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熊进

季刊

2097-1532

jjs@gsrtvu.edu.cn

0931-8823542 8721727

730030

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71号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Open Univers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

    朱珂史晓雪苏林猛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时代下,人工智能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智能技术拥有优越的算法和自主决策能力,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三大机遇: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自我发展、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资源获取、人工智能驱动学生评估动态全面化.文章梳理了三种挑战:技术门槛与应用挑战、数据采集与算法伦理、角色定位与态度迷失.基于教师应用智能技术存在的问题,需从掌握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坚定人工智能专业信念,树立教师人机协同信心;培育人工智能专业能力,建立终身学习的资源库三种路径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发展人工智能素养终身学习

    如何消除教育数字鸿沟?——基于美国《2024年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分析

    李新李巧英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鸿沟逐渐成为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制约教育公平、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有效消除教育数字鸿沟,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技术规划办公室于2024年1月发布《关于消除教育的数字访问、设计与使用鸿沟的行动倡议——2024年国家教育技术规划》,该规划是针对消除教育数字鸿沟的全面倡议,对于推动全球教育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深入探讨了教育数字鸿沟的"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办"三个核心问题.教育数字鸿沟主要是由于各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数字素养、数字资源以及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产生的,包括数字使用鸿沟、数字设计鸿沟、数字访问鸿沟.为有效解决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可以从教学三要素出发,针对学生加强创造性技术的使用、针对教师提供更多数字学习机会、针对内容强调平等获取教育技术.我国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倡导公平包容理念、关注教育核心要素、提供实际行动建议三方面有效应对教育数字鸿沟问题,进而走向更加数字化、可持续、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教育数字鸿沟NETP2024内因审视内涵廓清应对策略报告解读

    技术如何驱动数字教材的设计创新与风险规避?——韩国《AI数字教科书开发指南》解读及其启示

    逯行薛晋红贾楠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2月,韩国发布《AI数字教科书开发指南》(以上简称《指南》).该指南特别强调将技术创新、人本主义与风险管理作为AI数字教材的开发方向,可以视为利用AI技术创新数字教材的有益探索的先声回应.《指南》包括的11部分内容从AI数字教材服务、开发、测试、操作和维护四个维度展开.纵览该指南发现,无论是从设计理念到具体实践,AI数字教材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合理应用技术创新作为最终旨归与核心要义.该指南对我国数字教材设计创新与开发思路演进有三重启示:新形态教科书的设计原则应坚持"人本主义导向"与"教育公平理想",确保先进技术能够汇集包括特殊教育人群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学习者,及其所有学习阶段;基于AI数字教材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能够更加贴合人的自然认知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资源投入的回报率;无论国家部门还是企业开发人员都需要关注AI数字教材开发过程中的数据保护与风险管理.

    AI数字教材韩国开发指南设计创新报告解读

    农村互助养老的行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合作生产模式

    王雪梅戚秀格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互助养老是当前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基于合作生产模式,通过服务供给、服务需求、外部激励三个维度,探讨农村互助养老的行为逻辑,并进一步剖析政府、农村老年人、基层组织在合作生产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对汝南县P村幸福养老院进行案例分析认为,政府作为服务供应者,始终秉持公共精神;老年人作为服务消费者,具有积极的参与意愿;基层组织作为合作生产的维护者,怀抱志愿需求.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服务面临供给碎片化、乡土公共性缺失、村庄建设不足等问题,从"自助、互助、他助"三个方面对农村互助养老合作生产模式的长效实践路径进行优化,旨在为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农村互助养老合作生产模式行为逻辑实践路径

    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的内生机理与实践路径——以甘南州旅游为中心的探讨

    佴彩霞王钰姜萍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生态敏感脆弱,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制约.系统剖析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现代工业与生态安全保护之间存在张力,而绿色发展与生态安全保护可实现内在良性耦合.为规避资源陷阱风险并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可作为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的关键路径.通过生态资源产业化与特色产业生态化整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高质量转换.但是,甘南州生态旅游还需从警惕旅游活动无序蔓延、重视农牧民参与和突显旅游地域特色三个方面发力,以实现持续优化的目标.

    绿色发展生态安全生态旅游

    形态、界限及维度:作为礼乐文明理想型的乐教

    王德岩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本文以"周孔礼乐"为理想型,从"乐教"的角度对礼乐文明的形态、内涵和维度进行考察.在这个时期,多维一体的"乐教"是文明教育的中心,也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乐教的天人维度,体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有节有序,和谐统一;它的政治维度,包含了制礼作乐的文化权力和审乐知政的功能;它的教化维度,移风易俗使天下皆宁,保持社会各层次的和谐;它的修养维度,通过礼乐来达成人格的完成.作为礼乐文明理想型多维度乐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建设,有独特的启发和意义.

    礼乐文明理想型乐教形态界限维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殉节的理性精神探析——以明代刘宗周为例

    江刚林玲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殉节现象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突出表现.作为宋明理学的殿军,刘宗周以死殉节凸显了传统士大夫精神中的理性特质.这种理性精神在道德实践中提供普遍客观的道德原则来约束道德主体,以引导道德主体走向善.正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指引之下,刘宗周以儒家生生之道作为普遍原则,以道观之破生死,以道行之而成仁,以感性生命殉理性精神,体现了儒学的"道义担当的传统"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真精神".其殉节的本质是化生命为精神,以精神守护和捍卫伦理实体.这对于我们今天守护中华民族这一伦理实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宗周殉节理性精神

    孤怀遗恨:试论碧山词之"追忆"风格

    焦寅烁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沂孙是宋末元初极具代表性的遗民词人之一.他生当叔世,亲历亡国之痛,故其词不免常有"麦秀黍离"之悲、身世浮沉之感以及饱含对往日生活的无限追忆.他的部分词作常频繁使用同一个具有故国哀思的典故,托意深婉;同时多运用时空转换的章法与透过、设想的句法,极"沉郁顿挫"之韵致.这两种手法共同构成了碧山词的"追忆"风格,表现为主观性、曲折性、超越性的风格特质.碧山词"追忆"风格的形成与时势及其师承姜夔词法密切相关.

    碧山词追忆营造方式风格特质成因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对杜甫的定位和接受

    李玲丽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共选录278位诗人的1940首诗.杜甫诗歌255首,居首位.从五言古诗到七言绝句,七种"体裁"并选杜诗.所选古、律并以杜甫居首,绝句则未列前茅,不及李白、王维诸人,甚至在文学史上声名并不显赫的王涯,所选绝句亦高于杜甫.充分体现出沈氏对杜甫诗的定位:兼备众体而特擅律诗,绝句则稍逊.杜诗在《唐诗别裁集》中的定位,则与沈氏论诗力倡"格调"紧密关联."格调说"强调情旨的"温柔敦厚"并"怨而不怒",在语言上则要含蓄慰藉,措辞温婉且格律严整.《唐诗别裁集》对杜诗的编选凸显出沈德潜在诗学上的独特眼光,其对杜诗的接受显然是基于杜诗契合沈氏"格调"诗学的理想典范.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杜甫格调说

    甘肃清水方言歇后语中的比喻探析

    晁迎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歇后语是方言中独具特色的熟语类型之一,在清水方言歇后语中存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喻体的内容和性质来看,清水方言歇后语中的比喻可以分为喻物、喻事以及化用典故三类,每类都拥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喻体类型以及作用.喻物比喻可分为动物类和植物、生活用品类;喻事比喻可以分为特指和泛指两类;化用典故类比喻以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为主.这些方言歇后语及其中的比喻,可以反映其中蕴含的地方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呈现了方言的部分习惯用语,还通过一语双关、化抽象为具体等方式,使得比喻更加生动形象.

    清水方言歇后语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