洞开挖时,会首先在仰坡坡脚形成塑性区,管棚注浆加固能抑制塑性区的产生和发展,防止仰坡发生失稳.

    隧道进洞数值模拟管棚预支护变形监测受力机制

    地铁车站结构智能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及应用

    蒋福刚袁锦全张联宇李斌...
    434-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车站结构计算与设计一般采用有限元计算和手算,由于地层的复杂性和车站结构的多变性,有限元结构计算过程非常繁琐和复杂,手算的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因此,基于VB.Net编程和荷载结构法,开发了地铁车站结构智能分析与设计软件.软件开发的主要思想包括模型信息重构、自动化加载方法、自动化配筋设计与结构验算方法:(1)将模型信息参数化并按指定顺序重构;(2)对地层二次分层以重构地层信息并分段设置荷载计算函数;(3)自动提取内力完成自动化配筋计算和结构验算,并进行反向优化设计.软件包括初始设置、参数输入、建模计算、结果显示、配筋及验算和计算报告等6个模块,通过一个地铁车站实例演示软件操作过程,得到设计结果和计算报告.软件具有标准化、参数化、模块化、流程化和系统化五大特征,将几天的工作量压缩至几分钟,简化了分析流程,提高了分析效率,可适用于4种典型地铁车站的快速分析和设计.

    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与计算软件开发数值计算VisualBas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