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果树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王志强

双月刊

1009-9980

chinagsxb@163.com

0371-63387308 65330928

450009

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东路南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果树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果树科学》从2001年起更名为《果树学报》。有季刊改季双月刊,由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封面、内文均用优质铜版纸印刷。《果树学报》着重选取密切结合我国果树(包括西瓜、甜瓜)科研、教学、生产实际,反映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的优秀稿件,及时报道重大科研成果、阶段性成果和科研进展情况。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及科技简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品种与种质资源、生理与栽培、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贮藏加工等;读者对象为本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各级管理干部及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果树(西甜瓜)栽培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土壤管理模式对锥栗园土壤真菌群组成的影响

    徐惠昌尤龙辉游惠明余锦林...
    1942-1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锥栗果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建瓯锥栗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生草、喷施草甘膦和清耕模式0~10 cm土层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特异菌属.[结果]与清耕相比,3种生草模式均显著提升了土壤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以种植鼠茅草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而喷施草甘膦则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水解性氮和速效钾含量及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为0.64 g·kg-1、19.96 mg· kg-1、47.10 mg·kg-1和176.37 mg·kg-1及15.49 U·g-1和0.62 U·g-1.种植生草和喷施草甘膦均降低了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土壤真菌优势菌属分别为红菇属、被孢霉属和蜡蘑属.LEfSe分析发现,种植鼠茅草模式下红菇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喷施草甘膦模式显著提升了珊瑚属真菌的相对丰度(2.92%),而牛肝菌属在清耕模式中的相对丰度最高,为3.08%.经筛选对比发现,粒毛盘菌属为种植鼠茅草模式的特异菌属;空团菌属和柱孢霉属是黑麦草模式中出现的特异菌属;光叶紫花苕模式的特异菌属为单顶孢属;湿伞属和圆盘属真菌分别存在于喷施草甘膦和清耕的模式中.[结论]发现鼠茅草不仅能提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还能明显促进红菇属真菌在锥栗园的扩繁;粒毛盘菌属和单顶孢属分别出现在种植鼠茅草和光叶紫花苕模式中,这两类真菌均与线虫防治有关,柱孢霉属真菌存在于种植黑麦草模式中,该菌属为一种潜在病原真菌;种植鼠茅草和黑麦草模式与清耕模式土壤真菌群落组成较为相似,但与种植光叶紫花苕和喷施草甘膦模式间存在较大差异.综上,在锥栗园种植鼠茅草较为适宜,另外在生产经营中应减少草甘膦的施用.

    锥栗园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异菌属

    叶面施硒对沙棘果实品质及药用成分的影响

    李曦光高健王蕾牛俊莉...
    1956-1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叶面施硒对沙棘果实主要营养指标及药用成分的影响,明确沙棘果树耐硒能力及最优喷施浓度,以期为富硒沙棘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无刺丰沙棘作为富硒载体,选取亚硒酸钠(Na2SeO3)溶液为硒源,设置0、5、10、20、50、100、200 mg·L-17个质量浓度水平处理,于果实膨大期每隔15d对整个植株进行均匀喷洒,共计喷施6次.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等9种化学检测方法对沙棘果实的硒含量、含水量及蛋白质、维生素C、总酸、可溶性糖、多糖、总黄酮、果实各部分(果皮、种子、果肉)脂肪含量进行测定,结合显著性差异分析法和权重赋分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当喷施质量浓度> 100 mg·L-1时,沙棘树出现硒中毒现象,各项品质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除水分含量以外,随着喷施浓度的不断提高,沙棘果实的蛋白质、维生素C、总酸、可溶性糖、多糖、总黄酮、果实各部分(果皮、种子、果肉)脂肪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最优处理浓度的果实各项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硒含量提升了10倍.[结论]叶面施硒可有效提高沙棘果实的品质及药用价值,最优施硒质量浓度为20 mg·L-1.

    沙棘施硒浓度果实品质药用成分

    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力缺陷突变体的筛选和侧翼序列分析

    袁洪波侯珲周增强涂洪涛...
    1966-1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梨树腐烂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鉴定致病缺陷突变体,并分离致病相关基因.[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转化梨树腐烂病菌,获得504个T-DNA插入转化子,对其中250个转化子的致病力进行筛选.利用TAIL-PCR对致病力显著降低的突变体的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与野生型菌株相比,4个转化子(T8、T12、T43和T75)在梨果实和枝条上致病力显著降低.扩增获得T8、T43和T75的T-DNA插入位点的特异侧翼序列,测序后经Blast比对序列结果显示,转化子T8、T43和T75 T-DNA分别插在含MSF结构域的蛋白基因、Zds1基因和假定的谷氨酸合成酶基因.[结论]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梨树腐烂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从中筛选获得4个致病力缺陷的突变体,并分析了致病力缺陷突变体的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为下一步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梨树腐烂病菌突变体致病力侧翼序列

    4个鲜食核桃品种耐贮藏性比较及核磁共振研究

    唐燕陈思佚周自云吴翠云...
    1975-1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新疆主栽核桃品种的鲜食贮藏潜力及核磁共振(NMR)技术检测核桃品质的可行性.[方法]以新疆的核桃品种温185、新新2号、扎343和陕西的耐贮品种西扶1号为材料,研究了低温(04-0.5℃)贮藏过程中及核仁水量、含油量、酸价、青皮褐变指数及NMR弛豫谱特征的变化,并对核桃果实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核桃的品质随贮藏期的延长而下降,体现在贮藏末期含油量的显著下降(p<0.05)和酸价及褐变指数的显著上升(p<0.05).核桃仁的兀弛豫谱特征呈现一小一大的双峰曲线,小峰为水峰而大峰为油峰.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水量与水峰面积、含油量与油峰面积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核磁共振成像(MRI)能很好地区分核桃的组织结构,还能观察青皮皱缩及褐变变化.[结论]4个核桃品种的耐贮性:西扶1号>新新2号、扎343>温185,核磁共振T2弛豫谱的变化可以表征鲜核桃仁中的水和油脂组分的变化,NMR法可以表征核桃品质.

    鲜食核桃低场核磁共振技术T2弛豫谱含水量含油量相关性分析

    正丁醇对采后哈密瓜冷害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刘彩红王雅琪李乾王雪...
    1984-1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正丁醇(N-butanol)处理对采后哈密瓜果实贮藏期间冷害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西州密25号哈密瓜为试材,选用浓度为1.0%的正丁醇处理液浸泡果实30 min,以清水浸泡30 min作为对照,置于(3±0.5)℃冷库中贮藏,每7d取样1次,观察记录哈密瓜贮藏期间冷害症状,测定冷害指数及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正丁醇处理能够降低果实贮藏后期冷害指数,缓解冷害症状,显著降低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含量和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superoxide anion,O2-·)生成(p<0.05);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除21 d)、中期(21~35 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及7、14、28、42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eorbateperoxidase,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除14 d)(p<0.05);并提高了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corbate-Glutathione,ASA-GSH)循环底物还原型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和氧化型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ate,DHA)含量(均除14 d)以及7、14、35d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前期(0~14 d)氧化型谷胱甘肽(L-Glutathione Oxidized,GSSG)含量(p<0.05).[结论]正丁醇处理通过提高果实抗氧化酶活性以及ASA-GSH循环底物含量,清除过量积累的活性氧自由基,缓解哈密瓜冷害的发生.

    哈密瓜正丁醇处理冷害活性氧代谢

    荔枝果实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徐晨罗思玲张琰肖新生...
    1995-2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荔枝果实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水果,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多样的生物活性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国内外对荔枝果实的研究比较成熟,但研究内容较为分散.随着荔枝产量的增加,对荔枝果实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利用急需加强.对荔枝果实的营养成分(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脂类以及多酚类物质等)和生物活性(抗氧化、抗癌、护肝作用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其在食品、医药与化妆品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现状,旨在为荔枝果实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荔枝果实营养成分生物活性综合利用

    农杆菌介导的杜梨叶片瞬时转化方法的建立

    李刚宋平丽王翔马青翠...
    2006-2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寻一种由农杆菌介导的杜梨叶片瞬时转化的最佳方法.[方法]以杜梨组织培养的幼嫩叶片为材料,将含有GUS基因的pBI121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3101和EHA105,设计3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L9(33),采用不同农杆菌菌液浓度、不同真空渗入时间,侵染叶片组织细胞,取不同时间共培养后的叶片观察GUS染色情况.[结果]GV3101和EHA105均能高效侵染转化杜梨叶片,使GUS蛋白表达,但其转化效率不同.农杆菌GV3101在菌液OD600为0.8,真空渗入20 min,共培养4d后,杜梨叶片的转化效率即可达到100%,且叶片坏死率仅为13.09%;EHA105在OD600为0.8,真空渗入30 min,共培养6d,或菌液OD600为1.0,真空渗入10 min,共培养2d的条件下转化效率最高,均为83.33%,但是,叶片坏死率分别为27.78%和15.26%,然而在菌液OD600为1.0,真空侵染时间20 min,共培养4d后,叶片转化效率为75.79%,但叶片坏死率大大降低,仅为5.00%.[结论]菌株GV3101和EHA105均能高效侵染转化杜梨叶片,最高转化效率分别为100%和83.33%,所以菌株GV3101转化效率高于EHA105.考虑到叶片坏死率,菌株GV3101瞬时转化杜梨叶片的最适条件为:菌液OD600为0.8,真空渗入时间20 min,共培养4d,转化效率100%,叶片坏死率13.09%;菌株EHA 105瞬时转化杜梨叶片的最适条件为:菌液OD600为1.0,真空渗入20 min,共培养4d,转化效率75.79%,叶片坏死率5.00%.

    杜梨组织培养叶片农杆菌瞬时转化β-葡糖醛酸酶

    质构仪检测桑葚质地品质的方法研究

    王彬彬李娜贾漫丽陈秀灵...
    2014-2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研究质构仪不同探头、测试速度、最大感应元、最小感应元、形变量对桑葚质地品质的影响,为建立标准、规范的鉴定桑葚质地品质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黑果期冀桑501(安葚)果实为实验材料,采用质构仪的TPA模式,用P/2、P/5和P/103种探头进行对比试验,以选取合适的仪器探头.通过正交试验,设定探头P/5对桑葚进行试验,确定最佳质地特性测定的条件.[结果]P/5型探头最适合分析桑葚的质地品质;桑葚最佳质地特性测定的条件为形变量50%,最大感应元400 N,最小感应元0.3 N,测试速度60 mm· min-1.[结论]初步建立了采用质构仪运用TPA方法鉴定桑葚质地品质的方法,丰富了桑葚质地品质评价的内容.

    桑葚质地多面分析质地品质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