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高师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高师学报
甘肃高师学报

莫超

双月刊

1008-9020

gsgsxb28@sohu.com

0931-7601128

730070

甘肃兰州安宁区街坊路11号

甘肃高师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促进、发展甘肃基础教育为宗旨,以展示国内基础教育前沿水平为目标,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己任,追求学术性、师范性、地域性,力求以独特的风貌为西北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评刘亮程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甘林全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著名散文家刘亮程出版了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他延续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等散文集中对新疆地区村庄的书写主题,作者在"一个人自言自语"中准确地"把住"了孤独、"慢"哲学、记忆等"把不住的事体",完成了对新疆村庄自然万物的赋形与赋魅,也建构出独具艺术魅力的"村庄"文学世界.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孤独慢哲学记忆

    王弼"得意忘象"美学思想的内涵、启示与效应

    柴源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弼提出了"得意忘象"的命题,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从内涵来看,他基于魏晋时期的政治背景与精神语境,将言、象、意三者相互交融、难以分割的文辞关系,向关注内在人格、追求精神独立、解放与超越的美学思想进行转变.从启示来看,"得意忘象"为艺术本体、审美观照以及艺术形式与整体间关系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具有三重向度的美学思想为探寻人性的独立与艺术创作的自由奠定依据.从效应来看,王弼的思想依托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蕴含着人格之美与生态之美,体现在对"圣人"人格的塑造以及追求自然之美的艺术创作中.

    王弼得意忘象美学思想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起点探析

    宋彩琴吕尚睿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逻辑起点是探寻一门学科内在规律的出发点.关于初等教育学学科逻辑起点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明晰化.只有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起点,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通过文献检索和文本分析,对初等教育学学科分化、小学教育活动特点及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解析及论证,小学儿童学习符合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是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初等教育学学科逻辑起点小学儿童学习

    新文科背景下文史哲融合的国学经典类课程改革——以兰州城市学院"国学经典导读"课程为例

    冯玉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建设不仅是学科融合的理念,也是金课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契机与动力.在新文科背景下,国学经典导读类的课程更易于打破专业壁垒,将文学、史学、哲学、文献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来夯实学生的国学功底.该课程改革聚焦新时代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探讨了在课程内容方面如何讲解文本的文学元素、发掘其史学价值、解读其哲学内核,提出了更具体、更细化的教学内容模块,推进了传统文科课程在新时代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并初步实现了跨专业的成果推广.

    新文科国学经典导读文史哲融合课程改革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向度及协同育人的进路

    刘文华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协同育人的目标、功能和规律上具有同一性,同时又在发展历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了差异性.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需要思想认识方面协同共识,规章制度方面协同保障,师资队伍方面协同发力.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关系向度协同育人

    考古学通论课程思政育人的多维度探究

    赵桐华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学通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历史史实,以此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考古学通论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

    考古学通论思政育人多维度

    "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党存红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好红色故事对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存在红色故事资源分布点多面广,缺少协同机制;内容以图片文字形式为主,缺少有新意的微视频等多媒体学习资源;缺少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教学案例等问题."大思政"视域下应让展馆中的红色文物和遗产"活"起来,建议全国各高校和红色展馆等多部门协同系统梳理红色故事资源,充分挖掘整理共享全国各地的红色故事资源,形成有效的整理和分享机制;加强红色故事资源的内涵挖掘,结合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主题内容,开发系列的红色故事教学案例库;创新融入方式,充实线上教学资源,活用网络课堂,讲好红色故事.

    大思政红色故事高校思政课路径

    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赖林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案例和生动素材.信息时代,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微媒体平台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高校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提高思政课教师利用微媒体资源的意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借助微媒体这一"教育阵地",弘扬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运用微媒体平台资源,开展红色文化线上教学,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赓续红色基因,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以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微时代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价值融入路径

    生育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生育意愿的代际影响

    张玉堂杨斌芳侯彦斌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某高校大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探讨生育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影响以及父母的生育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生育意愿的代际影响.结果发现:(1)父母的平均生育意愿为1.50个孩子,实际生育数为2.29个孩子,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为1.04个孩子.(2)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与其父亲、母亲的生育意愿间的相关均不显著;父亲与母亲生育意愿间的相关也不显著;母亲的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间的相关不显著;但父亲的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间呈显著的正相关.(3)VOC+对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VOC-对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有负向预测作用.(4)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与父亲的生育价值观之间的相关不显著,但与母亲的生育价值观间的相关显著;父亲的VOC+对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没有正向预测作用,VOC-也没有负向预测作用;母亲的VOC+对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但VOC-却没有负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育意愿有启示意义.

    当代大学生生育价值观生育意愿代际传递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干预策略研究

    王心亮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干预策略.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提出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树立希望和乐观的未来取向、提升韧性等干预手段,促进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整体竞争力.文章强调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资本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