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黄高宝

双月刊

1003-4315

gsauxb@gsau.edu.cn

0931-7631144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1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草业科学、兽医、农学、林学、园艺、资源环境、仪器科学、机电工程、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综述。本刊每4期正刊,此外,每年还面向社科和行政、教学管理办1-2期增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猪脐带血外泌体通过传递ssc-miR-451-5p靶向CDKN2D调节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刘长豹杨昌峰任立鑫刘成利...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猪脐带血外泌体(umbilical cord blood exosomes,UCB-Exos)和ssc-miR-451-5p对C2C12成肌细胞的功能调控,探究UCB-Exos及ssc-miR-451-5p对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猪肌肉发育的调控作用.[方法]以正常仔猪和IUGR仔猪为试验材料,分离并探究了UCB-Exos对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调控作用,构建UCB-Exos的miRNA表达谱,筛选表达量最高的miRNA,使用CCK8、EDU和qRT-PCR等技术探究UCB-Exos及其表达量最高的miRNA对C2C12成肌细胞的调控作用,并采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试验确定表达量最高的miRNA的靶基因,采用siRNA探究靶基因功能.[结果]UCB-Exos能够在体外显著促进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P<0.05),正常仔猪与IUGR仔猪UCB-Exos 中miRNA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鉴定到ssc-miR-451-5p为UCB-Exos中的表达量最高的miRNA;且ssc-miR-451-5p在正常仔猪UCB-Exos中表达量高于IUGR仔猪,其可以促进成肌细胞增殖并抑制分化,且直接靶向CDKN2D(细胞周期调控基因)执行其功能.[结论]IUGR与正常仔猪UCB-Exos miRNAs表达存在差异,UCB-Exos能够促进C2C12成肌细胞增殖分化,且UCB-Exos中表达量最高的ssc-miR-451-5p可通过靶向CDKN2D促进C2C12成肌细胞增殖并抑制分化.

    IUGR脐带血外泌体miR-451-5pC2C12

    冷季不同饲养方式下牦牛皮下脂肪转录组分析

    丁维芹孙永刚刘亚倩韩银仓...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究牦牛冬季自然放牧和舍饲条件下皮下脂肪转录表达差异.[方法]以9头18月龄体质量相近、背部皮下脂肪差异不显著的牦牛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于试验初期(10月)选取对照组(G18)牦牛进行屠宰,试验组1(G24)继续放牧6个月,试验组2(F24)舍饲6个月分别屠宰,采集3组背部皮下脂肪进行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以及富集分析.[结果]本研究获得了9个cDNA文库,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在G18vsF24中检测到上调基因160个,下调基因249个,其中有309个差异基因富集到262个通路中,主要有PPAR信号通路、甘油酯代谢、AMPK信号通路等;在G18vsG24中检测到上调基因615个,下调基因361个,其中有735个差异基因富集到317个通路中,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在F24vsG24中检测到上调基因161个,下调基因91个,其中有188个差异基因富集到249个通路中,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甘氨酸、丝氨酸及苏氨酸代谢等.[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饲养方式基因差异表达、富集通路信息的不同,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牦牛皮下脂肪的分子调控以及对牦牛脂肪沉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牦牛皮下脂肪转录组测序自然放牧舍饲

    东佛里生羊杂交改良湖羊生长性能分析

    杨舒童王龙斌张玉庭沈继源...
    24-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东佛里生羊对湖羊生长性能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选择出生年龄相近的东佛里生羊、湖羊、东佛里生羊(♂)×湖羊(♀)杂交F1代羊(简称F1代)、东佛里生羊(♂)×湖羊(♀)级进杂交F2代羊(简称F2代)以及横交固定组5个试验组,观测其初生至6月龄阶段的体重和体尺,并分析性别、胎次、出生等级和母羊年龄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以及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横交固定组和F2代的3月龄重、6月龄重、断奶-6月龄平均日增重和3月龄胸围大于湖羊(P<0.05).横交固定组的出生-6月龄平均日增重最大(211.53 g),其次为F2代(206.27 g),湖羊的最小(165.70 g).湖羊的6月龄体高、胸围和管围均显著小于其他群体(P<0.05).这表明东佛里生对湖羊生长性能有显著的杂交改良效果;公羔的3月龄体长、胸围和管围显著大于母羔(P<0.05),它的6月龄各项体尺性状均极显著大于母羔(P<0.01);第4胎羔羊的初生重和断奶重显著大于前3胎羔羊(P<0.05);单羔和双羔个体的初生重显著大于3羔和4羔个体;3岁和4岁母羊所产羔羊的6月龄重显著大于初产母羊所产羔羊(P<0.05).胎次、出生等级和母羊年龄对羔羊体尺无显著影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羔羊在断奶、3月龄和6月龄时的体重与体尺指标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东佛里生羊与湖羊杂交后,横交固定组与F2代羔羊的生长性能最优.

    东佛里生羊湖羊杂交改良体重日增重体尺

    促卵泡激素受体在双峰驼附睾的定位及分布特点

    张芳袁莉刚马晓杰王华...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促卵泡激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对双峰驼附睾发育及生殖机能调节的影响.[方法]应用H.E染色、糖原PAS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Image J统计方法,分析促卵泡激素受体在双峰驼附睾的组织学特性.[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双峰驼附睾各部分管腔为柱状纤毛上皮,成年双峰驼附睾管壁上皮细胞主要由主细胞、基细胞等组成.附睾管头部和附睾管尾部PAS阳性反应强于附睾管体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结果表明,FSHR在双峰驼附睾头体尾均有表达,FSHR在成年双峰驼附睾管中头部和尾部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体部;在附睾头以纤毛上皮细胞游离缘及间质血管内皮细胞为主,FSHR在附睾体及附睾尾以基细胞表达为主.[结论]FSHR在双峰驼附睾中与精子的成熟以及基细胞介导细胞的吞噬及保护机制有关.

    双峰驼附睾促卵泡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玉米光合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马乐正刘宇航蔡雪梅罗珠珠...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玉米大豆间作下玉米冠层光环境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变化规律,明确种植密度对间作玉米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构建陇东黄土高原间作玉米群体合理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陇东黄土高原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玉米、大豆单作为对照,设置 52 500(M1)、67 500(M2)、75 000(M3)和82 500株/hm2(M4)4种间作玉米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间作玉米群体光环境变化、光合特性、植株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玉米单作相比,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冠层光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使玉米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吐丝期M3处理的玉米冠层光截获率比单作增加了9.12%,叶面积指数增大了 35.08%,净光合速率提高了 12.56%,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 15.98%,产量增幅最大为9 309.78 kg/hm2,土地当量比达1.70.[结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及类似自然生态区,玉米、大豆采用4∶2间作比例时,75 000株/hm2玉米密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冠层光环境,能够得到较多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

    玉米大豆间作光环境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

    张掖市玉米制种连作田地膜残留特征及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程红玉师伟杰肖占文张学晶...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张掖市玉米制种田地膜残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分层采集不同连作年限(1、5、10、15、20 a)玉米制种田残留地膜和土壤样品,测定其单位面积残膜数量、质量、残膜面积变化和分布特征,以及残膜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覆膜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残膜数量与质量呈增加趋势,每年分别以136.79×104片/hm2和13.416 kg/hm2的速度增加,主要分布在0~20 cm耕作层.随着覆膜连作时间的延长,残膜有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残膜主要以面积为0~5 cm2和5~25 cm2的碎片为主,连续覆膜5~20 a面积<25 cm2地膜碎片占总地膜残留量的51.79%~98.21%.随着残膜累积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孔隙度呈降低趋势.[结论]张掖市玉米制种田连续覆膜5 a以上,田间地膜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应加强残膜回收、生物降解膜替代等措施,以缓解该区域制种玉米产业发展中残膜污染问题.

    玉米制种地膜残留分布特征土壤物理性状

    麦后复种绿肥方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程宝钰胡发龙韩梅赵财...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麦类作物长期连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探究不同绿肥种植模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土壤固碳和作物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8年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站布设的长期定位试验展开,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2种施氮制度:总施氮量为180 kg/hm2,春小麦和绿肥分施100%和0%(N1)、80%和20%(N2),副区设3种麦后复种绿肥模式: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和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共6个处理.2020和2021春小麦收获后采集耕作层(0~30 cm)土样,测定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结果]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2与N1差异显著(P<0.05),N2较N1处理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4.7%、2.9%、7.9%和4.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1%;麦后复种不同绿肥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W-VR较W-V和W-R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7.6%和15.1%,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5.6%和10.80%,土壤热水提取有机碳含量提高4.9%和15.7%,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提高7.5%和13.6%,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9%和11.1%;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W-VRN2较传统种植模式W-VN1土壤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分别提高12.6%、13.0%和12.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7.7%.[结论]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结合绿肥施氮20%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是青藏高原地区比较合理的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春小麦绿肥种植模式施氮制度有机碳

    1-MCP及乙烯利处理对番茄采后品质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高铭忆颉建明张婧常有麟...
    68-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准确掌握番茄采收时间,提升采后贮藏品质,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CP)和乙烯利(ETH)处理对采后番茄贮藏期间果实采后品质及呼吸强度的影响.[方法]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CK),设置1 mg/L 1-MCP熏蒸处理和3 000 mg/L ETH浸泡处理,处理后用塑料袋包装,于常温(25±2)℃贮藏,动态测定相关指标.[结果]与CK相比,经1-MCP处理的果实由绿转红的时间延迟3 d;果实失质量率显著下降,下降30.52%;果实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36.01%、44.55%和103.03%;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含量出现的峰值分别延缓14 d、7 d和7 d;至贮藏结束时,可滴定酸含量提高13.74%,差异显著;果实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35.04%、13.26%和71.26%,差异显著;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显著减弱.在贮藏结束时,果实失质量率上升38.32%,果实硬度下降41.09%,差异显著;果实弹性和粘附性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26.3%和67.18%;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较对照提前7 d;果实呼吸强度显著增强,乙烯释放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7 d.[结论]1-MCP 处理可延缓番茄果实成熟与衰老,提高果实耐贮性;ETH处理可加速番茄果实成熟,使果实在短期内成熟,可用于提高早采果实的品质.

    番茄品质采后1-MCP乙烯利

    不同氮处理对不同基因型谷子氮素吸收与分配动态的影响

    周俊江梁颖颖周佳敏张富厚...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处理对不同基因型谷子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动态影响,探索谷子氮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为氮高效型谷子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氮敏感品种长农35(V1)、氮高效品种济谷17(V2)和常规品种豫谷18(V3)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氮水平(NN)和不施氮水平(N0)2种氮处理,在2021~2022年谷子生长的幼苗期(SS)、拔节期(JS)、孕穗期(BS)、抽穗期(HS)和成熟期(MS)等5个时期研究植株各器官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氮素转运分配能力.[结果]2种试验环境2种氮处理下的根、茎鞘、叶部含氮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动态变化分别表现为BS>SS>HS>MS>JS、BS>SS>HS>JS>MS、JS>SS>BS>HS>MS;不同品种谷子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表现为JS>SS>BS>HS>MS,耐氮型品种济谷17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不施氮处理下比长农35和豫谷18高27.0%~34.4%、11.5%~14.7%;济谷17在2种环境2种氮处理水平下的差异并不显著,盆栽试验2种氮处理综合下济谷根部、茎鞘部、叶部平均氮含量比其他2个品种提高(13.6%、1.3%)、(12.4%、1.6%)、(9.7%、8.6%);2022年大田试验常氮和不施氮处理,济谷17根、茎鞘部和叶部平均氮含量比长农35和豫谷18增加了(4.7%、0.7%)(16.2%、3.9%)(4.8%、4.7%);不同品种谷子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含量以及分配比表现为籽粒>叶>茎鞘>根,耐氮型品种济谷17在不施氮处理下,与长农35、豫谷18相比,济谷17籽粒中氮素分配比分别增加了2.0%、7.0%.[结论]氮高效品种济谷17较高的氮素吸收转运再分配能力和氮素向籽粒分配能力促进了其对于氮素的高效利用,在不施氮环境下仍能满足于自身生长.氮敏感品种长农35虽然也有较强的氮吸收能力,但氮素的转运以及再分配能力过低,在不施氮环境下对氮素的吸收转运不足,氮素籽粒分配过低,限制了氮效率的提高.

    谷子基因型氮素吸收氮素分配

    不同肥料配施对樱桃叶片生长及矿质元素的影响

    王田张帆马铭泽李文芳...
    84-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肥料配施对美早樱桃叶片生长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为兰州地区樱桃种植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的美早樱桃为试材,设置10种不同肥料配施,分别在萌芽期、新梢旺长期、盛花期进行3次施肥处理,通过测定樱桃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及光合参数和叶片矿质元素,分析在不同施肥处理下樱桃叶片生长及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结果]除7月11日,T9处理在其他时期叶绿素含量均为最高,叶片SPAD平均值(48.19)较CK(46.45)增长了3.75%,叶片净光合速率为9.42 μmol/mol,是CK的1.97倍.T3是叶片中铜、铁、锌元素含量增长最多的处理,较CK分别提高了25.97%、13.53%、36.35%,T9处理樱桃叶片矿质元素氮、磷含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了0.64%、15.56%,T2次之;T9、T10处理叶片中钾、钙、锰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0 039.68、10 024.59,1 776.18、1 784.01,167.06、89.04 mg/kg.[结论]综合比较筛选出T9为樱桃叶片生长的最佳肥料配施.此外,经过叶面积与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矿质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樱桃叶片叶面积的大小与光合参数及矿质元素钙、铜呈现重要的相关性.

    樱桃肥料配施光合作用叶片矿质元素